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師訓講堂,設為星標 ☆
專業的教育行業諮訊報導,與數十萬教師共成長。
暑假到了!又到了大家奔跑穿梭於各個校區,輾轉於各個教室的時候了!很多老師都被問到類似的問題:「語言學習有沒有短期內速成之法?」 相信大家都會板起面孔苦口婆心地勸誡說:wake up!語言在於積累,飯可是一口一口吃的!Well,也不盡然哦!來看看本期的文章吧~
閱讀時間:4分鐘
來自紐西蘭的語言學家Chris Lonsdale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習中文的經歷,總結出了如何在半年內像一個本地人一樣說外語的五大原則與七個行動。
一起來看看,或許會打開你的思路!
注意那些與你息息相關的語言內容
Focus on language content that is relevant to you
一般來講, 年齡越大, 學習新東西的動力就越少來自於單純的興趣。如果你是為了生存(比如移民)和實現個人目標(比如考學,找工作)來學習語言,那麼任何與之有關聯的東西應該引起你的首要注意。
不難理解的是,一個準備外航面試的準空姐應該首要關注的是與航班服務及飛行術語相關的語言信息。這也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原則之一:stay in context
從學習這門語言的第一天開始,把它作為溝通的工具
Use your language as a tool to communicate from day 1
這裡Chris Lonsdale用了兩個例子說明:一個已經學習中文鍵盤打字學了九個月沒有任何進展的同事,突然被分到一個任務,要求48小時內製作好一本中文的指導手冊,她接受了並按時完成。
Chris本人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坐綠皮火車來中國,一句中文不會講的他,靠著肢體語言在火車上和天南地北的中國人「聊」七八個小時的天。See,當你用語言來溝通並產生價值的時候,語言的學習便最有效。
當你明白含義之後,會不知不覺地習得這門語言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message you will acquire the language unconsciously
我們可以繼續用綠皮火車的例子來理解:置身於全中文環境中的Chris由乘客的肢體動作發展出一個meaning-relevance-memory-attention的學習模式,而筆者想到的是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回憶起小時候蘇利文老師教她識字。
由於她的生理缺陷(被疾病奪去視力和聽力)她的世界一直處於一片混沌之中,蘇利文老師也不知道如何開展教學,直到有一天帶海倫去遠足的時候在小溪邊玩耍,當溪水流過小海倫的指尖,老師靈機一動在手掌上寫下water這個詞,剎那間,實物與文字,一切都有了關聯。這也是我們反覆強調的Comprehension input理解性地輸入。
語言學習不是大量知識的積累,而更像是一種生理訓練
Language is not about accumulating a lot of knowledge but is rather a type of physiological training
語言的學習和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是長期累積不斷豐富的過程,但是短期內的熟練掌握,更像是你每天跟著手機app進行肌肉訓練一樣,讓你的身體熟悉這樣程序化的操作。
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都很重要
Psycho-physiological state matters
把自己置身於一個相對愉快而放鬆的學習環境。中國家長似乎特別迷信「有壓力才有動力」這句話,希望通過不斷地施壓來鞭策孩子一路向前,但是久而久之更會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負面的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而如果你處於一個開心的、放鬆的、好奇的大腦狀態下,(想想幼童接觸新事物)你將很快學會。
Chris還提到,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對於「模稜兩可」要有一定容忍性:對於細枝末節不要過於糾結。試想作為初學者的你一開始戴著耳機聽bbc新聞,如果你聽到一兩個詞比如car accident, death從而推斷這是一則交通事故播報,那麼你已經有一個良好的開頭。而如果你糾結於每一詞每一句都辨的清清楚楚,你的速度會被拖慢而你的自信心也會大大降低。
多聽
Listen a lot
這裡Chris提出一個泡腦子Brain soaking的概念:一開始理解與否不重要,儘管去聽聽語言節奏和說話模式。把自己的頭腦浸泡在新的語言環境中。
筆者很小時候便鍾愛港片,而且我從不會看配音版,潛意識中便覺得聽原聲會有更好的觀影效果。久而久之我逐漸熟悉他們吐字咬詞與國語的區別,也習慣組句時倒裝的文法,加上我看的時候嘴巴也不自覺在跟著發音學。
想那還是流行租碟片的年代(妥妥暴露年齡),光是某一個我喜歡的港星,我就看了他一百多部電影。大量的語音環境對我學習粵語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我周圍愛看美劇、英劇的朋友也有這樣一個共識:如果你這段時間天天都看天天都聽,把自己浸泡在語言環境中,那麼你的語感靈敏度會大大提升。
先專注理解整體意思,再弄清單詞含義
Focus on getting the meaning first(before the words)
我們在解釋一個新詞彙給學生時,也是遵循M-F-P(meaning-form-pronunciation )的順序。後兩者順序可以調整,但是Meaning always goes first!這是遵循人類思維邏輯的教授和學習方式。
開始混合
Start mixing
Chris的理論是,如果你學了10個名詞、10個動詞、10個形容詞,那麼理論上你就有1000種可能的組句方式。像一個baby會說me, bath, now一樣表達出我現在要洗澡的意思。關鍵在於創造話語並使用所學到的一切。
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部分
Focus on the core
什麼是核心部分呢?就是使用高頻詞彙,利用已經學會的東西學到更多。拿英語來說,如果你掌握3000個高頻詞彙,那麼他們可以覆蓋98%的日常交流。而如果你每天學習50個新詞,2個月的時間即可掌握3000詞彙。拿粵語舉例,你只需要掌握不到1000詞彙就可以基本覆蓋日常的交流所需。
找個語言學習家長
Get a language parent
何謂「語言學習家長」?首先TA能流利講這門語言或者能儘可能理解你在說什麼,TA不會老是試圖糾正你的錯誤,但能夠用正確的語言、你明白的語言來對你的表現做出積極反饋。
Tip:說外語的男朋友/女朋友可能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哦!
模仿面部表情
Copy the face
觀察以你要學習的語言為母語的人講話,仔細看他們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講話時的嘴型。我在糾正學生個別發音的時候,如th/θ/會要求學生先模仿老師嘴型和舌頭的位置,然後用書本擋住嘴巴發sink/sɪŋk/與think/θɪŋk/讓學生區別,最後讓他們自己不斷操練感受正確的發音口型。
在大腦和目的語之間建立「直接聯繫」
「Direct connect」to the target language
想辦法讓語言和大腦中的圖像或其他內部表象產生直接聯繫的概念也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記單詞app所設計的記憶模式。一個新詞出現,選擇對應的圖片,給出例句和解釋,再不斷地回顧。希望通過語音-圖像-文字解釋儘可能多的在我們頭腦中建立聯想記憶。
不知道未來科技發展到某天,是不是可以提供氣味、觸覺來建立更完整的記憶鏈條。那時我們也會記的更快吧?
以上就是Chris Lonsdale關於如何在半年內掌握一門外語的核心理論。
下次老師們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您的解題步驟是:
1. 發送此文連結
2. 與學生討論文中方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 對症下藥主攻學生的薄弱項列學習計劃
4. Let's wait and see
原視頻內容如下:
作者介紹
馮琳琳
重慶新東方學校校級培訓師
雅思8分
劍橋CELTA證書
劍橋TKT證書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