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馬雲曾經表示,中國網際網路三強的格局將由「BAT」變成「ATM」。
據說百度對這樣的揶揄相當不滿,但是阿里和騰訊在向著五千億美元的市值一騎絕塵而去的過程裡,百度迄今仍然未能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恐怕尷尬還是勝過激憤。
只是在那個時候,「ATM」裡的「M」究竟是不是螞蟻金服,還必須要打上一個問號,畢竟美團也好,小米也好,它們都和「M」有關,且同為風頭正勁的獨角獸。
三年時間倏忽而過,原本被視作是起跑線相近的三個「M」,已經涇渭分明的有了排序,螞蟻金服以1500億美元的估值,位列阿里和騰訊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科技公司。
這個體量,不僅超過了百度,甚至高於小米和滴滴之和。
有趣的是,「ATM」的縮寫含義——自動提款機——其實要比「BAT」——蝙蝠——形象許多,阿里、騰訊和螞蟻金服真的如同現鈔吞吐機器的那樣,足以左右數字經濟的未來。
卡爾維諾說過,時間流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的偶然變化。」
螞蟻金服最為焦慮的時刻,無疑是被馬雲稱之為遭到「偷襲珍珠港」的前後,借著社交紅包這個神來之筆,微信支付深入支付寶的腹地,並正式拉開了二者正面競爭的序幕。
然而歷史並未局限在戰術層面。
儘管行動支付已經被包裝為所謂的「新四大發明」之一,與微信搶著把二維碼入口貼到新零售的每一家商店也仍是一項重點工作,但是對於螞蟻金服的整個集團而言,它的落子已由布局到了中盤。
比如前段時間,根據路透社的報導,螞蟻金服將在下一個五年之內把「科技金融」的前者——即科技業務的營收——提升到65%的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