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學推進學分制改革,4年本科學制被3—6年彈性學制代替 |
2018級的軍訓剛剛結束,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專業新生王俊人和另外兩名同學,就被鍾成教授邀請到實驗室。鍾成教授是學院為他們選配的導師,將關注他們整個大學期間的科研訓練、思想成長、職業和個人發展規劃。
此時,學校已經公開展示了選課信息。其中,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類兩門公選課,公開了所有授課教師簡歷,就算同一門課,學生也可選擇不同的教師。鍾教授結合他們三個人不同的興趣和潛質分別給出選課建議。
天津科技大學是天津市首家也是唯一一所實施學分制改革的高校。「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的大學生。」天津科大校長韓金玉說。
制定和修訂了本科生導師制、校內轉專業政策等20餘項制度
王俊人發現,與師兄師姐們統一的課表相比,他和同學們的課表都不一樣,不僅更加個性化,也更加實用。
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更新了課程體系與內容,新增了《人工智慧導論》《大數據導論》《雲計算導論》3門子課程。他們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組建專屬自己的課程模塊,可以和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同班上課,學有餘力的同學能選高年級的課。傳統的4年本科學制被3—6年彈性學制所代替,創業的同學還能延長到8年。
在鍾老師的幫助下,王俊人不僅選好了適合自己的課程,還對生物工程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鍾老師為他推薦了參考書。「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不會因為迷茫而浪費寶貴的大學時光。」王俊人說。
天津科大2017年開始醞釀並試運行學分制改革,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面施行。「簡單說,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基本單位,以取得最低畢業總學分作為學生畢業主要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天津科大教務處處長王怡介紹。
學分制彰顯的是「學習自由」的大學理念。這在西方不少院校已比較成熟,在我國成功範例不多,但它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大趨勢。王怡給記者講起2016級學生小李的故事。大一時小李被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錄取,一路掛科,唯獨外語類科目成績出類拔萃。大一末期,小李想申請轉到喜愛的英語專業,但又達不到轉專業所需的成績要求。學生和家長都陷入了痛苦和焦慮。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務處積極與外語學院溝通,讓他在英語專業試修一學期,對他進行全過程考核,最終,小李不僅高分通過測試順利轉入新專業,而且各科成績也名列前茅。
「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同的,為了他們的成長成才,我們必須排除萬難,開啟教學改革之路。」王怡說。為適應學分制改革需要,天津科大先後制定和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本科生導師制、主輔修制度、校內轉專業政策、課程轉換及學分認定政策、學分績點制、學分制收費等20餘項制度,搭建起了改革的「四梁八柱」。此後,學生入學起有導師全過程、全方位跟進指導;在大類招生前提下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學生出國、跨校交流、進行網絡資源學習等可進行學分認定;選課後可試修,未修讀完可以申請退課,還可申請免修免聽;彈性學制下學生可提前或者延遲畢業,為創新創業營造寬鬆氛圍。
通過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課程設置、學籍管理、質量監控、考核評價等教學管理制度,推動學校教學面向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要求因材施教,促進學生釋放潛能;在管理上更加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利,方便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進行學分認定與轉換,加快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學完課程後才繳納學費,這是另一個顯著的變化。2018年6月26日,天津市發改委就天津科大學分制收費改革召開聽證會,通過了《天津科技大學本科生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針對新入學的本科生,不再按學年收費,天津科大成為天津市第一所實施「按學分收費」的高校。
把「水課」變「金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你到了一家化工企業工作,若在某工藝流程中有一敞口高位槽,現工廠檢修7天,檢修完成後開車高位槽中水位是否會下降,為什麼?」化工與材料學院院長唐娜教授照例以提問開始課堂教學。
唐娜的授課內容緊扣發展前沿,講課語速快、知識點多還貫穿各種提問,學生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唐娜連續獲得天津科大「我最喜愛的專業教師」殊榮,並在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獲得冠軍。
「有人常說『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其實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是輕輕鬆鬆、玩玩遊戲就能實現的,」教務處副處長萬麗麗說。
中國大學生學習發展研究和全美大學生學習的數據調查和分析顯示,我國大學課堂的挑戰性和美國高校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高校還存在一些內容陳舊、輕鬆易過的「水課」,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學分制改革的導向,是將學校教育的功能由傳授知識向關注社會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多元需求轉變。學分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理念不斷更新、認識交匯碰撞、路徑不斷摸索的艱辛過程。」王怡說,要整合優化學校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學、學生工作、人事、財務、後勤、實驗室管理等各項制度的配套改革,構建現代學分制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協同運行機制。
如今,天津科大新培養方案中選修課程學分佔畢業要求學分的比例均超過20%,引進了500餘門優質網絡平臺課程,已自主建設完成了19門慕課,其中《時尚流行文化解讀》《證券投資分析與智慧人生》《包裝材料學》等三門課程已於2017年在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實現全國共享。本學期還根據學生需要開設了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課程。王怡介紹,學校正通過建設研討教室、沉浸式互動直播教室和「尚學堂」課棧,重新設計教學場所,助力教學模式的深度轉變,多措並舉提升課程質量。
「這些變化,是我們不可想像的,也必然會催生出更多擁有複合型知識結構、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人才,」曾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賽區特等獎的法政學院2016級學生羅曉萌說。其團隊當年的獲獎作品是「中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研究——三維綜合分類法處理垃圾的智能應用」,為了完成項目,他們綜合學習了物理、自動化、機械、計算機和財管等多門學科知識,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也使他們深深受益。
不能因為教學難考核,就放棄和無所作為
「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資源」的教育,將引發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校長韓金玉曾經給教師們介紹過《大學的終結:泛在大學與高等教育革命》中的教育理念。
隨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鋪開和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到境外大學就讀,高校間的生源競爭將更加趨於白熱化。韓金玉說,「教師教一本書、學生學一本書、考試考一本書」,這樣「一本書」「一言堂」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顯然缺乏吸引力,更不利於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必須打破傳統大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教育結構,而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不同稟賦、不同條件來調整學習的方式、內容、進度,從而滿足學習者的個體需求。
在學分制改革中,天津科技大學除了建立本科生導師制以外,也增加學生創新創業的評估和跟蹤機制,幫助學生減少盲目和衝動,增強理性判斷能力。
——設立教學型教授,對部分多年潛心教學、無私奉獻、教學成果效果突出的老師,不再苛求其科研能力,打通教學型教授的晉升通道。
——完善教師考核評價辦法,突出教學工作在教師評價中的地位,多維度考評教學規範、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等教學實績,進一步加強教學評價結果在教師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績效分配、評優評先、出國研修等方面的運用,促進教師崗位、收入、榮譽等與教學業績緊密結合。
——擬晉升職稱的老師要提前一年申報,申報後一年內,學校會委派督導組的老教師們持續抽查該教師的課堂,通過聽課、查教案和講義、聽學生反饋等方式了解情況,再結合一學期一次的學生評教情況,綜合評定該教師的教學投入和教學效果。
「不可否認,教學不像科研那樣易於量化、易於考核,但不能因為較難考核評價,就放棄和無所作為,新時代賦予高等學校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進,只有拿出『敢為人先』的勇氣,才可以實現內涵式發展。」韓金玉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