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是人們共處的地方,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是自覺維護公共秩序的表現,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便利。——《小學生閱讀指南(低年齡版)》2008年第12期
又一次出差坐高鐵,早上8點多,突然前面一個阿姨就吵起來了,大聲呵斥後面的人喧譁影響她休息。可能離得比較遠,沒聽見那個小夥子的噪聲,但是那個阿姨的怒吼聽得特別清楚。
最後乘警過來安撫大家,然後給阿姨換了另一個座位。在外奔波真的挺累,在車上安靜地休息一下多好啊!
大家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像車廂這樣的密閉空間,每個人都需要安靜和秩序,需要互相之間的理解與尊重,而手機外放形成的噪音幹擾,不僅打擾了環境,對周圍人的權益也是一種侵害。
京滬高鐵設靜音車廂後,上海地鐵車廂也要「靜音」了!上海地鐵車廂 12 月起禁手機外放,大快人心啊,之前一說安靜點就有人反駁:你憑什麼管我?現在有文件支撐了。
禁止外放不是必須靜音,禁止外放不是禁止接打電話,禁止外放是文明你我他。誰也不想聽到地鐵上誰的手機大聲地放著抖音快手短視頻,笑得哈哈哈的,自己心裡難受又不好說。
地鐵上不文明的行為有很多,做出相應的規定和處罰是必要的,畢竟是公共運輸,應該遵守規定和秩序。
一節車廂的人都在聽一個人的手機聲音,尤其是刷抖音快手的一些低幼視頻的,前段時間很多視頻都配音的那種聽得讓人頭疼的笑聲,在地鐵上聽到真的很無語。耳機是個好東西,花點錢買一個吧。
公共場所儘量不打擾別人,應該是最起碼的尊重。
雖然有些擔心剛開始執行的時候,會比較困難,但還是相信這種道德規範引導,慢慢遵守的人多了,整個社會的氛圍會慢慢提升,小部分不想遵守的人,也會受到周圍道德的壓力改正的。
比起靜音規定本身,我更關注的是相關處罰措施如何跟上?如果只有條例卻沒有獎懲,那真的碰到不聽勸阻、屢教不改的人,輕的則是拿他沒辦法;重的,很可能會激化矛盾,甚至是發生吵架、鬥毆等事件。這些後果都將是無法預計的,相信高峰期間擠過上海地鐵的人也是懂的自然懂。
從以毒攻毒的角度來說,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在公眾場所和車廂內,也給喜歡外放的人開個類似的「吸菸區」,讓他們群魔亂舞,能夠盡情展示和釋放自己。相信不過多時,就會門可羅雀,知道自己以前是多麼愚蠢和煩人了。
對於那些拿年紀大了或者聽力不好做擋箭牌的人,提醒你們耳機可以讓你們聽得更清楚。善意的提醒就是想讓你們體面一點,不要連最後一點體面也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