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北侖西拓、寧波東進」的交匯中心便利。濱江新城,這塊最靠近寧波市區的板塊,在新時代起點下,一座全新的理想之城正蓄勢待發。
一座新城的騰飛,總與重大發展機遇和戰略決策合拍前行,背後則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11月初冬的天氣並未有想像般冷,濱江新城建設指揮部,這裡有著戰場的緊迫!
濱江新城以小港街道、戚家山街道為主體,面積約82平方公裡,其位於甬江門戶區,是北侖對接三江口的西大門,也是北侖連接東部新城最重要樞紐。作為「甬江科創大走廊」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雙城」戰略和 「三個北侖」的示範樣板區,濱江新城開發建設是市「六爭攻堅」重點項目,4月,濱江新城核心區控規修編獲市政府批覆。
北侖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黨組成員黃俊峰主要負責濱江新城規劃研究,他始終認為,一個優秀的城市規劃工作者,心裡必須住著一座理想的城市,因為現時完成的每一份規劃,將來都會變成這座城市的肌肉和骨骼,進而左右著城市的發展。
加入濱江新城建設指揮部的這400多個日日夜夜,黃俊峰談及的不是工作的繁重艱辛,而是「幸運」。因為從時間上看,濱江新城的建設將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能參與新城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的調整和優化,見證它的誕生和成長,這樣的機遇絕無僅有。作為一名城市規劃者能抓住機會,參與其中,他認為自己極其幸運。
「新城規劃後來邀請到東南大學段進院士團隊開展《濱江新城整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及核心區概念性城市設計》,段進院士是國內知名城市設計大師,主持編制過雄安新區、北京中軸線、寧波東部新城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他的規劃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新的戰略要求和發展背景下,濱江新城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需要重新明確;二是如何利用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克服跨區域道路、管線和基本農田等限制因素,打造特色明顯、活力十足的城市新區。」在這個過程中,黃俊峰形容自己就像走進了一座思想的寶庫。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視角,無數思維碰撞的火花照亮他腦海,令他印象深刻。他說,「作為城市規劃設計者,我的職責就是堅守,與同事們繼續為濱江新城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要開發要建設,必須釋放土地騰出空間。按照規劃,首期重點打造的濱江新城核心區5.36平方公裡範圍內,一期開發用地面積約1.39平方公裡,二期開發用地面積約2.73平方公裡。核心區沒有現成的可用土地,只能「拆」出來。
顯然,要在規定時間完成企業關停、土地收儲,難度之大超出想像。負責企業拆遷的王四海被借調至拆遷指揮部前,曾是小港街道經發科科長,對轄區內的企業甚是了解。「這些企業,有本土的,也有外資的,無論是行業還是規模,亦或是生產經營狀況,都各不相同。拆了後廠房搬哪裡、訂單怎麼辦、員工哪裡去,時間緊迫,沒有迴旋餘地。」對王四海和他同事們來說,這是現實擺在眼前需要解決的。
一家一家走訪調查建檔案、一家一家溝通了解需求的基礎上,濱江新城創新方式方法,延伸服務觸角,探索出了一條「一對一政府承包製」的徵遷新路子。也就是說,在徵遷過程中,政府全程介入,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企業需要大點的廠房,我們就幫忙找大點的廠房;企業需要倉庫,我們就幫忙找倉庫;企業需要轉讓設備,我們就幫忙找下家……」
由於核心區國有土地徵遷,只有貨幣安置一種方式,不少企業遇到了「何去何從」的難題。有家製衣企業,由於自身廠房容積率的限制,評估結果未能達到理想,一度出現抵制情緒。王四海一邊做思想工作,一邊幫他找合適的廠房,"小港沒有就去戚家山找,戚家山沒有就去大找。」跨越了炎熱的夏季,前前後後找了半年,終於幫這家企業找到滿意的「新家」。
電話故意不接,語氣不善。遇到偶有牴觸情緒的企業主,每每這個時候,他只能無奈一笑,「項目這麼緊,等不起。接著打吧!」
一句「等不起!」,道出濱江新城核心區拆遷指揮部全體的心聲。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令他們如陀螺一樣,高速運轉。
規劃建設科的黃侃侃土木專業出身。立項、招標、設計方案、配套設施,未來濱江新城建設成什麼樣,他都是參與者與見證者。
規劃建設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審批件、審查圖紙無數。這一年多,他自己的故事變得短之又短,微信朋友圈大多更新的是夜跑數據,他則說這是調整緊張工作情緒的秘訣。
「辛苦」這一點他不想說太多:「我們都是一樣的,投入這個項目就沒辦法擁有與以往一樣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了。」但他也不迴避壓力大,「去年年底手頭上六七個項目同時推進,白天在單位做不完的工作就拿回家,四五十斤的文檔資料扛回家那也是常有。」
去年年底,濱江新城道路建設中原有的一條水管走向斜穿核心區地塊。為了將水管遷出,黃侃侃和同事們一起,僅技術方案就足足討論了三四個月,「到底從橋上還是河底走?橋上走可能影響後期洩洪功能,造成安全隱患。從河底走,就必須把客觀精準體現在圖紙上的每一處。」黃侃侃的腦子裡全是「水管」,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等忙完了腰僵硬的直不起來。
濱江新城以「國際智創城」總體定位為基礎,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李增明正好處在這個重要崗位上。「濱江新城的開發建設,仍處在初始階段。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引進什麼樣的項目、產業怎麼布局、產城比例如何分配……等等,都是需要科學規劃研究的。」他形容這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拼區位、拼政策、拼服務,競爭異常激烈。在他看來,談項目就如談戀愛,「既要主動出擊,又要張弛有度,但歸根結底,能吸引到企業的還是安全、安穩。要打動企業落戶關鍵有兩點,第一點是產業鏈是否配套,產業鏈的配套關係到企業的成本,直接影響企業收益;第二點則是企業對營商環境的信心。」
為了順利「追到」心儀的「戀人」,搶時效爭速度是必須的。在與企業且談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李增明和同事們幾番啟程親自打「飛的」前往洽淡。疫情期間也不停歇,利用網絡視頻「異地戀」在線對接,「經常整天視頻的結果是,那陣子嗓子是火燒火燎的。」
濱江新城相關負責人表示,濱江新城定位為「國際智創城」,並作為「數字北侖」重要建設平臺,是「三個北侖」中重要的產城板塊之一。下一步,在加快項目推進速度、堅持完善城市配套和產業培育並重的基礎上,濱江新城將立足甬江科創大走廊戰略布局,以「數字北侖」建設為契機,積極搶抓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新機遇,重點推進人工智慧、5G運用、數字經濟等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戰略。
(北侖發布綜合編輯,資料來源:北侖區生態溼地建設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