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燕昭王去郭隗家裡拜訪。郭隗對燕昭王說:「我看大王氣色不佳,萎靡不振,怕是遇到什麼難題了吧?」
燕昭王苦笑著說:「您不愧為燕國大才啊!一看就看出來了!」
說著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本來就是來求教的,也不在乎面子了。
他說完了之後,眼巴巴地看著郭隗。郭隗一臉的笑意,燕昭王臉上有些掛不住了,慚愧地:「先生是笑話我無能嗎?」
郭隗趕忙解釋說:「大王誤會了!我是為我燕國得到一位勤政的王上而開心吶!」
燕昭王無奈地說:「如果勤政可以讓燕國恢復元氣,那就好了。請先生教我!」說完拱手行禮。
郭隗連忙回禮說:「大王言重了!且聽在下一言。」
「其實並不是大王能力不足,而是沒有找對方法。正所謂,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大王只要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做一個國君,以大王的心性,必然名揚天下。」
燕昭王不會做國君?還真有可能。他原來是一個庶子,一直在國外當質子,大概也沒學怎麼當好一個君主。
但是,偏偏王位落到了他身上,不幸的是,燕國剛跟齊國幹了一仗,結果燕國大敗,國家岌岌可危。
所以,燕昭王心裡那個急呀,這可咋辦呢?為了報仇雪恨,振興燕國, 他可以說費盡了心思和氣力,卻是沒什麼效果。
這讓他有了很強的挫敗感,自以為是上天寵兒(庶子登上王位),結果沒想到,自己不過是狗屎運罷了,根本不懂什麼治國之道,只好求教燕國的著名賢士郭隗。
郭隗一臉嚴肅地說:
「我燕國剛剛打了敗仗,很多事情做起來不順利,這是很正常的事。大王雖然事無巨細,勤於政事,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所以,在下認為,大王當務之急是先辦一件大事。那就是求才!正所謂事在人為,沒有人,你什麼事也辦不成,所以,我們燕國要有大量的人才,這樣才能重新恢復國力,但是,沒有這麼多人才,怎麼辦?那就招攬天下人才為我所用,這才是大王該最著急做好的事情。」
燕昭王感嘆道:「先生說得太對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可是,人才難得,該去哪裡找人才呢?人才又憑什麼為我所用呢?再說,大凡人才,都有脾氣和個性,我該怎麼管理他們呢?請先生為我指點迷津!」
郭隗說:「我給大王講一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國君想得到一匹千裡馬,但是,等了三年,也沒有人給他帶來千裡馬。一天,一個下屬自告奮勇為他買馬,三個月後,這個下屬回來了,卻沒有帶來千裡馬,而是帶回來一匹千裡馬的馬骨,並告知這位國君,花了五百金。
國君聽了非常生氣,哪有這麼浪費錢的!但是,這個下屬卻解釋說,他這麼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求馬的誠心,很快就有人自動帶著千裡馬送上門了。果然,沒過多久,有人帶著三匹千裡馬來到這位國君面前。
燕昭王聽完故事,若有所思。郭隗又進一步強調說:「人的本性皆有其可利用之處,人才也是這樣。所以,只要大王對症下藥,不吝重賞,必然可以讓天下英雄為我所用。」
燕昭王聽了大喜。郭隗又建議以他自己為餌,為燕昭王釣四方英才。於是,燕昭王賞賜了郭隗一座豪華府邸,對他非常尊重,同時,又在城外築一高臺,上置千兩黃金,用來賞賜給投靠他的人才。
很快,燕昭王的這一舉動傳遍天下,各路英雄豪傑紛紛來投,燕昭王手下一時人才濟濟,實力倍增,他依此富國強兵,最終戰勝了齊國,得償所願。
晚上從《羅織經》這本書中讀到這個故事,不由為郭隗拍手稱讚!這傢伙簡直深諳領導力的精髓呀!
馬雲說:員工為什麼離職?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1】錢,給到對的人,才能換回來更多的錢。所以,招人不能省錢思維來做,要用投資思維來。
【2】以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功。下屬想要錢、要平臺,你想要把事情做成,那就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才能幫你成就事業。這就是滿足他所需,成就你所求。
【3】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別人來幫你,成就了你,你就要給回報、給待遇、給尊重,也成就他們,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主動來幫你。做到這點,何愁做不成點事呢!
正如《羅織經》中所說,「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下屬才能取得功名。
彼此需要,彼此成就,這才是領導和下屬相處之道,共贏才是硬道理。
所以,想讓下屬心甘情願地為你的事操心,那就要先滿足他們的需求。你能讓多少人為你操心,你就能做成多大事。所有的人都盼著你更好,你就能達到什麼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