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帶來衝擊,綠色復甦的呼聲不絕於耳,中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步履不停。這一年,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政策「禮包」層出不窮,創新試驗成果顯著,發展駛入「快車道」。本文梳理了2020年綠色金融領域的十件大事,引述官方以及專家學者的評論,以此記錄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
1.「碳中和」目標提出
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隨後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新一年重點任務。
央行行長易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我國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投資結構、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轉變。服務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是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
2.國家綠色投資基金成立
7月14日,首個國家級綠色投資基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滬成立,註冊資本885億元。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發起成立,旨在採取市場化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環保產業。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綠金委副秘書長安國俊: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推出正當其時,通過充分運用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有效激勵更多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開展綠色投融資,解決綠色環保產業的資金瓶頸問題,一定會成為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3.綠色債券標準統一
7月8日,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共同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徵求意見稿)。新版目錄實現了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在支持項目和領域上的統一,刪除了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相關的類別,對部分項目的界定標準更加嚴格。
東方金誠綠色金融部負責人方怡向:新版目錄將現有政策文件的適用範圍銜接起來,並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產業狀況和生態環境特點等因素,細化了綠色項目的範疇和類型,建立了綠色項目的分類標準體系,實現了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在支持項目和領域上的統一,是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的一項重大突破。
4.央行加強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徵求意見稿),對2018年7月發布的《關於開展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的通知》進行了更新。《方案》對銀行綠色金融的考核範圍由之前的綠色信貸延伸到綠色債券,並將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
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此次《方案》從綠色貸款升級為綠色金融,是金融管理和監管機構適應綠色金融發展趨勢的一次重大調整,也標誌著我國銀行類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將銀行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結果由「納入MPA考核」拓展為「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是對評價結果應用場景的重要擴展,進一步加強了對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激勵約束機制。
5.中國綠色信貸餘額居世界首位
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0年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超過11萬億元,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1萬多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近年來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保持著迅猛發展,躋身全球前列,但仍蘊含著很大的上升空間。2019年新增綠色資金缺口達6180億元,綠色融資需擴大規模以滿足綠色項目的資金需求,而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佔我國綠色融資總量的比例高達97%,剩餘僅有3%的融資為綠色股權融資。因而綠色基金和綠色證券融資具有更為廣闊的增長潛力。
6.氣候投融資受到重視
氣候投融資是指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融資活動。10月26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這是自碳中和目標提出後的首份關於氣候變化的部委文件。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不少發達國家的機構已經開始強調金融業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的多數金融機構尚未充分理解氣候轉型的相關風險,也未建立識別、分析和管理此類風險的機制。應該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並適時要求其披露環境和氣候風險敞口和壓力測試分析結果。
7.赤道銀行擴容
赤道原則是一套國際先進的項目融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工具和行業基準。近年來,採用《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日漸增多,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7個國家的113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用赤道原則。繼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江蘇銀行、湖州銀行之後,2020年,重慶農商行、綿陽市商業銀行、貴州銀行先後宣布採納赤道原則,中資赤道銀行擴容至六家。
中國銀行研究院:赤道原則作為成熟國際標準、流程和方法論,總結了在項目融資及相關貸款業務領先銀行的實踐經驗,可以降低和緩釋融資項目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有助於銀行管理水平向國際領先水平看齊,這也意味著要遵循更為嚴格的國際標準,更有利於銀行樹立良好形象,拓展全球業務。
8.地方綠金試驗區成效顯著
綠色金融發展離不開「自上而下」的探索,六省九地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逐步走向引領。9月,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正式成立,10月,浙江省湖州市正式啟動建設南太湖綠色金融中心,蘭州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一周年,吸納綠色貸款餘額108.88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院長王遙: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實踐,各試驗區出臺了因地制宜的系列政策措施,在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和綠色金融政策落地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在多個領域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9.全國首部綠色金融領域法規發布
11月5日,深圳市正式發布《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綠色金融領域的法律,進一步明確了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的主體責任,規定了政府部門和中央駐深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管理措施。
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條例》對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做出了較為明確和切實的要求,而最大的挑戰在於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缺乏內生動力。建議運用監管手段和激勵政策,推動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制定環境信息披露標準,為金融機構提供明確指引。推動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為金融機構開展披露提供支撐。通過行業倡議,提升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意識和水平。
10.藍色債券落地
藍色債券是指募集資金用於可持續型海洋經濟項目的債券,屬於綠色債券的一種。2020年9月,中國銀行發行中資及全球商業機構首隻藍色債券。10月30日,興業銀行香港分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成功發行三年期美元固定利率藍色債券。11月4日,由興業銀行獨立主承銷的青島水務集團2020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藍色債券)成功發行,成為我國境內首單藍色債券。
安永合伙人李菁:雖然通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傳統綠色金融產品、渠道,對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的應對已取得實際成績,但是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仍客觀存在。作為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消化體,海洋正發生著諸多威脅。將藍色債券作為市場創新手段來驅動「藍色經濟引擎」,遵循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對加快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造浪。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