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11月1日的廈門天空,格外清新明亮,一切都是那麼真切和美麗。上午剛剛舉辦了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畢業活動,下午就迎來了大家期盼已久的黃世忠教授《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的價值創造: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報告。從2點到近6點,近4個小時,大報告廳裡座無虛席,不時響起共鳴的笑聲和陣陣熱烈的掌聲。黃教授用大量詳實的會計報表數據,幽默風趣的語言,嚴謹的論證邏輯,給我們講述了信息技術發展,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價值創造的生動故事。
告訴我們用會計語言如何讀懂新經濟、新技術和新模式。下午6點報告結束,走出報告廳,天上明月已經升起。但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Google,Apple,Facebook,Microsoft,這些關鍵詞仍然強烈衝擊和震撼著我,使我久久不能平靜,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啟迪。
一、新時代三大影響
信息技術:1991年人類發明了全球資訊網,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應用,人類已經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睡覺之前最後關注的可能是手機,一覺醒來,第一眼看的是手機。現在,上網的終端設備最多的是手機,已經不是PC個人電腦。我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8億,其中69%是通過手機。手機成為網民的第三隻眼睛,第三隻耳朵。
人口結構:當今世界,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年輕人口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年輕人網上購買習慣已經形成。創新黃金年齡在18-30歲。賈伯斯和比爾蓋茨出生1955,馬雲出生1964,馬化騰出生於1971,佩奇出生1973,扎克伯克出生1984。黃教授用詳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故事,闡述了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體驗改變,消費體驗改變帶來的企業用戶變化,用戶變化所帶來的企業價值創造影響。
商業模式:包括盈利模式,但不僅僅是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是企業為用戶創造價值的一套整合方式。
二、新經濟典型代表
GAFATAM,即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Tencent,Alibaba,Microsoft,這七家公司2017年10月24日股票市值的總和達到39257億美元。接近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2016年GDP 43480.5億美元。
比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這六家中國央企和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與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和稅後利潤,真是冰火兩重天。為何在人才、資金、資源方面具有優勢的央企趕不上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業績?趕不上這些新經濟民營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其原因和機理何在?黃教授從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給大家做了深度解讀。
價值創造微觀計量用EVA,黃教授並給出簡單實用的計算公式EVA=稅後利潤-股權資本成本=稅後利潤-(年末淨資產-當年稅後利潤)*資本成本率(用中長期債券利潤率上調)。用上述公式,從微觀和宏觀角度解讀了國企的價值創造。基於評價受託責任的微觀利潤表,利潤=-收入-成本-工資-利息-稅收。基於評價社會責任的宏觀利潤表,可以寫成利益相關者公式:收入-成本=工資+利息+稅收+利潤,等號左邊是價值創造,後邊是價值分配。體現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分配。運用上述分析公式,通過會計報表數據,可以比較美國四大行和我國工農中建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情況,也可以比較華能、大唐、華電、國電、電力這些國企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情況,分析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是實體經濟在給銀行打工?非常清晰,具有說服力。美國四大行46%價值給了員工,我們四大行只有15%。華為58%給了員工,還不包括17.6%中屬於股東稅後利潤(因為華為17萬員工中近8萬員工持有公司股份,是公式股東)。由此,我們看到,哪個企業在最重視新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產-人力資本?
三、商業模式創新
「現在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利器。淘寶註冊用戶8個億。騰訊註冊用戶近9個億。阿里巴巴盈利模式=流量+收費;騰訊盈利模式=流量+遊戲;百度盈利模式=流量+廣告。新的商業模式是流量為王,平臺是金。用戶無窮大,邊際成本趨近為零。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業模式創新之平臺戰略;商業模式創新之整合戰略;商業模式創新之眾包戰略;商業模式創新之生態戰略。新理念強烈衝擊我們大腦,使得我們腦洞大開。
四、對會計與財務影響
會計需要跳出會計看會計,從會計數據看微觀和宏觀。會計數據幫助完善企業治理,也進一步幫助完善宏觀的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平臺型財務管理的重心,將要關注如何對平臺匯聚的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如何對平臺匯集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進行開發利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財務管理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整合財務管理帶來組織邊界的模糊,財務管理的邊界將需拓展。從基於資本紐帶的單個企業或集團財務管理向基於業務關係的供應鏈、價值鏈和生態網絡財務管理轉型。零邊際成本成為競爭的利器,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的估值急需創新。信息資源如何估值?流量如何估值?邊際成本如何納入估值範圍?這些將對傳統財務管理估值理論和方法產生重大衝擊和影響。
五、對會計領軍人才啟示和思考
從黃世忠教授的精彩報告中,我們能得到眾多啟示:第一,要跳出會計看會計,跳出財務看財務。從技術進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適應技術發展,就被技術淘汰。不會用微信,你就可能被OUT了),商業模式創新,新經濟變革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會計,去做會計,推進會計與財務的創新發展。讓會計在價值創造,在公司治理、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中發揮更大更重要作用;第二,會計人要高度重視新經濟,高度重視商業模式創新;要看新經濟典型企業財務報表,研究他們,適應新經濟變革;第三,黃世忠老師個人嚴謹的科學態度(用大量報表數據說話);勤奮負責的努力程度(更新的最新數據,我們看到印出講義是10月24日數據,但今天講的已經更新為昨天10月31日數據);高水平的職業分析能力(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分析抓取的對比案例和數據點都非常到位);博覽群書及開闊的學術視野(經濟、金融、技術);對新事物新知識的開放學習心態和學習能力(從不用微信到研究微信,親自體驗微信遊戲);敏銳的學術和財富創造感悟能力都非常令我輩敬仰,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註:本文為劉運國教授對黃世忠教授在11月1日下午做的題為《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的價值創造: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演講的總結和感悟。
劉運國,現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成本與管理會計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成本研究會理事、財政部會計學術領軍人才(一期)、財政部會計領軍工程特支計劃入選者、財政部管理會計諮詢專家、北亞管理會計領袖智庫CGMA 100成員。出版專著 《中國情景的管理會計案例研究》、教材《管理會計學(第二版)》、《高級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學》。近年來主持的研究項目包括:財政部會計領軍工程特支計劃支持項目: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2016-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激勵創新的高管薪酬契約研究-側重風險承擔視角(2016-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動態高管薪酬契約研究-基於戰略視角(2014-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產權性質、R&D支出與公司價值 (2012-2015);中山大學文科基本業務費重大培育項目: 轉型升級的企業核心能力培育研究-研發創新策略與企業成本優勢 (2012-2013)。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如原作者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電話010-535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