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章然 見習記者陳馨懿
都說秋天的西湖邊果實纍纍,今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幫幫團後臺接到讀者的分享:「我在太子灣公園撿到一個奇怪的果子:頭髮樣的果實外殼,果實和慄子的外觀相似,圓滾滾的身體上有一個表面凸起的硬面。不知道叫什麼的時候剛好遇到一位老人拿著袋子從山下走下來,袋子裡都是這種果子,他說這叫麻櫟果,可以拿回家做豆腐的。」
讀者「去哪兒呢」最後說,求科普麻櫟果是什麼?真的能做成豆腐嗎?杭州西湖還有哪裡能撿到秋果?
10月19日,我們去西湖邊轉了一圈。
1】寶石山、孤山、太子灣都有麻櫟果
老人們都記得小時候拿它做陀螺的快樂
「麻櫟果啊,我以前經常撿的。」
10月19日,小時新聞記者在寶石山和正在下山的高大叔聊了起來,他一聽到這個名字,就露出懷念的神情,「小時候撿來玩嘛,果子後面插上個火柴,轉起來就像個陀螺。」
不過他一路從寶石山走來都沒怎麼見著。
「你得先找有一片片樹叢的草地,然後看看有沒有麻櫟樹。有的話就在樹邊上找,準能找著。」
另一位下山的奶奶支了個招,她指了指腳下的石板路,「路邊難找的。早二十年,寶石山上到處都是,現在得花點功夫了。」
幸運的是,從葛嶺往上走個五分多鐘,小時新聞記者在黃源舊居處一個題著「人入佳境」的亭子後頭,找到了好幾棵麻櫟樹。
幾乎每一個路過的老杭州都認得它:「喏,這就是麻櫟果!」
大夥都記得能做陀螺,但吃過它的很少。
「是聽說過麻櫟果豆腐,做法也曉得,就是太麻煩了。」一位大叔停下來比劃,「你得把它的果仁取出來,然後用水泡,一直泡到沒味道為止。這時候再把果仁磨成粉,就能拿來做豆腐了。」
準備上山的陳爺爺則說麻櫟果不能亂吃:「麻櫟果能榨油。但是它和銀杏一樣,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2】西湖邊的秋果還有哪些
和我們一起來補充吧
太子灣公園入口,記者碰到了挎著個環保購物袋的老奶奶。
她正在撿麻櫟果,撿起來擦一擦就丟到袋子裡。袋子已經裝了三分之二,顯得鼓鼓的。
「麻櫟果是要找找的,落在地上容易被擋住。不過你看它的蓋,很好認。秋天來了,麻櫟果就熟了。我一大早過來,撿回去做豆腐。」奶奶說,在泥土上散落著毛絨絨的小蓋子,就是麻櫟果的殼,看起來像套上了一層軟刺的啤酒蓋。偶爾有那麼一兩個果子還嵌在蓋子上,穩穩噹噹地坐著。
孤山公園的保安說最近確實有比較多的人來撿這種果子。
「麻櫟果,經常有個女士會來山上撿走一麻袋的。」
雖然沒吃過,但是和撿果子的聊過,保安大叔還略知一二,秋天的時候麻櫟果,山上是有很多的,女士隔三差五就來山上,小一點的營養價值更高,會和大的果子分開裝。「帶回去做豆腐的。用手剝開麻櫟果,磨成粉,煮熟了,放在盆裡或者盒子裡,靜止一會兒就慢慢變成晶瑩剔透的豆腐了。」
根據保安指引,我們走近孤山裡,在上山口遇到了大量的麻櫟果的殼子散落在林間。
「麻櫟果在西湖的群山上是很常見的。」杭州植物園工作人員胡夢宵說,麻櫟樹是本地樹種,屬於殼鬥科喬木,在杭州西湖種植的比較多,樣子和板慄樹很像,屬於經濟樹種。
一到秋天,一棵樹上能結上幾百顆粒的麻櫟果,噼裡啪啦掉落,它和大多數殼鬥科喬木果實一樣,澱粉含量高,以前是會拿來做食物吃的。
比如麻櫟豆腐,它和一般豆腐不太一樣,豆腐大多是大豆蛋白凝固,而麻櫟豆腐則是澱粉居多,顏色不是晶瑩剔透的白色,而是類似於木薯粉絲的黃褐色,微透明的感覺。味道也偏向於涼粉的口感。
但是味道有一點苦,加工步驟比較複雜,慢慢的做的人就少了。「現在平地上少見麻櫟樹,大多是一些被留在山上面。」胡夢宵說。
除了麻櫟果,秋天的西湖邊,還有哪些果子?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