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媽最近和一個剛剛懷孕5周的孕媽聊天,發現這位孕媽管「胚胎」叫「胎兒」。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懷小糖果的時候,那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記得第一次查出懷孕時,我問醫生:「胎兒幾個月開始顯懷啊?」
醫生撇了我一眼說:「什麼胎兒,她現在頂多是個胚胎,顯懷還早著呢。」從這以後,我才知道原來「胚胎」和「胎兒」也是存在區別的。
這個孕周「胚胎」變成「胎兒」,生命真正開始
對於剛剛查出懷孕(懷孕4-6周左右)的孕媽來說,我們還不能叫寶寶為「胎兒」哦,因為這時的寶寶還是一個沒長開的小胚胎。
那麼寶寶到底是什麼時候從「胚胎」長成「胎兒」的呢?寶寶發育又要經歷哪些過程呢?別當媽了都還不清楚。
眾所周知,懷孕需要孕40周左右的時間,而第一步就是「胚卵期」。(也就是末次月經後的14-21天)
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受精卵」,對於月經正常的女性來說,一般在末次月經後的14天就會進入「排卵期」,這個時間造出的寶寶就會形成「受精卵」。
寶寶在成為「受精卵」後的7天會快速分化,並在子宮「安家」也就是「著床」。
這個過程中,「受精卵」會卵裂成「桑椹胚」,而「桑椹胚」在後續就會變成一顆內裡中空的「囊胚」。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以為「囊胚」就是胎兒了,其實並不是囊胚還要繼續分化成:內細胞團和外胚滋養層。
外胚滋養層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絨毛膜、羊膜和卵黃囊,其中絨毛膜會長成「胎膜」給寶寶持續提高營養。
而羊膜則會一直包裹著寶寶,在孕媽運動或碰撞時起到一個緩衝作用,保護寶寶。
卵黃囊其實也是給胚胎提高營養的,但會在胎盤形成後(孕12周左右)就會消失了。
而內細胞團才會真正發育成「胎兒」,大概在孕2周時內細胞團會繼續分化3個胚層。
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內胚層會也就是寶寶的臟器、呼吸道和消化道;而中胚層在後續會變成腎臟、肌肉和血管;而外胚層就是寶寶的神經、耳朵、頭髮和牙齒等了。
也就是說從孕2周-孕8周,寶寶都只能被稱之為「胚胎」,孕媽下回產檢的時候可不要說錯了,鬧笑話哦。
寶寶從「豆芽」變成「小人兒」後,都經歷了什麼?
從孕8周開始,寶寶就開始逐漸長成頭部和四肢,等到孕9周時已經基本是一個成形的「小人兒」了,這時的寶寶才真正擁有了「生命」。
孕10-12周,胎兒會持續發育,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解鎖了「吮吸、吞咽、踢腿」等新技能,指甲和頭髮也都開始出現了。
孕13-16周,寶寶生長速度突然變快,五官也越來越清晰,這時的寶寶好像一個梨子大,會經常在子宮內遊蕩玩耍。
孕17-20周,寶寶已經有200g左右,五感也開始發育了,尤其是聽覺,在寶寶的大腦中已經有了專門的區域負責。
孕21-24周,到24周截止寶寶已經達到500g了,這時他們的五官已經很清晰了。
孕25-28周,孕26周左右寶寶開始有了呼吸,27周時他們的聽覺神經系統已經很完善了,這時你對寶寶說話,他們很有可能會很熱情的回應你。
孕29-32周,這時胎兒的大腦發育十分迅速,孕媽要注意營養的攝入,一直到32周左右寶寶已經有1.5-1.6kg左右了。
孕32-36周,從孕32周開始寶寶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就已經接近成熟,36周時寶寶已經達到了2.7kg左右。
孕37-分娩前,孕37周後孕媽就要隨時準備了,這時的寶寶無論是體重還是身長都已經非常接近出生時的身高體重了。
寶寶還是「胚胎」時,孕媽需要注意什麼?
我們總說孕早期危險,其實也確實是這樣的,胚胎期的寶寶非常脆弱,一旦孕媽在此期間接觸了什麼汙染物或輻射,寶寶隨時可能「胎停」。
所以說寶寶在孕早期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激烈運動和接觸汙染源,一旦有什麼流產先兆,如見紅、分泌物增多,一定要及時就醫。
如果你早孕反應特別嚴重,可以準備點檸檬汁擠在手絹上,想吐的時候就聞一聞,糖媽親測有效哦。
不過飯也還是要按時吃的,可以少食多餐,隨時補水避免因為孕吐嚴重而造成脫水。
很多女性是第一次懷孕,自己和準爸爸也想著優生優育,但是卻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了解。網上的信息非常雜亂,不知道該信誰,每次問醫生又時間有限。
很多粉絲求推薦一本有關孕產的書籍,我推薦了這本《40周懷孕全程指導》,這是一本全程跟蹤式的孕產指南,方法科學實用,講解簡明。
從備孕、懷孕到生產,給媽媽和寶寶全程呵護,35元,放在平時也就是給寶媽買斤牛肉的錢,可別捨不得。點擊連結即可買給心愛的她,或者需要的閨蜜哦。
你知道「胚胎」和「胎兒」的區別了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