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好,成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人才。然而與家長們的主觀願望相矛盾的是,有些孩子在慢慢地&34;。他們或是逃學,或是偷摸錢物,或是與其他孩子結成小團夥尋釁鬥毆等。面對這種情況,家庭教育的主題無疑應該是診治孩子的問題,使浪子回頭。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很不科學、不恰當的,達不到診治的目的,有時甚至會使孩子在歧途上走得更遠。因此,掌握教育&34;的正確方法,對有問題的孩子的家長顯得特別重要。
我們認為,面對&34;了的孩子,家長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斷絕孩子與&34;的聯繫。教育&34;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杜絕纏住孩子的&34;和&34;教育因素,斬斷孩子與&34;的聯繫。一般說來,形成&34;的原因注往十分複雜,家長必須從受教育者(孩子)、教育影響者(家長、教師、孩子的其他親近者)、環境(家庭、學校、社會)去分析尋找影響孩子的那些不利因素。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及時地調整教育的機制,將孩子放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中,並杜絕不健康因素在孩子身上產生的消極作用。例如有不健康傾向的團夥,是孩子各種不良行為產生的溫床,不把陷入這種團夥之中的孩子及時拉出來,並斷絕與團夥的聯繫,家長不管對孩子怎樣教育都會是毫無作用的,因為團夥不健康的價值取向抵消了家長的正面教育。
二、抓住&34;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教育。壞孩子不良品質的發展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萌芽。第二階段是擴展。第三階段是惡化。為了防止孩子的不良品質向惡性方向發展,家長應把握時機,把孩子的不良品質糾正在萌芽階段。這是一個關鍵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不良影響因素的作用會根植在孩子的思想深處,使他們的道德觀念發生倒錯,聽不進正面的教育。
三、消除&34;的矛盾心理。有不良品質的孩子並不是絕對地全面地壞,在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現為:自尊心與自卑心的矛盾,上進心與意志薄弱的矛盾,好勝心與不能取勝的矛盾。他們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容不得別人的嘲笑和侮辱,但自己又看不起自己;有時想積極克服自身的缺點,做個文明的好孩子,但意志薄弱,這種積極的動機僅停留在一閃念的狀態。
最後,家長要注意處理好這些矛盾,善於發揮孩子矛盾心理中的積極因素,努力克服消極因素。家長不要過多、過分地責難孩子,要堅持說理教育,克服孩子是非觀念模糊的缺點。給他們更多的關心,與他們多交流思想,對他們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進行表揚與肯定。這樣就能使孩子不良的心理品質得到抑制,使健康的心理品質得到發揮,最終達到根除不良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