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歷過高考的人才知道,跨過這道坎,並不意味著爸媽和老師口中所說的「解放了」。
當「考高分」不再是唯一的目標,隨之而來的選專業、挑學校、報志願卻比高考卷上的最後一道數學題還要折磨人。
前段時間,俞敏洪在直播間談到了有關高考志願填報的話題,他提出的兩條關於志願填報的原則,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
他建議年輕人上大學儘可能離開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而且要去大城市,不一定是北上廣深,省會城市也可以。
這種觀點其實並不新鮮,甚至在很久以前,在高考生之中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上大學,城市比學校重要。
一直以來,對於要不要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求學,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
為此,我們特地向Vista全體讀者發起了一次徵集,聊了聊他們當時選擇大學城市的原因,以及如今,他們又是否對當初的決定感到滿意。
其實從大家大段大段的留言和投稿裡可以發現,很少有人真正百分之百認可自己當時的決定。但不可否認,這段並不完美的經歷,也確實幫助他們認清了一些東西。
(以下內容引用自讀者投稿,應本人要求已對部分暱稱做化名處理)
01
那些嚮往大城市的人,
都在嚮往什麼?
老師家長總說,考得好比什麼都重要,於是無數學子埋頭苦讀,就衝著「考高分」這一個目標。
可等考完了才知道,原來拿到分數之後的「兩眼一抹黑」階段,比考不到高分更折磨人。
每一年,都有無數的考生和家長像是無頭蒼蠅一樣尋找救命稻草,只為了多聽幾個過來人的意見,確定到底該填哪所大學,報什麼專業。
但不管是選大學還是報專業,有一個命題永遠躲不開——該去哪個城市上學。
而這個命題的潛臺詞,其實是上大學該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大城市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幻想與預期,以至於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往往有期待也有顧慮。
有人嚮往大城市,可能只是因為小時候讀到的一首詩,看過的一部電視劇——
選擇去杭州上學的@relax 從小就嚮往小橋流水的江南,總覺得能從水鄉沾染一點靈氣。
而身處魔都的@浪浪 則是被都市劇裡精緻繁華的上海吸引,幻想成為腳踩恨天高的時尚女魔頭。
擁有這種大城市情結的人不在少數,除了對於都市生活某種朦朦朧朧的情愫之外,城市的「大」本身也具有一種吸引力。
都說「追星北上廣,包郵江浙滬」,兩者相較取交集,@突突 選擇了去上海上大學,深入潮流前線。
南方的@柳柳 受夠了冬季的溼冷,衝著暖氣去了北京,沒想到遇到了讓她瞠目結舌的大澡堂。
為了逃避沿海城市漫長的雨季,@阿銀 選擇了相對乾爽的合肥,結果發現那裡也有回南天。
人們深知,大城市的獨特性絕不僅僅體現在氣質和氣候上。更多無形的吸引力,藏在看不到的資源優勢上。
讀者@章魚丸 離開湖北去廣東上大學,是因為了解到當地有大量針對畢業生的優惠政策。比如在廣州,畢業生就能享受到就業補貼、落戶補貼以及創業低息貸款。
想要出國讀研的@CC 把大學選在了上海,因為這裡的留學機構比較多,同學中留學的情況也比較普遍,方便相互交流。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本科留學生數量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別是上北深廣
更多的人不帶具體目的地選擇了一個城市落腳,原因可能只是想儘量遠離來自家庭、熟人交際的壓力。
說不清那種「一定要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是怎麼來的,但很多人去大城市上學,是因為受夠了生活節奏一成不變,希望換個環境能給自己帶來挑戰和新鮮感。
不是所有人在選擇城市這件事上都有非哪不可的堅持,但許多父母卻常常會在他們做出選擇的時候表現出某種過來人的期許。
有的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離開自己去大城市,比如@蝦餃 的父母就覺得,大城市的激烈競爭遠遠不如在小城安穩紮根來得實際。
但@辣條 的父母卻鼓勵她去上海,考慮到她學的是傳媒專業,這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相較於其他人的深思熟慮,讀者@十年燈 顯得很任性。他選擇北京的原因是「北大不去白不去」。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大城市有著方方面面的期許,所以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也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最終導致天差地別的生活體驗。
很難從別人的經歷裡拼湊出大城市的真實生活模板,所有有關這個地方的預期,都只有等人們到達之後,才能真正用自己的感官去搞明白它的真實性。
對於大多數的大城市學子來說,期待落空與意外之喜交替,其實才是常態。
02
大城市自帶光環,
小城市也有人捨不得離開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離開家鄉到大城市上大學的學子,也許並非「主動」選擇這個城市。
讀者@刺蝟 沒有留在浙江,是因為自己的分數線夠不上浙大。省內剩下的高校都是雙非,所以他只能選擇上海的一所985。
因為本地沒有好大學所以只能去外省上學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就拿39所985高校來說,8所在北京,4所在上海,湖南和陝西各有3所,而像河南、江西、海南和廣西這樣的省份,則並沒有985高校分布。
所以對這些省份的尖子生來說,去外地城市上學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因為這種客觀存在的差距,大城市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凸顯出來了。
@卷卷 覺得大城市匯集了更多來自全國的優秀人才,和他們一起交流和學習,能了解更多地方的風土人情。
也有人很享受與同齡人競爭的快感。
脫離了小城市的內部攀比之後,@山竹 學會了從不同人身上取長補短,目光比以前放得長遠,腳步也更從容。他教室友說四川方言,打了人生的第一場辯論賽,加入吉他社之後認識了很多玩音樂的大神,也有了多學一種樂器的興趣。
大城市擁有的一切東西——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公共設施,密集的教育科研機構和舉辦各種大型活動天然優勢,給那些喜歡折騰、想要自我提升的人製造了一場曼妙的美夢。
文藝青年@Yuki 很慶幸自己去了北京,大學幾年逛了不少展覽,看了不少話劇音樂劇,也打卡了很多網紅店,精神生活過得很幸福。
追星女孩@音希 不後悔去上海讀研,作為一個漫威死忠,她在這兒幾乎追到了每一場漫威宇宙電影在中國的發布會。
在長沙,身為吃貨的@匿匿 度過了充實滿足的四年。這裡的臭豆腐大香腸,以及奶茶女孩們魂牽夢縈的茶顏悅色讓她覺得「不虛此行」。
因為便捷發達的交通,大城市的學生們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擁有更多自由。不少讀者留言的時候都提到,大學四年,是他們20幾年的人生裡旅行最頻繁的一段日子。
《青春之旅》劇照
除了吃喝玩樂的便利之外,城市的資源優勢,也讓很多人來到這裡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生活節奏。
這種改變不是簡單的多交一個朋友、多學一點知識,而是在親近一個城市的過程中,新的認知和習慣一點一滴地融進了他們的生活裡。
遠離父母之後,@湯姆老師 終於擁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自由,在這之前,他是爸媽眼裡「長不大的孩子」,即使是在寄宿制的學校,也必須每天向他們報告自己的生活。
從西安到上海,@突突 發現自己的專業遠比自己想像得更有用,每一次打開招聘網站她都信心滿滿,因為在這個城市為她提供了比西安多得多的工作機會。
圖@我真的不吃辣/上海
城市的「大」伴隨著很多東西,在喜歡大城市生活的人眼裡,這裡的一切仿佛都帶著指向一個更好未來的光環。哪怕這種可能性同時也意味著孤獨和壓力,但和他們獲得的成長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
當然,也有人並不嚮往這樣的生活。
選擇去吉林一個四線小城——四平上學的@bubu ,就很愛這座城市。她說這裡民風淳樸正直,物價低,幸福感極強。
這也是很多不願意去大城市上學的人的心聲。與快節奏高消費的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確實有著難以比擬的安逸氣息。
隨時隨地陪伴父母,累了就跑回家的安全感,是漂泊在城市的人無法擁有的。
很多小城市同樣有著不輸大城市的地域特色,還兼具了大城市沒有的接地氣和人情味。那些並沒有去北上廣的人,也在自己的選擇裡獲得了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快樂。
從南寧去長春上學的@辣雞辣雞小辣雞 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對東北的酸菜餃子鍋包肉讚不絕口。因為太喜歡這裡,就連冬天的冷風和大學都讓她覺得永生難忘。
滿意,太滿意了,下大雪的時候高興得不行,走在結冰湖面的時候新奇得不行,吃到鐵鍋燉酸菜餃子鍋包肉的時候快樂得不行,在的士滴滴跟師傅嘮嗑的時候開心得不行,我太愛這個地方了。
或許對一些人來說,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博弈,並非僅僅是一場關於哪方更優越的競爭。畢竟城市無法決定一切,有人在大城市鎩羽而歸,也有人在小地方滿心後悔。
人們本就不該期待有什麼地方絕對適合自己,因為對一個城市的喜好,本質還是很私人化的體驗。
沒有什麼比親自試一試更有說服力的了。
03
「最後後悔了嗎?」,
沒你想得這麼重要
這種趨勢背後,是一線城市的人才的飽和、二三四線城市產業的崛起等多方面的原因。這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大學生們最後對就業城市的選擇。
「那些離家去大城市上學的人,最後都後悔了嗎?」對於這個問題,只有很小一部分讀者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猶豫,或許是因為大學幾年的經歷複雜多面,實在不是一句「後悔」或者「不後悔」就能說得清的。
許多人都很感激自己在大城市獲得的成長與改變,但對於某些時刻孤獨、無助的情緒,他們也沒有迴避。
這種矛盾幾乎貫穿在所有大城市求學者的整個大學時期,好與壞的拉鋸,最終成為決定他們去留的關鍵。
或許是趨利避害的本性,當人們談論在一座城市上大學的好壞時,尚能清醒冷靜地分析其中的利弊,可當談到要不要留在這裡時,卻往往習慣性地去找尋留下或不留下的弊端。
事實上,對於很多讀者而言,留在大城市上學就已經很不易。
正如上文說的,學業和社交上的巨大壓力,在一些人看來是進步的動力,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是純粹的打擊。
和全國各地的同齡人一起學習,意味著觀點和習慣的磨合碰撞,但同時也會帶來家境、能力、成績方方面面被碾壓的失落感。
比如去北京上學的廣東人@世界第一幼稚大王 ,就覺得自己在氣候、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城市氛圍等等方面都無法適應北京的生活,所以決定畢業回南方工作。
而來自西南邊陲的@蘭蘭 ,則用了一個不那麼貼切的比喻形容自己在大城市上大學的感覺——
如果人生就像玩pubg的話,那上海就是沙漠圖,玩的時候容易筋疲力盡,到最後可能還很窮。
只談在大城市學習,其實背後弱化了在這裡生活的諸多矛盾。比如對真正想要留在這裡的人來說,工作是註定無法被忽視的一環。
產業發達,企業密集,名企集中的大城市,的確跟很多人想像的一樣,擁有更多機會,更高的薪資水平。
但畢業生的集聚,也意味著職位競爭壓力的增大。
讀者@喵嗚桑 畢業後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多,996的忙碌生活讓她充滿了對未來的幻想,直到有天,她發現辦公室的新人個個都有留學背景,家境殷實,即便失業也能回家「繼承家產」。
一種前未有的焦慮出現在她身上,如今她的生活依然忙碌,但總是不時地感到沒有安全感。
像她這樣的人不少,可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咬牙撐下去。有人是覺得應該趁年輕多吃吃苦,也有人是害怕回到家鄉也不一定能過得更舒心。
在北京讀研卻在深圳工作的@thePromise 很喜歡輾轉大城市的忙碌感,她決定暫時不回家,是希望在年輕的時候,儘可能擁有更豐富的經歷。
但來自西北小鎮的@煎餅魚丸 更偏向不敢回去,一方面是大學積累的人脈全在成都,另一方面是,回到家鄉需要面對一個極其討厭的人情社會。
與此同時,許多三四線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成了引誘很多畢業生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的契機。
比起大城市激烈的競爭和沒有沒有歸屬感的忙碌,回到家鄉小城,反而讓人多了一份為自己的生活奮鬥的充實感。
大學學習農業相關專業的@Treasure. 就想得很透徹,大城市生活節奏太快,不如回家鄉發展農業來得自在。而且對於自己的專業,在大城市未必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崗位。
來自西部某省會的@李航 同樣決定離開武漢,因為覺得家鄉這兩年發展迅猛,一些企業給畢業生開出了不輸大城市的待遇,回去也是一條不錯的路。
也有一些完全不後悔在大城市上學的人,最終也沒留下來。談起他們離開的理由,往往不涉及什麼複雜的
在這些讀者的身上,你很容易能發現一個共性——對於在大城市上大學這件事,他們更重經歷而不是收穫。
正是因為這樣,對於在大城市的去與留,他們永遠表現出一種從容的佛系。
比如@太陽 想回家發展,是因為大學期間感覺到搶票回家的不易。天生懶得動彈的他,覺得自己當初能下決心到大城市上學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不管是高薪還是發展前景,總沒有家鄉「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自由來得有吸引力。
而尚未畢業的@Tsuki ,原本想留在大城市拼一拼,但在這次的疫情裡,他感受到了小城市生活的安逸——左鄰右舍都熟悉,去哪兒都能碰上朋友親戚,家裡的飯菜也比外賣乾淨,吃完還能和爸媽一起聊小鎮的八卦……
他突然覺得過這樣平淡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好的,老家消費低房價也低,找份不錯的工作,還能考慮要不要買套房。
經歷了大城市的繁華之後,似乎很多人都擁有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家鄉的機會。那些看慣了風景,吃慣了的食物,冷不防就在某一時刻,讓人下定了回去的決心。
因為無比想念家鄉的鴨血粉絲湯,@湯姆老師 輾轉難眠,並在填Vista問卷時流下熱淚。
@小雞小雞啦咔咔 看夠了哈爾濱的大雪,突然很想念家鄉晴朗的冬天。
有人不太樂意提起這種「成年人的矯情」,但在某些時刻,它們確實會讓人下定離開大城市的決心。
但同樣的,也有人會因為這樣瑣碎的原因選擇留在某個的城市裡。
比如習慣了半夜十二點還很熱鬧的大街,吃慣了比家鄉更清淡的飯菜,遇見了一個暫時不想異地分居的人……就像人們會因為爸媽的一句關心就決定回家,逛慣了學校附近垃圾街的人,也會對這個城市產生難以言說的感情。
圖@憨桃汽水/濟南
在收到的故事裡,有當年毅然決然離開大城市的讀者後悔萬分,也有曾經拼了命留在某個城市的人,如今覺得索然無味。
可看起來,誰也沒有因為當初的決定一蹶不振。
在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和抉擇之後,留下或離開本就不可能成為人生唯一的分水嶺。哪怕是最精準的數據分析,也無法預測出人們未來幾年的變化和心境。
也許就像@石原裡美 說的那樣,只有體驗過各種城市的人,才有資格說哪裡最適合自己。
能帶來幸福感決定的確不是能靠條條框框挑選出來的,哪怕是後臺幾百條真情實感的讀者留言,也無法總結出一個完美的「大城市去留攻略」。
無論環境和際遇怎麼改變,體驗才能最終決定我們的視野。
人生不會輕易被一座城市局限,但在這座城市獲得的力量,卻賦予了我們餘生改變與不變的勇氣。
哪怕擔心自己會因此後悔,但至少做了,才能有後悔的機會。
來源: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