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國經歷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出入國境海關工作人員都要進行檢查你是否攜帶違禁物品,在違禁品的清單中,特別是國外活動物、肉類及其製品、動物源性奶及奶製品蛋類及其製品、水生動物產品以及動物製品是嚴禁帶入國內的,就是為了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引發災害。
說到生物入侵我知道你們都在想,我知道,就是小龍蝦、牛蛙那些進了中國反而被中國吃貨們吃到要靠養殖才能維持供應,價格還一直在猛漲的那個物種嘛。中國地大物博,吃貨創意思路廣,沒什麼好怕的,來多少都給它吃滅絕。
這麼想其實是很危險的,生物入侵的危害絕非戲言,國家嚴令禁止控防也是有原因的,小龍蝦作為一個失敗的入侵物種只是例外,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些即使是資深吃貨也下不了嘴的入侵生物。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原產自東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通常體長7-8釐米,大的能長到20多釐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品種。
它們的生存能力極強,上至38℃下至15℃的環境下都能生存,對土壤的溼度要求也不高。非洲大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動物,食物包括各類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吃同類屍體,狠起來連水泥都吃。
在吃的方面戰鬥力最強的廣東人民也不是沒嘗試過把非洲大蝸牛做成菜,但是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危害極大,所以之後便無人問津了。
而且相關研究表明,被感染的非洲大蝸牛的體內、排洩物,甚至是爬行過後留下的粘液中,都會含有管圓線蟲的幼蟲,人通過接觸也會有感染的風險,所以不建議用手接觸非洲大蝸牛。
福壽螺
福壽螺,原產於南美,福壽螺20世紀70年代引入中國臺灣。
1981年,福壽螺從臺灣被引入廣東,被當成致富經濟物種大力推廣,在當時的大力倡導下,掀起了一股養殖福壽螺的熱潮。
這種福壽螺,有巨型田螺之稱,個頭又大,殼薄肉多,又好養,出肉還多,可食部分佔螺體重的48%。 2000年前後,福壽螺也曾和小龍蝦一樣是大排檔上的夜宵之王。
但是福壽螺的肉質有個特性,一旦加熱時間過長,就會變硬變韌,致使口感不佳,為了追求上佳的口感,很多商家會控制福壽螺加熱的時間。而福壽螺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食用未完全加熱熟的福壽螺很容易引起健康問題。
2006年,北京福壽螺事件爆發了,由於加熱時間過短,很多食用福壽螺的人,大腦感染了寄生蟲。 病人出現了持續兩周的頭痛,嚴重的時候頭部不能受到任何震動,走路、坐下、翻身的時候頭痛得更厲害,同時覺得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還伴有發燒、乏力等症狀。經過醫院專家的詳細檢查後診斷為「廣州管原線蟲病」。
這些圓線蟲病,通過消化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腦脊液中遊走,引起劇烈頭痛、高熱、頸部僵硬、面癱等症狀。
吃點螺而已,萬一吃出寄生蟲在腦子裡安家,何必呢。
福壽螺的繁殖能力同樣驚人,福壽螺卵粒相互粘連成塊狀,每次產卵一塊,200~1000粒,一年可產卵20~40次,產卵量3~5萬粒,1隻雌螺經1年兩代竟可繁殖幼螺32.5萬餘只。
田間地頭到處可以發現福壽螺的卵。量大管足,就看你願不願意吃了。
水葫蘆
水葫蘆學名鳳眼蓮,是原產於巴西的水生植物,多生長在、水塘、溝渠及江河等水域中,通過人為引種和河水流性進行傳播擴散,繁殖能力極強。
水葫蘆原來是作為豬飼料引進的,但是因為水葫蘆本身所富含的營養價值低,不管是作為豬飼料還是作為肥料還田,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逃逸到野外後迅速泛濫成災。
水葫蘆是世界十大惡性入侵雜草之一,成群成群的水葫蘆飄在水上,什麼船都別想過去,交過路費都沒用。而且大面積覆蓋在水上,水體下的動植物得不到光照造成缺氧,會造成大量水生動植物死亡。
而水葫蘆會吸收水中重金屬有害物的性質也讓它不適宜食用,另外過度吸收也會死亡,腐爛沉入水底後造成二次汙染。
亞洲鯉魚
除了我國飽受外來生物入侵,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飽受生物入侵的困擾。比如紮根美國五大湖區的亞洲鯉魚。
你以為的鯉魚是菜市場塑料盆裡巴掌大小的鯉魚,然而野外的亞洲鯉魚,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能長這麼大。
一天能吃掉體重一半的食物,你看看這個頭,讓其他本地魚怎麼活。
美洲好多本土魚,硬生生的要被餓的滅絕了,太慘了。
而且亞洲鯉魚有一個特性:當船隻靠近時會突然躍出水面。
有些美國人開船經過亞洲鯉魚的領地,少則幾十條,多則上千條亞洲鯉魚會騰空而起,個別鯉魚會直接一巴掌拍在人的臉上,其力量之大足以將人擊暈。
如果你對鯉魚的力量一無所知,是要付出代價的。2010年4月,一名女子在在伊利諾伊河捕獵亞洲鯉魚時,卻遭鯉魚突襲。一條鯉魚突然躍出水面,猛力拍打這名女子的面部,並因此受傷。
在亞洲鯉魚泛濫的地區,水上娛樂項目只剩下用弓箭射魚了。
亞洲鯉魚被美國人視為最危險的外來魚種,為了消滅亞洲鯉魚,美國政府絞盡腦汁,灌二氧化碳,投毒,放噪音,布置電網,無所不用,但是啥用沒有。
而長成這麼大的鯉魚,肉質並不好,據嘗試過的人反應,有一股去不掉的土腥味。況且亞洲鯉魚刺多肉少,相比較之下當地人更偏好食用三文魚、鱈魚等無刺的魚。
以上提到的入侵生物還是屬於勉強有可能吃的,更多的比如加拿大一枝黃花、豚草、薇甘菊、飛機草,美國白蛾,火炬松粉蚧等,怕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嘗試吧?而他們造成的危害一點也不上述提到的小。
外來物種並不都是有害的,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胡蘿蔔、番茄、馬鈴薯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具有營養價值的同時,也擴展了我們的當今的菜譜,並沒有什麼害處。而引進外來物種需要科學完善的評估過程,否則極易引起大禍。
作為個人來說,我們在出境享受異域風情的同時還是需要注意千萬不要隨意因為好奇而私自帶國外的活物回來,也一定要配合海關的檢查工作。畢竟我們的生態家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用心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