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來說明做了壞事的人是逃不掉的,遲早是要被抓獲歸案受到懲罰。其實,這句話本來的意思不是這樣的,是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傳錯的。
在天水話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也說成「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意思一樣,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和尚並不住在廟裡,和尚住在寺裡,寺是佛教的場所,例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寒山寺,還有咱們天水的南郭寺、淨土寺;廟是紀念先祖或著名歷史人物的地方,例如泰山東嶽廟、曲阜孔廟、天水伏羲廟、泰山廟;觀是道家的場所,而道人住在觀裡,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道教宮廟稱「觀」或者「廟」或者「宮」,而不稱「寺」,例如北京白雲觀、周至樓觀臺、天水玉泉觀等就是研究道教文化、傳播道家文化的重要場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一語出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版的線裝雙層宣紙的《繡像濟公全傳》,說的是濟公戲弄了豪強,豪強們告狀的一句話:「……好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等去靈隱寺裡討一個公道!」位於杭州的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年) 的靈隱寺是千年古剎,而非廟宇。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最初就是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是因為「寺」與「事」諧音,指人跑了事還沒完結,和尚跑了,但終歸要回到寺裡的。和尚是活的,寺是不動產。和尚能夠躲得起來,但是寺院依然存在,故別人仍可從寺院中找得到他。比喻人無論如何逃避某件事物,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凡事歸根結底終歸一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寺院、廟宇、祠堂、道觀、尼姑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統稱為宗教建築,這也是錯誤的。廟宇在人們的生活中到處所見,較之寺院普遍,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如:他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何必呢?事實上出家人跟俗人的形象不一樣,比如說和尚剃度,他即使離開寺院換上俗人的衣服也難逃眾人眼睛,因為他還有光頭,這個例子形容用走為上計的人沒有做好斷後準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事)。事實上,「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本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寺」、「跑了道人跑不了觀」的仿寫和誤寫。原本是取「寺、事」的諧音。諧音在方言俗語中運用極為普遍。呂叔湘先生說:「俗語它的靈魂是機智,卻不一定有教育作用。而這機智也往往是淺薄的,用得最多的是諧音。」(溫端政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序》,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跑不了事是指事情仍然在而再追究其事。跑不了廟,字面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和尚在寺,道士在廟。不是說向寺或廟追究,而是追究「寺」的諧音「事」。和猶如天水話裡常有一句「牛吼喧天」(指嚎啕大哭、放聲大哭)(1931年《慶陽縣誌》)一樣。「吼」指大聲哭。考其本義應該最早是說「馬吼喧天」。「馬」是大的意思,即「馬勺」「馬路」「馬刀」「馬燈」「馬猴」「馬蟻」的「馬」。「牛」是「馬」的仿寫,而無所指。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與文獻記載的「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一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語源可能就是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是從其演變而來的,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比喻總歸躲不過、逃不脫。語出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不願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也作(1)「躲了和尚,躲不了寺」。黎明《祖國的兒子黃繼光》一章四:「胡世風遠遠地看到黃媽媽跑來,便伸著脖子,歪著腦袋,向著黃媽媽驢一樣叫起來:『你以為你躲著就行啦,你躲了和尚,你還能躲了寺。』」(2)「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梁斌《紅旗譜》一三:「運濤說,『你們不要擔心,他跑了和尚跑不了寺,跑了有我頂著!』」(3)「跑了和尚跑不了寺院」。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一四:「有的說:『你們已經跑了還怎麼處理?』有的說:『跑了和尚跑不了寺院。』」(4)「走了和尚走不了廟」。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二:「如今一聽說改革他土地,他就溜了!溜了你就別回來!走了和尚走不了廟,看你有本事守住那點地,你一走咱們就不敢動你麼?」
那麼,寺、廟、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sì),本義是官署名。《廣韻》祥史切,去聲,志韻,邪母。之部。東漢許慎《說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處。」寺字特別古老,民國時期福建閩侯人林義光(?—1932)《文源》認為金文「寺」「從又,從之,本義為持。又,像手形,手之所以為持也。之,亦聲,《邾公牼鍾》『分器是持』,《石鼓》『秀弓持射』,持皆作寺。」在曹魏時張揖撰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中有「寺」的釋解,《廣雅·釋言》云:「寺,官也。」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皆謂官舍也。」唐代釋慧琳《一切經音義》曰:「寺,治也,官舍也。」《三蒼 》:「寺,官舍也。」 《說文》裡解釋為「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後來,寺人的官署亦也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最初就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從天竺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北宋時代由陳彭年、丘雍編修《廣韻·志韻》:「寺,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其目的是翻譯經典和指導大眾共同修行。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古代漢語中「寺」又有「持續、相續」的意思,就是說行政機構是永久性的,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
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佛教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思想有利於國家統治,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所以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就是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因此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的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是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均有收藏。很多大儒,像朱熹、王陽明等,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裡定期有佛法講座,當地的老百姓都可以去聽,也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是大眾共同修行的場所。
廟(miào)有兩義:(1)宗廟,設置先祖牌位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廟/宗廟。廟同「廟」。按:今為「廟」的簡化字。廟在《廣韻》中的記音為:眉召切,去聲,笑韻,明母。宵部。漢·許慎《說文·广部》:「尊先祖皃也。從廣(yǎn)朝聲。庿,古文。眉召切。」清代大儒段玉裁註:「尊先祖貌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貌之。故曰宗廟。諸書皆曰。廟、貌也。祭法注云。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周制天子七廟,太祖四親之外,有文武世室二祧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其制太祖廟在中,昭東穆西,皆別為宮院。凡親過高祖,則毀其廟,以次而遷。」《字彙·广部》:「廟,俗廟字。」《康熙字典·广部》(標點本):「廟,《字彙》俗廟字。(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注》:夾室前堂。《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採,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2)供神或歷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廟/嶽廟/關帝廟/泰山廟/土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採……』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廟本是供祀祖宗和祈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其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變成了神社(土地廟)。廟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等。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與廟有些相似,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場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年,興起建祠堂的風俗,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盛行。由此,祠堂日漸增多。「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比如孔廟、關帝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地方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同。
觀是古代宮廷或宗廟大門外高臺上的建築物,又名「闕」。觀(guàn),在《廣韻》中的記音為:古玩切,去聲,換韻,見母。元部。《爾雅·釋宮》:「觀謂之闕。」晉代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禮記·禮運》 :「出遊於觀之上。」引申為樓閣臺榭等高大建築物。《左傳·哀公元年》 :「宮室不觀,舟車不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大王見臣列觀。」後來特指道教的廟宇(後起義)。《新唐書·李叔明傳》 :「臣請本道定寺為三等,觀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唐人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史記·封禪書》:「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公孫)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此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王仲都。他因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南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元帝被疾,遠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能忍寒,遂即昆明觀處仲都。故自後道士所居曰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庵(ān)的本義是圓頂草屋。《廣韻》烏含切,平聲,覃韻,影母。《釋名·釋宮室》:「草圓屋謂之庵。」《廣韻·覃韻》:「庵,小草舍也。」《集韻·覃韻》:「庵,圓屋為庵。」後泛指一般房屋。《廣雅·釋宮》:「庵,舍也。」《玉篇·广部》:「庵,舍也。」《康熙字典·广部》:「庵,《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烏含切,音諳。《玉篇》:舍也。《廣韻》:小草舍也。《集韻》:圓屋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但是庵作為僧尼奉佛的小寺廟始見於宋代文獻。宋·蘇軾《怡然以垂雲新茶見餉報以大龍團仍戲作小詩》:「曉日雲庵暖,春風浴殿寒。」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和尚住的地方叫「寺」即「寺院」,道士住的地方叫「觀」即「道觀」,尼姑住的地方叫「庵」,也叫「尼姑庵」。現在大家基本上把「寺廟」當成一個詞來使用,「寺廟」也已經儼然成為佛教寺院的泛稱,但實際上,「寺廟」是「寺」和「廟」的合稱。在古時,寺和廟是完全分開的,在功能上也是有所不同。了解「寺」和「廟」的不同後就應該明白,我們到寺院應該是去學習的,而不是燒香拜佛祈求神明保佑,換個說法,寺院並不是從事迷信活動的場所,而應是啟迪人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