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
根據資料顯示,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因心臟問題猝死人數可高達54.4萬,是全世界發生心臟性猝死人數最多的國家!很多平時身體看似健康的人,竟然也會發生猝死。這是怎麼回事?
案例
郭先生今年48歲,平時身體健康,9月6日在單位曾發生暈厥倒地,沒過多久自己醒來了,就沒在意,下午回到家,晚飯後再次突發意識喪失,暈厥倒地,家屬緊急撥打120,患者大約1分鐘後甦醒,但意識模糊。
120急救車趕到後,患者在家屬攙扶下上車,到達當地醫院後再次突發意識喪失,醫生判斷為心臟驟停,隨即進行心肺復甦,經搶救後雖恢復心跳和自主呼吸,但處於昏迷狀態。
9月7日轉到北京安貞醫院,心電圖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脈造影顯示左主幹末端90%狹窄,前降支近中段60%狹窄,迴旋支開口75%狹窄,鈍緣支開口90%狹窄,右冠脈中段完全閉塞。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直看著健康的郭先生,突發如此嚴重的心臟疾病?
心臟病高發年齡在45歲以上,現場參與活動的兩位觀眾,女士59歲,男士79歲,都屬於心臟病高發的年齡。女士知道自己有冠心病,但不知道有沒有動脈狹窄,男士有高血壓。這兩位都是看似健康,卻是有心臟性猝死高危因素的人。
回過來看郭先生,他也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只不過自己不太重視:
48歲,超過了45歲心臟病高發的年齡;作息很不規律,因為久坐、很少運動,加之飲食不節制,所以體型肥胖;
雖然沒有診斷過糖尿病,但空腹血糖一直偏高;有家族史,父親在50多歲的年紀發生了腦梗死;血脂高,化驗顯示總膽固醇為5.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達4.00mmol/L,都超出了正常值;
這些高危因素可能表現在身體上不痛不癢,容易被忽視,但它們合在一起,就造成了郭先生這次突發性的心肌梗塞,差點要了他的命。
為什麼說「看似健康」的人發生猝死更可怕?
心臟病的老病號因為長期慢性的折磨使他的心臟產生了代償,不容易發生猝死;但看似健康的人,血管是在一個慢慢地狹窄中突然閉塞,沒有代償的機制,自恃身體強壯,不注意保護心臟,一旦心臟缺血很容易發生猝死。
血管痙攣與吸菸、過量運動等因素有關。
長途奔波、生活不規律、熬夜、飲食不節制,高糖高脂
這些情況,也都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的痙攣,剎那間,心臟可能就會發生心肌休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搶救就容易發生猝死。
心臟要是出現「一座橋」,那就是一個壞事!這座危險的橋就是心肌橋,正常的血管是走在心肌的外面,但如果出現了一座心肌橋壓在血管上,那麼心肌每次收縮都會壓到血管,一旦心跳過快,這跟被壓的血管遠端可能就沒有供血了,容易引發猝死。
每100個人裡大約有4個人患有心肌橋!
但它的隱匿性很強,正常心率下不易猝發心臟事件,而如果是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就容易發生心肌橋引發心臟血管缺血的問題。
心肌橋的不特異症狀:心慌、氣短、胸悶。冠狀動脈CT、冠脈造影檢查可以確診心肌橋。
好好的心臟為什麼會長出橋呢?
心臟的血管一定要在心肌的外面行走,如果變成在心肌的裡面行走,那麼就發生了心肌橋,這是先天遺傳因素造成的。有淺肌橋和深肌橋,深肌橋壓得更嚴重,更容易導致猝死。
如何讓「冬眠心肌」醒過來?
氣球代表心肌細胞,人的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的,正常的心肌細胞十分飽滿,而血管堵塞後,會導致一部分的心肌細胞壞死,還有一部分可能進入「冬眠」狀態,當血管打通後,冬眠的心肌可以再醒過來。
這種有冬眠心肌的心臟就是存在猝死危險的,自己可能發現不了,需要科學的儀器才能發現,比如心電圖、心臟超聲、派特CT等。
專家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新技術,可以介入無植入打通血管,具體介紹如下視頻所示:
研究顯示:中老年人,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人,無論過去的體力活動水平和已確定的風險因素如何,都可以通過增加身體活動來獲得延長壽命的好處。
運動沒有早晚,但越早運動獲益越大,運動的強度也要有個度,適可而止,過度或者劇烈的運動反而也會對心臟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人群層面,與缺乏運動的人相比,滿足和維持最低推薦的體力活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千焦/公斤體重/天)可以預防潛在的46%死亡。
方法一:
中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每天至少散步20分鐘。
方法二:
中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每天至少遛狗35分鐘。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具體的運動方式、強度和時間,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士,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責任編輯: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