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快兩歲了,今天便帶她做了一次體檢,體檢的報告各項指標還是蠻不錯的,但是兒童發育行為評估中的專注力卻不太樂觀,緊緊只是合格。
得出結果之後,醫生讓我們回想一下日常帶寶寶情況,比如平時帶寶寶外出玩耍,她看到一塊石頭正要蹲下去撿來玩,我們會馬上制止她:「這個髒,我們去玩鞦韆吧!」寶寶想了一下,看著我們嚴肅的臉,便走開了。等她去玩著鞦韆的時候,玩幾下,我們會對她說:「寶寶玩累了吧,過來喝點水吧。」經過我們的打斷,孩子對鞦韆也失去了興趣。
再有就是平時,寶寶在玩自己的玩具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很可愛,便會走過去跟她說話,說她真乖或者什麼的。我們的這些種種行為,都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行為。
因此醫生也給了我們一些建議,讓我們把孩子已經被破壞的專注力做矯正。
首先,我們父母需要矯正自己的做法。當孩子在玩一個玩具或者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儘量不要打擾她,在她玩或者做的過程中,不要去問她好不好玩,更加不要習慣性地去指導孩子。如果要指導,要麼在孩子玩或者做之前,先給孩子演示一遍,或者等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再指導。
在這點上,父母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你不停的去打擾孩子,你就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元兇,所以當你想要去介入的時候,不妨試著等一等。
其次,有時間觀念。孩子每次玩遊戲的時間要有規定的時間,並且要規劃出孩子科學的作息。
再次,玩要動靜兼備,內外平衡。玩的遊戲裡面有靜的,也要有動的部分。
另外,儘量不要帶孩子去特別嘈雜的環境裡玩。人多的遊樂場和商場等,這些吵鬧的環境,都不利于于孩子專注力。
最後,不要利用電子產品來敷衍孩子。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靜下來不煩到自己,便會順手丟給孩子手機或者打開電視給他看,這樣孩子看著手機電視便會一動不動的坐著看好久,這個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因為電子產品畫面閃動非常快,對孩子的影響和傷害也是最大的。
「專注」是一個人做成事情必須的能力,也是我們需要從孩提時期就要培養的一種品格,它反映著一個人能高度集中於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
2-3歲是孩子專注力逐步形成的階段,是關鍵時期,而作為父母應當要重視起來,在孩子進行遊戲時,尤其是孩子獨自遊戲的時候,儘量為孩子營造輕鬆安全的環境,父母的不打擾,不輕易給孩子幫助和提示,才能更好的避免孩子一心二用,才能更好的專注於遊戲,孩子的專注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