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
ally|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編輯
網絡|圖源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受害者性別」。
韓國主婦殺死前夫拋屍全國:這男的一定很過分?
最近,一起殺人分屍案,震驚了整個韓國。
兇手高宥貞,是一名斯斯文文的37歲家庭主婦。
被害者姜南,是她的前夫。
殺死前夫時,他們的兒子正在另一個房間睡覺。
分屍、拋屍,整個過程高宥貞一力完成。
化學專業的她,還抹除了屍體上的DNA痕跡。
甚至到家後,她還笑著跟鄰居打招呼。
這強大的心理素質,真令人膽顫。
11月5日,韓國最高法院終審判決,高宥貞被判處無期徒刑。
然而,這樣駭人聽聞的兇殺案,到了國內,大家的關注點卻變了。
微博上,排名靠前的評論幾乎都在討論:前夫到底做了什麼不可原諒的事,才逼得高宥貞殺人。
點讚最高的評論是:「這男人肯定做的太過分了,不然誰會生這麼大的氣」。
似乎男性受害者都是少見又活該,甚至有人呼籲「國女都學著點」。
還有人為此自豪:不要以為我們女人都是好欺負的。
我們看過太多殺妻案,強姦案,似乎受害者大多是女性。
於是,這個案子引發了太多人關於受害者性別的爭論。
不管是男是女,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有網友發了一份《2020年7月中國女性生存報告》,盤點了7月公開報導出來的,針對女性的暴力案件:
2017年的一份《女性因性別被謀殺的死亡報告》中也顯示:2017年,全球被殺害的女性約8.7萬人,其中58%的女性死於伴侶或其他家庭成員之手。
其中,34%受害女性是被丈夫、男友所殺,包括前任。
按這份數據推算,全世界每天平均有137名女性被伴侶或家人殺害。
這些數據,似乎都表明女性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畢竟,大多數暴力犯罪(強姦,搶劫,殺人,綁架等),男性力氣比女性大,更容易成功,所以,大家客觀上會認為,女性受害者更多。
而事實上,當我們看向更大範圍時,會發現:所有被謀殺的人當中,男性是女性的四倍。
在兇殺案中,男性受害者並不罕見。他們被謀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未知的危險「掉以輕心」。
a. 柔弱的連環殺手——艾琳·沃諾斯
艾琳有個極為悲慘的童年,父親坐牢,母親離家出走,被哥哥強姦......
15歲時生下孩子被逐出家門,靠出賣肉體維持生計。
1989-1990年,艾琳開始在高速公路旁攬客,為長途車司機提供性服務。她上車後會用槍挾持並殺害對方,再拋屍荒野。
艾琳用一張人畜無害的臉,騙取信任,殺害了七名男性。
她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女魔頭》,並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b. 二次行兇的女博士
2005年,留美女博士陳丹蕾,身材瘦小,卻殘忍地殺害並分屍了丈夫何磊。
陳丹蕾和丈夫都是清華大學本科畢業,陳丹蕾申請到了美國普渡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何磊陪讀。
在美期間,兩人時常發生矛盾,何磊想離婚。2004年聖誕節,兩人吵架後,陳丹蕾捅了何磊兩刀,被當地警方以謀殺未遂罪逮捕。
可即便妻子捅了自己,即便還是想離婚,在警方面前,何磊選擇了袒護妻子,謊稱兩人在玩「性愛遊戲」。
陳丹蕾也有了二次行兇的機會:你要離開我,我就毀了你。
她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動手,還用枕頭消音......
除此之外,還有:
2019年,內蒙一名剛生產七日的產婦劉某持刀將丈夫捅死。
2019年,山東一女子因丈夫出軌,一怒之下殺死對方。
……
一樁樁,一件件,男性受害者的案例也不勝枚舉。
儘管對大眾而言,相對女性,男性更容易暴力犯罪,衝動之下用武力殺死伴侶。
而女性由於體格、力量較弱,很難與殺人犯聯繫在一起,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對女性危險性的忽視。
就像何磊,如果他在第一次被妻子捅了兩刀之後就提高警惕,遠離危險,也許能避免之後的慘禍。
可是,他低估了妻子的危險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不管男女,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因為,你們不是被男人/女人選中,而是被危險選中。
永遠不要讓性別凌駕於安全與真相之上
高宥貞的案件報導出來之後,微博之下還有很多評論是「日常恐女」。
而之前,每次有殺妻案被曝光,很多人的評論是「恐男」。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害怕某個性別,而是那些真正的危險。
自身安全無小事,最怕的就是「掉以輕心」。
不要因為性別就忽略了安全。不管是男是女,都應該注意安全,遠離危險伴侶。
怎麼識別危險的另一半呢?
a. 看對方的情商高低
情商,很多人以為是會說話,這很片面。
情商,全稱是情緒商數,包含五個維度:識別自己情緒、管理自己情緒、識別他人情緒、管理他人情緒、自我激勵。
一個人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才能做到管理和控制,能識別別人的情緒,才能理解和共情。
無法感知情緒的人,往往共情能力比較弱,自我中心。他們體會不到對方的痛苦,殺害的時候也不會猶豫。
b. 看對方的自戀水平
自戀是一個中性詞,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人的自我感覺。
一個人自我感覺越穩定,越不容易受外界影響。
如果自戀水平比較低,就容易出現「自戀性暴怒」,任何小的不順心,都能引發他的恐慌,讓他產生毀滅的想法。
高宥貞離婚兩年後一直拒絕前夫見兒子,直到前夫起訴,法院強制執行,高宥貞馬上開始了殺人計劃。
很有可能是這件事挫傷了高宥貞的自戀,引發了她的自戀性暴怒。
c. 看對方的偏執程度
嬰兒時期,會把世界一分為二,「好的」和「壞的」。
但人越來越成熟後,會逐漸從偏執狀態走出來。
然而,大多數人仍會保留部分的「偏執」,當一個人處於偏執狀態時,他只會看到世界糟糕的一面,而爆發巨大的攻擊性,想去「毀掉別人」。
犯罪不分性別,提高警惕才能保護自己
之前,我們寫過很多如何自我保護的文章。
而所有的自我保護,第一條都是:提高警惕,提高安全意識。
犯罪不分性別,男性犯罪與女性犯罪,都不是個例,甚至女性犯罪會更加隱蔽。
高宥貞案發後,她的丈夫A先生曝光了另一件事。
A先生也是離異後再婚,他與前妻有一個孩子,孩子曾表示想跟爸爸住,A先生多次與高宥貞溝通,均遭到拒絕。
最後高宥貞同意了,當晚,A先生希望三個人睡在一起,增進感情。高宥貞以自己感冒為由,睡在了另一個房間。
但第二天早上,A先生醒來時,孩子的呼吸已經停止了,頭頂有血跡。
高宥貞案曝光後,A先生才猛然醒過來,申請調查兒子死因,雖然警方並沒有找到確切證據,但在所有人的心裡,高宥貞難逃嫌疑。
如果是真的,那麼,這個女人真的有些過於可怕了:先是殺死現任老公的兒子,後制定縝密的計劃,殺死前夫並拋屍全國。
而真正的可怕是,她身邊的人都對她毫無覺察。
這樣的女人,令人不寒而慄,我們無法用產後抑鬱、丈夫一定有問題等為她開脫,甚至攻擊男性。
畢竟,這個世界,永遠不應該是男人跟女人在爭鬥。
而是,好人跟壞人去爭鬥。
性別,不該凌駕於真相之上。
不管男性女性,提高警惕,提防危險,才能保護好自己和身邊每一個值得我們去愛的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