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5月22日《軍事報導》欄目介紹,近日在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西藏軍區某合成旅展開跨晝夜考核。在演練中,某輕型山地合成旅以國產「猛士」軍用越野車為基礎改裝的車載火箭炮和車載速射迫擊炮趁著夜幕實彈開火。目前我軍已經在「猛士」軍用越野車的基礎上改裝出了不同版本的裝備車輛,那麼「猛士」軍用越野車到底在我軍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在青藏高原的部署又有怎樣的軍事意義?本期《出鞘》就來演「猛士」軍用越野車。
一提起輕型軍用車輛,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美軍悍馬車。事實上「悍馬」只是英語「HMMWV」的音譯,而後者則是英語「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首字母縮寫。由於「悍馬」在海灣戰爭中遂行伴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並承擔人員物資運輸和通信中繼任務的表現非常優異,1997年解放軍總參裝備部開始決定研發「中國版悍馬」,但因研發預算要超過一億而暫時作罷。後經時任中國汽車工程學理事長張小虞的進一步遊說,總裝備部終於在2001年正式下發研發第三代高機動性越野軍車的需求。
為了降低研發風險,中國在2002年引進「悍馬」車對其進行逆向測繪,並在2007年研發成功後小批量試裝備部隊,最終定型為「猛士」軍用越野車。由於中國在車輛研發方面的基礎較為薄弱,在對「悍馬」的逆向仿製中,中國研發人員仍然遇到了不少困難,尤其是在全時傳動系統和輪胎中央充氣系統等方面。中央充氣調節系統是一套通過輪轂中心將充氣管路分布在輪邊,以實現手動或自動控制輪胎壓力、提高車輛通行能力的設備,其難點在於對中央空氣管路的構造材質和輪轂中心的油封等,製造工藝要求相當高。
第一代「猛士」越野車雖然基本是仿照「悍馬」而來,但還是有不少創新成分在。據「猛士」總設計師黃松透露,相比美軍「悍馬」,「猛士」在整車最重要的15項指標中實現12項超越,其餘3項則水平相當。比如「猛士」能適應的最高環境溫度為55攝氏度,要比悍馬A2高9度;強化裡程達1.8萬公裡,要比悍馬A2提高2.6倍;而在越野路面汽車平順性能方面,「猛士」的越野平均技術車速則比悍馬A2提高了15%。
「猛士」越野車上集中了一批中國車輛技術的自主研發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則是軍用電控柴油機技術。美軍沒有將電控技術裝備在「悍馬」車上,主要原因是擔心在戰爭狀態下,車輛容易遭遇電磁幹擾而熄火。但中國車輛研發人員在研製「猛士」越野車時,則提前考慮到了這一難題,並採取在車輛內部安裝電磁屏蔽系統的方法,有效保護髮動機免受外部電磁環境幹擾,增強了該車的抗電子幹擾能力。
電磁屏蔽等技術的運用,大大增加了「猛士」越野車的戰場防護能力。因為美國「悍馬」雖然擁有眾多的優勢,但其本身卻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護措施,不僅在戰場上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而且也難以抵擋路邊炸彈突如其來的襲擊。而「猛士」則在這一方面吸取了不少前者的教訓,包括在車體內襯一些輕質抗彈性防彈裝板,以提高裝甲防彈能力。這種方式可在車自重裝備沒有大的增加情況下,大幅度提高對輕型武器的防護能力。軍方的爆破實驗也表明,「猛士」的防護能力超過了美軍「悍馬」。
但這種防護能力卻仍難以滿足現實戰爭的需求,以美軍的「悍馬」為例,受制於車重所導致的低防禦能力,該車經常成為各種反美武裝的火箭彈和路邊炸彈的主要目標。雖然後來進行了緊急防護能力升級,但這導致的車重加大卻又使其機動性下降,反而更容易受到攻擊。為了避免出現類似情況,我國後來便在第一代「猛士」的基礎上開發了第二代「猛士」越野車。第二代「猛士」對第一代的動力艙和駕駛艙等進行了全新開發,使其承載能力相較「悍馬」提升了17%,而動力則在人員物資滿載的條件下提升了25%。
動力性能的提高使得第二代「猛士」裝備更強防護設備成為了可能。不同於第一代「猛士」的鋁合金車身,第二代「猛士」對前發動機艙、駕駛艙、貨箱和車身後部等均採用了一體焊接結構,並大面積使用一體成型裝甲覆蓋件,而且預留了掛裝附加裝甲的空間,以便在威脅較高的作戰地域掛裝附加裝甲。此外第二代「猛士」還對車身兩側後部的防彈玻璃進行了防護鋼板覆蓋,而且其5釐米厚的防彈玻璃前風擋同樣可以在需要時加裝防彈格柵。而為了防備地雷等從車底來的襲擊,第二代「猛士」還在車體底盤加裝了V形裝甲,增強了對地雷等的防禦能力。
在本月初央視《記者在戰位:探訪陸軍特種車輛裝備試驗場》的報導中,國產第三代「猛士」軍用越野車也已經亮相。雖然軍迷普遍將其稱為「第三代」,但事實上這種新型「猛士」越野車的名稱應該為「猛士輕型高機動車」。第三代「猛士」相比第二代在各方面性能上有了較大提高,其外觀、內飾、車身架構、懸架和驅動設定,與第一、二代「猛士」系列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取消了先代「猛士」系列沿用自「悍馬」的「門式橋」和軸間制動系統,轉而回歸「傳統」的獨立懸架和傳動設定,即增強了可靠性又降低了製造成本。
雖然我軍現有的「猛士」相比美軍「悍馬」,已經在防護方面強化了不少,尤其是第三代「猛士」採用了整體焊接V型車身,防雷效能大大提升。但我們仍要清楚認識到,「猛士」系列車族同有著重裝甲防護的步兵戰車相比,在防護能力上還是有不少差距的,所以「猛士」並不適合所有的戰場,而應多被用於低烈度戰爭,諸如反恐防暴以及小規模邊境衝突等。而這些恰恰是目前解放軍最需要面對的戰場,因此以高機動性為特色的「猛士」車族才會在解放軍中受到極大重視,並且成為我軍建設輕型合成旅的首選之一。
建設輕型合成旅是我國軍改的重要內容,這些部隊是在傳統的機械化步兵旅之外,模仿美軍的新世紀步兵旅而大量構建的,此次亮相青藏高原演習的便是該類型部隊。和傳統的機械化步兵旅相比,輕型合成旅的優勢在於其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和部署性,可以實現全國範圍的快速響應,尤其適用於青藏高原鄰近南亞等地的複雜山區。而承載這種輕型合成旅戰力的,便是各種由「猛士」底盤改裝成的裝備車輛,比如此次演習中的輪式火箭炮和001型82毫米速射迫擊炮等。
由「猛士」底盤改裝成的輪式火箭炮,對於輕型合成旅這類快反部隊意義非常重要。雖然山地部隊和空降兵部隊等快速反應部隊非常適用於應對突發的局部型戰爭,但這類部隊因為裝備承載能力或者空投空運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火力不足的缺陷。而以「猛士」為底盤的輕型自行火箭炮,不僅可以通過伊爾-76和運20等大型運輸機運輸,機動性極強,而且還繼承了火箭炮的優勢,具備很強的縱深打擊能力,能為快反部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對於急需新型地面機動作戰載具的中國陸軍輕型合成部隊而言,「猛士」的裝備對提升部隊野戰機動戰術突擊能力和地面快速通過能力的助益是頗大的。以往我軍的輕型摩託化部隊,普遍是利用中型卡車來作為戰鬥突擊分隊的載具,並以牽引式火炮提供火力支援,偶爾為了增強部隊的突擊能力甚至還會裝備不少老式的中型坦克。但由於在同一個部隊中不同款式的裝備車輛並存,這導致作戰部隊不僅在行軍和戰場機動過程中難以協調一致,而且還給後勤保障帶來了不小壓力。而「猛士」則給了這些問題一個解決之道。
「猛士」的優勢在於,不僅其機動性強、防護力不弱,而且還能改裝成不同的裝備車輛。因為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而且地形複雜的國家,此外解放軍還面臨著越來越繁重的海外維和及反恐任務的挑戰,加上解放軍輕型合成部隊在軍改後細分出輕型高機動部隊、空降部隊、空中突擊部隊和山地部隊等多個兵種,對不同功用的高機動裝備車輛需求極大。而第二代「猛士」車族則涵蓋了從6噸到10噸的不同量級,各種結構存在差異的衍生車型不僅可以在叢林、山地、高原和沙漠等不同地形使用,還能根據不同作戰任務而提出不同的裝備車輛組合。
比如在去年舉行的第12屆珠海航展上,我國軍工企業就展示了以「猛士」底盤為基礎研製的通信指揮車、情報支援車、無人機偵察車、輕型自行榴彈炮、輕型自行火箭炮和後勤支援車等。當然為了適用於不同任務載體,「猛士」也對其自身進行了不少改進。以當時航展上的「猛士」輕型箱式火箭炮為例,由於「猛士」底盤比較輕,勢必影響射擊精度。而該車卻可以在射擊時將車體後部的千斤頂支撐放下,從而提高了火箭炮的射擊穩定性。此外該車底盤還採用了可升降液氣懸掛,在射擊時可以降低車輛重心和火線高度,這也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炮的射擊穩定性。
雖然在《記者在戰位:探訪陸軍特種車輛裝備試驗場》的報導中,第三代「猛士」仍處測試狀態,但事實上按照第一代「猛士」的經驗,已經有部分實戰部隊開始試裝,而且報導中裡也提到了第三代「猛士」已經過了前期性能試驗和高溫高原地區的適應性試驗。未來在成熟以後,第三代「猛士」勢必會取代先代的「猛士」成為我軍裝備的主要輕型裝甲車,尤其會在輕型合成旅部隊中全面鋪開。雖然在此次的青藏高原相關演習中,輕型合成旅仍舊需要PCL-09卡車炮等其他底盤的武器來提供火力支援,但在不久的未來勢必也會統一成「猛士」版的卡車炮。
總的來說,從2002年引進仿製「悍馬」以來,「猛士」已經從原本載荷只有1.5噸級的第一代基型車,發展到如今的新一代「猛士」跨平臺的全新通用戰術打擊車族,並顯著助推我軍輕型合成部隊的發展。考慮到如今中國北鬥導航系統的建設即將邁入收尾期,「猛士」車族未來或許也可能發展出裝備短程彈道飛彈的改裝車輛。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