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浪潮之下,保健食品行業發生變革。從前兩年開始,O2O健康養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消費模式推動更多年輕消費群體加入其中。隨著中產階層的擴容以及整個保健品消費年輕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整個保健品行業都在加碼和多元化,行業格局在不斷變化,呈現新發展業態。
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張詠指出,國家層面對大健康產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健康中國2030」規劃提出,保健食品備案制實施等政策利好,也驅動了包括養生保健品在內的大健康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此時,無疑是行業發展好時代。
年輕女性正成為主力買手
以前大家都認為健康養生是老年人才關心的事情,但網際網路數據告訴我們,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正成為健康消費品的主力買手。
由淘寶網和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大數據商業報告數據顯示,作為食品中銷量增速最快的保健品,女性是保健品消費主體,其中22歲到50歲的女性貢獻保健食品總銷售額的近六成份額,除去一部分人群是買來自己消費,剩下一部分是用來送禮。且年輕女性消費群體(18到28歲)在整體保健食品市場所佔份額在提升。這部分消費者將是健康食品類商家重點覆蓋的目標人群。
去年2016年「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中,一海外營養膳食品牌在11月11日下午的交易額就超過千萬元,增長超過200%,創下運營以來的銷售量峰值。既反映了國人對於進口保健品的追捧,也印證了年輕群體正在成為該領域主力消費人群的現狀。
《2016中國醫藥物資協會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也顯示,網上購買藥品、保健品等人群中,25至34歲人群超過一半,達到50.2%,其次為35到49歲人群,達到26.4%。醫藥電商根據中青年人的消費習慣定向推廣,從不同類型產品的銷售份額上來看,年輕人消費多的產品確實取得了比較好的推廣成果。
張詠談到,保健品行業規模約在千萬億左右,這塊大蛋糕正向細分市場發展,且正在向年輕消費群傾斜。由於工作壓力大和亞健康現象的社會化蔓延,青壯年群體對補充維生素、提高免疫力、美容養顏等方面保健品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一消費主體群更容易受網絡影響。保健品企業70%都開展了網際網路、微信渠道銷售。
大牌保健品牌均發力電商與網際網路渠道:包括腦白金、安利、湯臣倍健、碧生源、禾健、宅易購、益生康健等;健康元、同仁堂、廣藥白雲山、紅桃k等保健品大咖也都進入微商。各大保健品B2C電商,年增長率普遍能夠達到30%-50%以上。
業內專家預測,隨著保健品消費結構的變化,未來這一塊市場發展空間佔比將會繼續擴大。
保健品行業加速變革
根據一份保健品市場調查研究報告顯示,自2006年以來,膳食營養補充劑(非直銷領域)每年市場規模以20%-40%的速度增長,2012年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中國保健協會預測,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規模未來10年內將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長,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膳食補充劑市場。
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張詠談到,2016年「健康中國」正式列入「十三五」規劃,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指南》等多重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大健康產業正成為極具經濟價值和開發潛力的「朝陽產業」。
與此同時行業監管也在加強,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在此之前,保健品行業已有多部監管規則下發,如今年5月2日發布的《保健食品備案工作指南(試行)》,以及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等。
巨大的機遇面前,醫藥企業紛紛「加碼」保健產業,包括上海醫藥、天士力、金達威、金城醫藥、江中藥業等多家藥企也都在保健品行業進行了布局。較早涉足保健品業務的江中藥業,現在保健品業務在主營收入佔比超過了10%。張詠介紹,本土企業康美藥業也在大健康領域做出規模,公司投資數億元在廣東普寧擴建保健食品生產車間,同時收購業界知名的天然健康食品與綠色保健食品生產製造商麥金利實業,進一步擴大了優質保健食品的品種規模。
不少對保健品嗤之以鼻的消費者也在慢慢接受著保健食品從「藥態」向「食品態」的過渡。更多對保健品副作用頗為擔憂的消費者,將更認可具備中醫養生作用機理的保健食品。新《食品安全法》出臺後,由於保健食品法律定位被明確將極大鼓舞新投資者湧入,同時由於管理方式的改變將迫使部分企業不能適應而退出市場,行業將出現新陳代謝加速的新景象。同時,在社會老齡化和慢病失控的大背景下,中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新品牌新科技將脫穎而出。在領頭羊帶領下保健食品行業將拉開通向2.0時代的序幕。
外界普遍認為,國內保健食品行業監管日益收緊,保健食品的發展也將在有序的形勢下步入快車道。
業界聲音
「黑色」保健食品衍生出幾十億元產業鏈
政府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對行業來說無疑是利好。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特殊貢獻專家賴來展教授有「黑色食品之父」之稱,他從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關注研究食品中的營養價值、關注保健作用。並由此衍生發展出一條幾十億元大產業鏈。
在養生治未病領域,祖國醫學是一個有待不斷挖掘的寶庫。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靈感來自東晉葛洪創作的《肘後備急方》。同樣的,賴來展的「黑色食品」研究也源於中醫「五行」哲學思想,他提出了食以色為首,營養優先的原則。經過20多年的研究,賴來展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食物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之間有著特定的關聯——食物顏色愈深,其健美益壽的功能愈高。賴教授介紹,「近日,河源地區一扶貧項目就依託『黑色食品』理論,開發出桑葚、黑米、紫淮山種植,以及開發出桑葚、黑米保健酒等」。
賴教授談到,中醫藥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養生、預防治療疾病。不少保健品都利用藥食同源中藥材開放出養生產品,比如人參、蟲草、丹參、羅布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