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高校都開始陸續發放錄取通知書。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績超過上海本科錄取控分線57分後,今年18歲的小樑也在翹首盼著通知書的到來。
五歲的時候,小樑的生父去世,生母下落不明,因此身份戶口問題遲遲沒能解決。2015年,寄養家庭將她送回了楊浦區救助站。兩年後,戶籍問題得到解決。她隨之參加了當年的中考,進入區重點高中學習。從初中開始,這個長在救助站的孩子倍受媒體關注。
救助站的生活簡單、平淡,什麼都不用她操心。叔叔阿姨給予了小樑莫大的關心與照顧。今年,小樑和眾多考生一起參加了高考,並取得了英語全校第一的好成績。很快,她將要離開居住了五年的地方,步入新的校園生活、踏上新的徵程了。
在救助站收穫平凡的幸福
走進周家嘴路上的小巷,拐幾個彎,一扇鐵門背後是兩幢巷徑深處的黃色樓房。這裡就是小樑生活了五年的楊浦區救助站,附近人煙稀少。救助站不大,卻五臟俱全。一條走道連著住宿樓與辦公樓,每層都有幾間寢室。寢室裡兩張床、兩張書桌,三樓有閱讀室,二樓有健身房,孩子的業餘生活十分豐富。小樑就住在樓層盡頭的一間寢室。走進她的寢室,桌上堆滿了學習資料,牆上還貼著一張她的日程計劃表。
憶及五年前初次來到這裡的印象,小樑的回答竟然是「有點怕」。五年前,救助站裡只有她一個孩子。整個樓層只有她一個人居住。「幸虧晚上會有義工阿姨上來陪我一起睡,慢慢地,我就不怎麼害怕了。小的時候還有點怕黑,現在也不怎麼怕了。」小樑笑稱,「現在,夜裡反而是我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她還打趣道,現在要是看了恐怖片,有點怕黑的話,她就拿被子蒙住自己的臉。「被子就像結界一樣」。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站裡的生活,那就是簡單。上下學有叔叔接送,需要添置衣服的時候有社工姐姐帶她去選購,沒什麼太多事需要自己操心。剛到救助站的時候,面對站裡絡繹不絕的關心與無微不至的照顧,當時的小樑還有些不太習慣。以前都是獨自上下學的她特別怕麻煩大家:「叔叔每天接送我,實在太辛苦了。」經過眾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小樑漸漸熟悉了站內生活,感受到了大家誠摯的關心照顧。她和義工以及站裡的叔叔阿姨相處得就像親人一樣,與他們無話不談。
製作課件幫助妹妹們
今年八月,正值小樑18歲成人之際,站裡為她舉辦了生日慶祝會。粉色的會場布滿了氣球和蛋糕,一如這18歲的花季。每位看著她成長的叔叔阿姨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救助站的這段經歷,是小樑人生旅途中一段特別而又難忘的歷程。昔日站裡唯一的孩子長大成年了,成了其他孩子的小姐姐。高考結束後,除了正在積極準備大學英語外,其他時間,小樑一直在做英語課件,每周義務教救助站裡的一個女孩,以及義工姐姐的女兒。
從2012年首次接觸小樑,到2015年年底開始她住在救助站內朝夕相處,看著她一步步成長,楊浦救助站站長居加定連連感慨:「小樑長大了,會主動關心妹妹們了。我們能感受到她的頑強、努力、拼搏,為她所取得的成績、榮譽倍感欣慰。」
小樑在初中就學階段,曾擔任過學習委員、班長、少先隊大隊委員,在2015學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少先隊員」稱號。高中階段,她成績名列前茅,長期擔任班長一職。在整個高中階段,先後獲得過2017—2018學年楊浦區中等學校「三好學生」稱號,2018年度「楊浦區優秀共青團員」稱號,2018年暑期由學校推薦參加了楊浦區中學生共產主義學校培訓。
今年高考前夕,楊浦團區委還招募復旦附中的語文老師作為志願者每周末到站內輔導其功課,線上線下互動幫助她提升。4月27日復學後,她還參加了每周五、周六晚區教育局主辦的特困家庭優秀學生免費輔導講座,進行最後的衝刺。
正在盼著錄取通知書下發的小樑希望在大學期間好好深造。此次她填報了醫學相關專業。被問及為什麼會做出這個選擇時,小樑回憶,高三時,食堂的蔡阿姨經常會和她聊起自己女兒在上海健康醫學院學習的一些趣事。「我當時就覺得挺有意思的,特別嚮往這所學校。」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也讓小樑看到了醫療工作者的使命與力量。「我希望未來能穿上白大褂。這讓我有種使命感。」
「最重要的戶口問題解決了。我相信以後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困難了。」18歲,通向社會的大門向小樑打開了。18歲,小樑的人生旅途剛剛開始。今後,小樑希望去探訪祖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去嘗試之前沒有的經歷,去發掘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向前走,小樑將踏上她的徵程。在她背後,救助站永遠是小樑的家。「常回家看看。」是每位「親人」掛在嘴邊的叨念。
(文章來源: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