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惡劣天氣應啟動自動停課機制
「好消息:本周只下一場雨;壞消息:這場雨或要下七天……」本周伊始,一家媒體的氣象標題已經預報了溼漉漉的一周。
很快來到了這一周的最後兩天,回家趕清明祭祖的人流又堵塞了省內各大高速幹道。這時候,「撒潑」了大半周的天突然大赦天下般地雨勢減弱了。別高興得太早,已有預報稱,清明假期的後半段起,降雨天還將捲土重來。
在這短暫的片刻陽光下,讓我們先來聊聊這過去一周與暴雨有關的一些輿情吧。
「管道君」別躲了,
說的就是你
每次暴雨一來,不得不出門的上班族們,除了要當心傾盆而下的大暴雨,還要顧慮腳下越晃越高的積水線。什麼看海、車船稅、東方威尼斯之類的關於城市基礎設施的段子,近兩年早已被吐槽得毫無新鮮感了。
網友的口水都快吐光了,城市積水可不會休止。連日來,以「廣東+內澇」詞條可搜得的主題新聞有31條之多,其中本應是高大上的深圳新航站樓成了「水簾洞」,引發了最多轉載。至於微博討論,我們不妨來看一道好事網友列出的應用題:
6978.16平方米麵積的停車場,水位最高時被淹了1.5米,有關部門出動了10臺水泵抽了4天4夜,水位降到了0.5米。假設所用大型水泵的流速是1.5米/秒,忽略補充進水和停車場自動排水因素,求水泵管道的內直徑是多少?
暈了吧?答案是13.1釐米。其實,這道算術題的前半部分題幹,來自一條本周很火的廣東某市暴雨新聞。新聞裡頭這個安居房小區的負責人是怎麼回應排水問題的。該負責人表示,小區排水量是根據該市最大排水量設計的,之所以還被淹,是因為「下大雨的時候整個航程大道都滿了,大量的水排不走。設計時,市政水能否排走肯定考慮不到」。
反正我排了,出不去不是我的問題。這個答案不知能不能讓住戶滿意,但比起那些一淹水就冒出各種「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標籤的卸責說辭,總歸是個新鮮的答案,從中似乎可以窺得點滴地下排水管道網的錯綜複雜,確實沒有咱想的那麼簡單。
事實上,「管道君」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故意不給力,路邊那麼多垃圾,大到方便麵盒,小到美女的頭髮,糾纏在一起隨時就會把出水口給堵塞了。
3月31日,佛山市順德區新聞辦官方微博@幸福順德轉述了一位清潔工對雨天的看法:「這段時間狂風暴雨落葉特別多,落葉數量是非雨天的數倍,而且雨天的垃圾特別難掃。」居然只是煩惱工作難度的增加,卻沒有抱怨下雨天還要上班!這份淳樸讓不少一下雨就想方設法逃班宅家裡的網友表示羞愧不已。
暴雨天,是出門呢還是不出門呢?
即使天降大雨,大人當然還是要端正心態好好上班,但自主行為能力較弱的小孩就不一樣了。
圍繞暴雨天「是否停課」的話題,廣州的不少家長就坐不住了:同在廣州,為什麼南沙和花都區的孩子停課其他區卻不停?而同屬廣東省的深圳、東莞、順德等地,也紛紛發出了停課通知。
在深圳,停課是這樣發生的:只要深圳市氣象臺在全市任一區域發布了颱風黃色、橙色、紅色和暴雨紅色這四個預警信號,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託兒所不分區域全部都要執行停課的指令,學生就可以自覺不用到校了。
但在廣州,也許是區域太大了(廣州市面積是深圳市的3.7倍),廣州教育局官方微博回應道:「各區具體天氣情況會有差異,3號晚9點已按氣象預警,通知雨量較大的區域按天氣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停課及範圍。」
廣州不停課引熱議,停課的東莞也遭吐槽。3月31日上午,由於東莞市教育局官方微博直到8時30分才發出「停課」通知,被不少家長指責通知發出太晚。對此,相關負責人委屈地表示:「什麼時候停課我們都是有文件規範的呀,學校和家長都可以自行選擇上不上,我們還以為不用專門通知呢……」
標準不一、通知不及時……種種吐槽源於缺乏一個統一的地方性立法對全省極端天氣停課機製做出規範。對此,省政府應急辦相關負責人已對媒體答覆道:近期省政府應急辦、省氣象局將與省教育廳共商探索建立高級別預警信號自動停課機制,省政府應急辦去年已向省相關立法機關申請,進行規範突發預警信息的地方性立法,有望在今年底通過實施。
其實,相比起十幾年前記者長大的年代,當年的家長和老師似乎也更熱衷於鼓勵孩子「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排除萬難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學生們若干次淋得一身溼跑到教室才發現不用上課,然後又冒著大雨返回,回到家時卻又是驟雨將歇。現在的孩子已經幸福多了,最起碼停課通知手段正在進化,預警停課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暴雨天,是出門呢還是不出門呢?最後,這門多半還是得出。
冰雹有圖無真相,
還能信啥?
星期天清早,珠三角的網友多半都沒睡好。夜裡噼裡啪啦一場持續數分鐘的冰雹雨,不幸被砸破了窗的倒黴蛋沒來得及惋惜,倒先感慨起罕見的奇觀來。
冰雹如果發生在北方,當然不是什麼新聞。發生在三、四月份的廣東,便成了頭條。一時間,諸多冰雹圖片在網絡上流傳,有湯圓大小的冰雹圖、有前擋風玻璃被砸得千瘡百孔的汽車圖、還有成排圍牆被冰雹砸塌的場景圖……這些罕見稀奇的圖,附上廣東各級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消息文字,立即獲得網友大量轉發,親朋好友奔走相告來電相問:聽說你們那下拳頭大的冰雹了,沒砸著你吧……
事實上,網絡流傳的許多圖片,很快被證實並不是謠傳中拍攝自廣州、深圳等地的圖片,而是來自今年早些時候的浙江台州,甚至更早幾年的哈爾濱。廣東多市確實下了冰雹了,也有車輛被砸壞,但這些反覆換馬甲上陣的萬用圖片反而讓事實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謠言總是讓人很惱火,但有些謠言又讓人哭笑不得。2012年7月北京大雨中,一位清潔工臥倒在積水中清理排水口的鏡頭被媒體捕捉到,成為感動萬千網友的「最美清潔工」。本周,記者發現這位憨厚的大叔突然又披著同一件雨衣在同一片積水中出現了,但他的身份卻變成了廣州清潔工、佛山清潔工、東莞清潔工……
好人好事固然值得倡導,但以傳播正能量為幌子行增粉之實,與造謠者何異?張冠李戴型的謠言,比無中生有的更讓人難以辨別,也加倍地透支著社會的信任。
南方日報記者 戎飛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