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公教育秦朝不惜民力,窮兵黷武,最終走向亡國,淡出歷史舞臺;漢朝汲取教訓重視民生,愛惜民力,與民休息,成就文景之治。國民黨驕奢淫逸,沉迷糖衣炮彈,被人民遺棄;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建立了偉大的新中國。如是,輕民生者失天下,重民生者得天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乃國之根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切實讓人民群眾富起來,增強群眾的物質獲得感。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矛盾是我國的主要矛盾,雖然扶貧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仍舊有很多基層群眾難以解決或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而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只有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後才能得到其他更高層次的滿足。故此,無論從基本國情,還是人的發展規律來看,讓群眾富起來依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點內容。
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需要切實讓人民群眾樂起來,增強群眾的精神獲得感。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的人居環境影響了群眾的身心健康,而葉縣通過改造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愜意;閱讀本是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然而卻缺乏場地,揚州城市書房的建成,讓人民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博物館本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場所,卻因時間問題沒有發揮作用,而成都部分博物館實行延時服務,讓人民群眾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物質利益滿足後,精神需求便是人民群眾進一步的需求,因此,要保障民生,還要改善人居環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習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民生為本,忠誠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對執政能力的一個考驗。民生工作無小事,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改善民生是實現民富和民樂的基本保障,是實現天下順治、天下和靜的根本途徑。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陳白石)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