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李燁
每年的四月都是電影迷們的 「福利月」,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不禁讓蟄伏了一冬天的宅居動物們躍躍欲試,也開啟了北京一個全新的文藝季。但今年,在影訊之外,電影節讓人一言難盡的海報設計卻引發了更大的熱議,近幾年反覆被 diss 的大眾審美問題再次刷屏,遭遇群嘲。
另一側,則是同質化嚴重的、貼滿 「北歐風」、「ins」 風標籤的網紅審美的流行,簡而言之,「美學」、「美育」這樣的字眼仍舊在很多時候被當做營銷噱頭來製造消費「痛點」,要真正落到日常,成為下意識的選擇,難免顯得無從下手。也正是因此,來自中國臺灣的 「美感細胞」 和三個理工男發起的教科書改造計劃才更具備借鑑價值。
這項由臺灣交通大學畢業的陳慕天、林宗諺和張柏韋自 2013 年發起的教科書再設計至今已經得到了中國臺灣地區 200 多所學校的認可,佔領了全臺 70% 的配額,還在 2017 年成為紅點設計大獎和TED演講的座上客。在採訪的一開始,張柏偉告訴我,他們沒有一個人來自藝術或設計專業背景,一切都始於 「讓教科書變好看」 這個簡單的願望。
陳慕天、林宗諺和張柏韋起初是同一所大學的師兄弟。大三的時候,陳慕天有機會參與了時代基金會YEF( The 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計劃,作為代表去參訪歐洲的設計產業。其他兩人也先後去到歐洲國家學習、生活,在此之前,他們從未覺得自己出生長大的城市、習以為常的環境有什麼問題。但真正浸潤在這些被古老建築、藝術造就,且文脈並未被切斷過的環境中,目之所及的美感與滲透在日常當中的秩序感讓回臺之後的他們感受到不小的落差。
「 就好比,我們從小到大看習慣的公交車廣告牌、小區電梯裡貼的廣告,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組合,或者完全沒有美感的醒目的大字,我們是不是感覺是非常正常的,它原本不就是這樣嗎? 」 張柏偉試圖用相對具體的例子解釋這種聽起來很虛,又真實可感的不適。 「 那時我才意識到,喔,『原本』 是可以不這樣的,『原本』可以有更多、更好、更美的選擇。 」
「美感細胞」 改造後的自然課本
其實,隨著出國旅行的普及,張柏偉和同伴感受到的落差並不顯得多麼新鮮。大多數遊客都會在旅途結束之後發出差不多的感慨唏噓,又會在兩三天之後重新回歸到習慣的、「無意識」環境當中,不同之處只在於,他們真的決定做點什麼。
「 我們的審美品位不是我們自己對此美的偏好的選擇,環境的影響是下意識、但又是決定性的。 」 張柏偉和同伴們意識到,這並不是遍地開花的美術課、博物館、藝術展能夠改善的問題,大多數人看完展、上完課還是習慣性將他們與日常生活割裂開來,讓「美感」成為潛意識當中需要刻意學習和仰視的存在,始終沒有落到生活裡。
而試圖在「日常」與「美感教育」之間找到交叉點時,教科書很自然地成為再合適不過的改造對象。——「 它其實是陪伴孩子時間最多的日常部分,那麼多課外班、美術班,都是要收費的,但每天耳濡目染的對象本身卻是美感最匱乏的,這不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嗎?」 另外,從實現層面上來講,中國臺灣地區提供教科書的出版社不會超過五家,對於當時沒有投資、沒有資源,甚至沒有一位是設計或藝術背景的 「美感細胞」 創始團隊來講,已經是最具可行性的選擇。
有可行性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輕易實現,難度較低也是相對的說法,最初三個人只能從校友開始 「下手」。臺灣交通大學設計系的師兄弟成為 「美感細胞」 的初始設計團隊, 張柏韋則利用大學社團鍛鍊出來的社交能力,通過人介紹人去開發更多可以合作的插畫師和設計師。「通常這種請求大半都會被拒絕,但我一定會追問一句,那麼你覺得誰比較合適呢?之後我再帶著這個推薦的線索去找下一個人。」
今天再回看 2013 年至今的創業過程,也許理科生的實幹精神是這三個沒有錢、沒有設計專業背景和社會資源的理工男做成了許多藝術生只敢想想的事情最寶貴的優勢。如張柏偉自己所說:
「 我覺得有兩種人可以把事情做成,一種人是他很了解這件事情怎麼做,怎麼一步步進行;另一種人就是完全不了解就開始做了,在過程中一點點摸索和調整方向,那我們就是後者。 」
基本解決了產品「開發」團隊的問題後,最關鍵的 「突破口」 指向各個學校的代課老師 —— 中國臺灣地區的教科書同樣是由教育廳監控,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 「以審代編」,也就是說出版社有自行發揮的一部分餘地,而老師是可以在原定教材自由選用教科書的。在暫時無法觸及體制內閉環鏈條的前期,與出版社合作,再得到代課老師認可是美感細胞最有可能實現的落地方式。
用眾籌的方式籌集到資金之後,三個人會分別接觸學校、設計師和出版社,制定改善方案,讓設計師完全吃透教材並保證和出版社編輯的緊密溝通往來。這個階段,溝通成本之高、難度之大才逐漸顯現,這是三位創始人始料未及的:「 比如說出版社給出的原則和要求,我們需要轉譯成設計師可以理解的話,還要確保最終的結果再沒有偏離基礎綱領的前提下,能夠讓它的直接用戶 —— 小朋友們理解。 」要在插畫師、設計師天馬行空的發揮和課本的功能性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一點非常關鍵,又是十分微妙的。
最終的結果是第一批 1 萬多本全新設計過的教材,覆蓋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的五科課程。當中包括曾經幫五月天設計過專輯封面,並多次獲得金曲獎專輯包裝設計獎的方序中的作品。他用積木遊戲的概念設計封面,讓解數學題就像是玩遊戲,用增加的留白替代了密密麻麻的字,也迅速讓使用「美感細胞」的教材成為小學生們熱衷追趕的新潮流。
事實上,所謂設計遠不止視覺上的美觀,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後,「美感細胞」開始推動設計師和出版社編輯在全程保持十分密切的溝通。設計師需要熟悉每一科、每一章節的內容,以達成以「可視化」和具備「互動性」的方式讓設計滲透到課本表述的方式過程中去。
原來文字描述起來很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 1/2+1/3」被以餅圖的方式來呈現,又以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們手動「拼圖」 完成算數。再例如,「忐忑」這樣的詞語,用圖案的方式來表現「一顆心七上八下」,就比單純教筆劃的寫法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多。
教材發下去之後,美感細胞定期會做一次環島,把覆蓋到的縣市挨個跑一圈,從老師和學生那裡收集意見,也通過發放問卷這樣的方式收集反饋。第一批試點案例的成功很快引起了教育部的注意,也有更多出版社發出合作邀約。
2018年,受祖國大陸「最美漢字產品」 小象漢字之邀,雙方合作的 0 ~ 3 歲寶寶啟蒙禮盒 —— 《小象的美麗啟蒙》也正式面世,讓孩子們有機會在更早的階段開啟美育薰陶。
相對教科書的設計風格,《小象的美麗啟蒙》更加富有趣味,從生活場景出發,配色溫暖而親切。
如同每一個試圖創新的開拓者,伴隨著美感細胞的「擴散」,難免也會聽到質疑的聲音 —— 因為」美感「 畢竟無法以直觀的分數得到體現,雖然往往是這些無法被體現的能力塑造著一個人、一座城市的樣子,「 但好在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不會拒絕美的東西的,其他就交給時間來慢慢沉澱好了。」張柏偉說。
這讓我想起蔣勳先生在《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當中提到,就像「靈魂」無法被定義一樣,至今人們對於「美感」也沒有一個公認且客觀的定義,但他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也許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解釋為所有感官體驗——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綜合,從毛孔、從細胞進入體內,重塑我們的感知系統,從而形成的一套下意識的判斷和選擇標準。而大多數時候,這個標準也許不僅關乎我們是否能穿著恰當、體面時髦,更關乎內心的秩序感和舉止上的分寸感,以及超越道德規範之外的向善之力。如同從零開始的 「美感細胞」 ,憑藉近乎直覺的、對美的追隨埋下種子,開枝散葉,蔚然成蔭,未嘗不是反證了「美感」的力量。
排版/設計:mimimi_
圖片來源:美感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