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一個「不上班的年輕人」,只是不需要朝九晚五地坐班,也不是籤訂合同定時定量出賣勞動力者而已。畢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總是得做點事情,什麼事情都不做,也是不成體統的。
出於各種原因,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地上過班,離開學校以後在市郊租了一個單間。住在市郊,一是房租不高,很安靜。二是作為一個自由撰稿人,也沒什麼非得住在城區的必要。況且從小區出去步行五分鐘就有一個小商場,基本上想要的都有。
我想我的一天大概可以叫做:當代青年離群索居實錄。
早晨大概七點半會醒,在列表裡隨機一首歌,起床洗漱。去年入冬之後我就開始習慣自己弄早飯——超市有賣冷的紅糖饅頭和肉包,放進蒸籠裡蒸幾分鐘就能吃了。等的時候燒一壺開水,把磨好的咖啡豆倒進鋪好濾紙的濾杯裡,再往裡衝開水。這大概是我嘗試過的各種方法裡最具幸福感的開啟一天的方式。整個房間會瀰漫咖啡香,人也跟著精神起來,雖然事後感覺用咖啡配肉包饅頭真的怪怪的。
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如果沒有其他事情,就會坐在桌子前面寫稿。我買了一張很大的實木桌,夠我放各種七七八八的雜物。下午會去健身房,大概一周三次,跑跑步,舉舉鐵。夏天要到了,最近健身房裡的人尤其多,特別是女孩子。這直接導致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我也經常搶不到跑步機,只能到旁邊去將就做點別的熱身。
傍晚從健身房出來,電梯到負一樓就是超市。因為有時候會自己做晚飯,所以冰箱裡總是得留著點東西。下去的時候通常剛好是下班的時段,雖然有點擠,但是在生鮮和蔬菜區,可以觀察到各種表情裡的生活百態,開心的,疲憊的,偶爾還看到了幾次爭執。
過完春節之後,晚上的時間就基本都交給了吉他。其實吉他是很早就買了的,只是最近才跟著教材一步一步開始練習。從小到大我都挺喜歡音樂,至少想學一門樂器,但是因為一直住在寄宿制學校,沒能學成,所以只能長大了再彌補。最開始的一陣子彈得很難聽,所幸的是鄰居沒來投訴。這幾天好了一些,可以像模像樣地彈幾首練習曲了。左手按弦的指尖上都成功生了繭子,中間凹下去一個軌道,竟然有點欣慰。
練完吉他,睡前會讀一個小時的書。其實閱讀見縫插針地分布在一天中的不同的時段,只是晚上比較集中,加起來大概一天兩個小時左右。我喜歡兩本書一起讀,一本社科、一本小說,最近在讀的是單世聯的《黑暗時刻》還有《納博科夫全集》。
以上日程也並非十分固定。所在的城市有山有水,不乏森林公園和棧道。如果天氣好,我就會出門。不過基本我都是一個人去,一方面是嫌朋友累贅,等來等去,最後可能也沒走多遠。二是我的大部分朋友們都很討厭大自然,他們更喜歡其它不怎麼需要走路的娛樂活動。所以在天氣不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在周末或者晚上相約,去看一場演出,或者打麻將。現在麻將館進化得很舒適,有沙發椅抱枕,綠豆湯和果盤。朋友幾個出來,也並非為了打麻將而打麻將。大家聊一些最近生活工作裡有的沒的,哈哈大笑幾聲,坐在自動麻將機前只是給手頭找點事情做罷了。
如上所述,這大概就是不上班的年輕人,我,日常的樣子——有時候務正業,大部分時間不務正業。
這樣的生活也並非總是輕鬆快樂的,收入不固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始終是群居動物,需要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尋求自己的存在感。而不上班,等於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和這個世界的聯繫,也會造成惶恐和不安。在一天的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和我相處的人只有我自己。說實在的,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長時間和孤獨進行抗爭。
但是從另一面看,孤獨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純粹的獨居生活,能避免了工作場合很多無謂的消耗,讓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變得更加具體。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情,也沒有非要達成不可的業績,有時間空出來問問自己想要什麼,去嘗試一些新東西。同時每天都可以是休息日,可以挑在便宜的旅遊淡季去旅行。前一陣和朋友一起看上了一條郵輪的線路,想在夏天之前出一趟遠門。生活很平淡,所以也得要有一點盼頭和目標,攢一點錢,期待一些即將到來的東西。
當然,我也被問過未來有什麼規劃,難道一直這樣嗎?
事實上,我也不知道。不過得先弄清楚自己是誰,到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才能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可能會再去考一本什麼證書,或者再努力一把,進階一下自己的學歷;也可能到處看看,轉換一下生活方式。
未來就是因為未知才有趣。過於糾結於規劃,反倒容易覺得生活處處是不如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