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6日,湖南《大公報》頭版擠滿了招生廣告。
又是一年家長焦頭爛額時,2018年小升初即將進入錄取的緊張時期。無數家長吐槽「心真累」,從拼孩子到拼爹,哪一個角色都不輕鬆。殊不知,在「尊師重教」的中國,升學一直是一個讓人十分糾結的事情。讓我們穿越到八十多年前,看看民國時期的「小升初」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考生們有沒有為上名校而擠破頭? 撰文/本報記者儲文靜
招150人,一下子來了2000多
在我們想像中,民國時期的「小升初」是這樣的,沒什麼像樣的考試,只要被老師看上,就可以輕輕鬆鬆入學了,似乎電視劇裡都是這麼演的。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民國小升初的入學考試不但非常正規,而且還有面試。如果想上名校,簡直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沒有點本事還真過不去。
現在資訊渠道多,家長們可以從許多地方獲取小升初的信息。而在資訊不發達的民國,「小升初」的信息只能依賴報紙。從1920年代開始,每到招生季(民國中學每年春、秋開學前兩季招生),招生廣告就鋪天蓋地來了。特別是1930年以後,正是長沙私立中學鼎盛的時期,名牌私立中學紛紛出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很有影響,他們的廣告密密麻麻擠滿了湖南大公報的頭版。
學校打廣告多,招生標準卻一點也不會降低。各個學校都是單獨錄取單獨招生,由於考生多,選擇餘地寬,所以競爭非常激烈。1943年湖南一中學暑期招生,即使在戰時,也約有1000多人報考,只收2個班100人,有些未被錄取但又上學迫切的學生,學校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辦了個特別班,有50多人入學,給他們補課,為來年正式升入初中打下基礎。
位于衡陽的私立成章中學(今衡陽市第八中學),是當地的名校,招生極嚴,堅持以考試成績為準,一次招不滿則招第二次。該校畢業生譚家健回憶說,全市中學都是單獨招生,不興走後門。
湖南省立一中(今長沙市一中),是湖南省第一所省立中學,也是中國中學分高、初兩級的開始。因為是公立中學,收費低於其他私立學校,競爭更加激烈。1912年5月12日開學時,招收高小畢業生150名,一下子來了2000多人報名。名校嘛,就是這麼牛,歷來如此。
對於報考的學生,還有一個事情讓他們十分困擾,就是高小畢業證書。許多學校的招生簡章上明文規定,報考者必須有高小畢業資格。一名學生感慨道:沒有證件真讓人煎熬,真不明白,既然學校有入學考試,為什麼還要證件?有些學生為了取得錄取資格,就偽造小學畢業證件,希望矇混過關。上海教育局曾經通報過一個案例,湖北省立第三中學新生趙嘉舟,該生1927年初級小學畢業,那時候他才11歲,證書上的信息都是塗改的,與原案不符。
小升初入學考試題堪比研究生題目
讓如今學生備受折磨的入學考試,民國學生同樣躲不過去。
成章中學的入學考試包括以下科目:國文、外國語、算學、常識、測驗心理、測驗口問及身體檢查。竟然還有心理測試,現在的學生恐怕要慶幸了。
湖南省立一中校友甘融回憶,他是從湘陰官立高等小學畢業以後來報考的。當時的考場在貢院優級師範校舍,第一場考國文,題目是「民國成立,百端待理,教育與實業,應以何者為重要策」,如今看起來作為研究生題目也不為過;第二場,考史地、算術理科。開榜時,甘融第四名,第一名是毛澤東。
筆試之後還有面試。妙高峰中學的曾楚樵回憶,1935年春天,他考上了妙高峰初中。面試那天,他非常緊張地等候在校長室門外。輪到他進去的時候,只見一位理著平頭,穿著整潔的中山服,留著淺淺的略有點花白的一字須的老先生正端坐辦公桌前。鞠躬行禮後,他打量了一下,大約見「我五官還算端正,舉止不失端莊,並不提問,只是操著濃重的平江口音平靜地說:你的作文成績是可以的,算數差一點,以後要努力啊!然後示意我出去,我一塊石頭落了地,認定自己已經被正式錄取了」。這位主持面試的老先生就是妙高峰中學的校長方克剛。
民國時候,名校校長也常常被人巴結。湖南省立第六中學(今邵陽市第一中學),報考者眾多,個別官僚子弟也有說情者。校長張幹立下兩個規矩:考前不拆閱外來信件,不會見外來賓客。有一次,原邵陽縣田糧處長的兒子,報考六中落榜,要求照顧錄取,張校長不同意。當時田糧處長是個肥缺,很吃得開,該處長也十分囂張,揚言要將縣政府撥給六中教職員工的俸谷指定到離縣城最遠的山上去領。但是張校長仍然不同意錄取,最後多方進言,只準旁聽一期,不予承認學籍。民國中學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收費高,貧窮家庭負擔不起
民國時,不但初中難考,即使考上,也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得起。
大部分中學生來自富裕家庭。文學家夏丏尊指出,教育的等級與財產的等級是一致的。小學以穿著破鞋拖著鼻涕的窮人家孩子為多,到了中學,家境貧困者基本無門,因為中學生每年至少花200元的學費,不是貧窮家庭能夠負擔。
上世紀30年代,曾經對上海中學生家長的職業進行過統計,大部分學生來源於「商」的家庭,其次則是學、政,工農的學生只佔10%。特別是女子中學,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能夠進入中學的女子較少,富裕家庭的居多。
雅禮中學作為教會學校,收費很高,大約每學期需要銀洋100元左右,因此學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或名流後代。學生都是寄宿,食堂可以自己花錢加菜,衣著方面,冬季穿呢制服,夏季穿自制服,平時都穿皮鞋。位於茶陵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學,多數學生家庭條件優越,不僅在校外租住民宅,且帶有廚師,女生均乘轎來校。
國立學校,經費由國庫開支,學生負擔輕,即使這樣,來源於工農家庭的仍然不多。我們看看湖南省立第一中學1937年在校學生家庭成分統計表,405人中,來源於「學」的為155人,「商」的87人,「政」的38人,「軍」的9人,「醫」的4人,「交通」的3人,「工農」只有109人。
由於錄取率低,花費巨大,中學生人數不高。教育家舒新城說,我國人口與中等學生比,最高額為864人中有一個中學生,而歐美則是每20個有一個中學生,在民國能進入中學接受完整教育實屬不易。
在民國,如果你上初中了,那麼恭喜你已成為知識分子。
參考資料:《湖南近現代名校史料》,湖南省教育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長沙百年名校》,陳先樞編纂
《民國時期中學生生活研究(1912—1937)》,劉京京
《清末民初時期長沙的教育》,陶旅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