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應該如何求知
一名合格的高中學生,要學會求知。作為一名學生,學習不光是我們的使命,也是人類的一個永恆話題,我們每個人的大部分的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老師傳授給我們的,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這樣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完全是代代相傳,不斷學習的結果。我們的同學正處於接受知識的最佳年齡段,精力旺盛,頭腦靈活,記憶力強,接受能力強,正是學習的大好時光,皮羅裡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而書是要有人去讀,才能發揮它的作用的,同學們,你們遇上了好時代,學校裡開的科目那麼齊,社會上報刊雜誌,那麼豐富,你們可以廣泛的學習。可以說,學會求知,是我們來到高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三字經》裡有句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講的就是學習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人只有廣泛地學習,並且經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才能不糊塗,行為也就沒有過失。
那麼,在高中這三年裡,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求知?
1
求知要先立大志。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朱熹也說:「人之為事,必先立志以為本,志不立則不能為得事。」說的是人生如果要走向成功,必須先立志,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遠大的理想的人,能夠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自古成大事者必有大志,故有「有志者,事竟成」、「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等名言警句。周恩來總理在年少讀書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正是這樣的大志向,激勵著他為解救貧苦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流芳千古。
毛澤東更是寫下了《贈父詩》。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再三思索,要毛澤東去做生意,而他卻立志走出韶山沖繼續求學。在他的執意堅持下,最終還是走上了求學之路。毛澤東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前夕,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理想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假、大、空,不能實現的理想是夢想,超越實際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妄想。理想不害人,但是不切實際的理想會害人。有人講「小時候的理想是浪漫主義,長大時候的理想是現實主義,成熟以後的理想是批判現實主義」。樹立理想要立足於實際,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要承認個體差異,承認先天條件無法改變。如果我們立志要象飛人劉翔那樣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110米跨欄運動員,你沒有那樣的身體素質,那就是跑出血來也不可能做得到。因此,理想之樹,只有紮根於現實的土壤才能茁壯成長。
有的人天天說理想,心猿意馬,半途而廢,得過且過,理想只是寫在紙上,掛在牆上,就是不去做。天天有理想,就是天天沒理想。古人說:「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有些人小時候的理想是精忠報國、治國平天下,青年時的理想是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後來的理想是不下崗,將來的理想是養家餬口,理想一天比一天小。而我們有的同學剛來高中的時候,信心滿滿,一腔抱負,大有不拿第一不回鄉,不考清華不罷休的架勢,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任務的不斷加重,意志逐漸地消沉,理想也是一天比一天小,不僅第一不去想了,連起碼的追求都沒有了,變得胸無大志、得過且過了。
所以我們的同學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早立志,立大志、立實志,立長志。
2
求知要腳踏實地。有了志向以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雖然有大志,但是眼高手低,不肯扎紮實實做事,最後理想也不免變為幻想或妄想了。所以,要實現的自己的理想,就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注重量的積累。《老子》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說的就是凡事都有一個過程,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們熟知的王羲之,他創造了一種美觀流利的書法字體,被人們稱為「書聖」,他從七歲開始練書法。王羲之的家門口有一個水池,他每次練完書法都會在此洗毛筆。過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門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後人們便把那水池成為「墨池」了,如果沒有這種腳踏實地的努力,怎麼會有他的這一番成就。
在現實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大家都渴望成功,然而志大才疏往往是阻礙人們成功的最大的障礙。人世間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變自身命運的爆發力。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同樣,我們高中三年最終的成功,也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三年的時間,我們要學習很多知識,我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3
求知要敢於吃苦。高中三年的生活,是艱苦的,我們同學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充滿哲理的詩句,「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都是先苦後甜的道理。人不僅要有偉大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有實現偉大目標的偉大毅力。應該說一個人要想有作為,就必須具備能吃苦的精神。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高爾基苦難的童年為人熟知。安徒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時也說:「一個人必須經過一番刻苦奮鬥的生活才會有成就。」敢吃苦能吃苦的人,先苦後甜,是因為他們能吃苦而不會再吃苦;怕吃苦不吃苦的人,先甜後苦,是因為他們怕吃苦而偏偏吃苦。先苦後甜,是苦盡甘來。這種苦是教訓,是難堪的現實。享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只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走到終點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樣也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走到終點便是甘甜。
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在一份報告中說,有一個山東的省高考狀元,得了713分,問他到底是怎麼學成這麼「牛」的。他說:「我高中的時候只要市場上能買到的習題集我都做過。」而另外一個河南省高考第76名的同學,高考6個主科的題典他至少做了五遍。可見,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4
求知要虛心求教。從同學們上學的第一天,父母就會叮囑我們一件事,那就是聽老師的話。這句老生常談的話聽起來太過於平常,而我們的同學或許也早已經聽膩。今天在這裡我要特別提出這個問題,我們不僅要聽老師的話,還要認真地聽,老老實實地聽,做一個老實人。在這裡我想講一個新東方培訓學校的故事,在新東方的一個英語培訓班裡,一位老師拿著自己編的一本題典講課,這本題典有幾百頁。這位老師上課的時候,對同學們說,你們如果把我的這本題典做三遍,肯定能通過考試。考試完了以後,一位考生興奮地來找他,對他說:「老師,你的話真靈,我做了三遍果然過了。」老師大吃一驚:「你真的做了三遍?我不過是隨口說說罷了。」這名學生無疑是一個老實人,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然而正是這個老實人,最後得了大便宜。可見,只有虛心求教,才能學到真本事,所以說,當一名學生容易,當一名虛心的學生則是難能可貴了。
5
求知要惜時如金。三年的時間,聽起來很漫長,實際上很短暫,朱熹的一首詩裡說:「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魯迅先生說:「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這就說明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對待時間的方式,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並且顯示巨大的不同。我們的手中,握著的可能是失敗的種子,也可能是成功的無限潛能,答案需要我們自己選擇——隨波逐流將一事無成,全力以赴便會前程錦繡,讓瞬間創造永恆,成功從我們珍惜時間開始。陶淵明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嶽飛在《滿江紅》詞裡大聲疾呼:「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在人的一生中,時間是最容易流失的。時間將貫穿於每個人的一生,我們的生命的價值及意義的體現不可能脫離有限時間的束縛,而對時間的認知和應用它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再舉一個清華的例子,清華的好多學生都是在高中期間沒看過一眼電視——包括春節晚會,有的同學甚至從初中開始都沒看過電視。清華的每個宿舍都有電視。但是有的宿舍的電視幾乎就沒開過。清華的學生在考試後都不願休息放鬆,所有的人都是準備下學期的課程,準備託福GRE考試,或者是學一些實用的技術。所有人腦子裡想的都是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來充實自己,使自己在今後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高中的三年,常被稱為「用三年的辛苦換取一生的幸福」,此言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充分說明了這三年的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能否珍惜時間直接決定我們能否在三年後的高考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6
求知要竭盡全力。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泰勒。有一天,他向教會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們先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那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了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拼命的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捨。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跑的越來越遠了。獵狗知道實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
獵人氣急敗壞地說:「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再說兔子帶著槍傷成功地逃生回了家,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隻獵狗很兇呀,你又受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
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可就沒命了呀!」
泰勒牧師講完故事之後,又向全班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儘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嘗輒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後,班中一個11歲的男孩兒,胸有成竹地泰勒牧師的面前,從頭到尾地按要求背了下來,竟然一字不漏,沒出一點差錯,而且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泰勒牧師比別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誦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見的,何況是一個孩子。泰勒牧師在讚嘆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
這個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6年後,這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體公司的老闆。他就是比爾.蓋茨。
泰勒牧師講的故事和比爾.蓋茨的成功背誦對我們很有啟示:
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能。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潛能只開發了2%—8%左右,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也只開發了12%左右。一個人如果開發了50%的潛能,就可能背誦400本教科書,可以學完十幾所大學的課程,還可以掌握二十來種不同國家的語言。這就是說,我們還有約90%的潛能處於沉睡狀態。
誰要想出類拔萃、創造奇蹟,僅僅做到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行!如果你們能夠竭盡全力,那麼三年後的高考,奇蹟將由你們來創造。
同學們,今天我們背負著家鄉父老的希望來到高中,為了我們的明天而打拼,借用汪國真的一句詩,「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不管我們能否成功,我們都可以說,青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