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典 王仁慧 | 記者
王仁慧 | 圖片
馮敏 龍黎豔 | 編輯
位於南寧市青秀區古城路4號的大板一區宿舍,正門的走道兩旁,壯碩茂盛的大樹上掛起好幾條「搬遷安心、拆房順心、回遷安心」紅豔豔的拆遷標語。路旁的粉店門頭上已經落了鎖,巨大的店面搬遷告示張貼在門上,寫道:「店鋪已遷往……希望得到您一如既往的支持!」這個曾經人流攢動的地方,如今已是人走樓空。
揭開歷史,看塵封中的建築
一棟棟磚紅色的單元小樓夾雜些少許低矮平房,樓棟窗外的鐵柵欄已經鏽的發紅,平房牆角下白色的牆皮也已經脫落,顯露出青灰色的水泥底。大板一區居民住宅區的建築,經歷了幾十年風雨滄桑,展示出老南寧的歷史與過往。
大板一區佔地面積75畝、原住戶達1204戶、共有26棟住房,在1929年與星湖路的大板二區並稱為當時的邕寧機場。1938年日軍飛機進犯南寧,5駕驅逐機從這裡衝向蒼穹,英勇迎戰。但自1965年機場廢棄後,這裡就由機場逐漸變成廣西區直機關的大板一區宿舍區。上世紀70年代,大板一區建起南寧市第一批步梯型的單元居民樓,成為南寧最早的住宅小區。
大板一區宿舍大門
據《南寧市志》(1998年版)記載,廣西建築科學研究設計院研製推廣出混凝土空心大板預製結構的住宅建築,建設速度快、造價低,牆與樓層面均各用一塊預製空心大板組裝焊接灌漿而成,該技術曾獲多項成果獎。作為第一個應用成果,大板一區的名字也由此產生。而混凝土空心大板預製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如今,這些老式樓房早已「超期服役」,危房改造迫在眉睫。
搬遷在即,情懷過往難捨斷
「在這裡生活一切都很方便的,無論是買菜去菜市場,還是年輕人上班通勤都便捷,難得的好地方。」大板一區宿舍區坐落於繁榮的民族大道、星湖路與古城路之間,周邊服務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捷。黃叔在這個地方住了四五年,他喜歡這裡的便利。
大板一區許多的美食小店,也成為了老住戶們難捨的味道。過往每到飯點,總能吸引來大批食客。在外面支起的餐桌上響起陣陣的比劃聲、閒談聲、啤酒碰杯聲,使得小區更添繁華與生活市井氣息。開了20年的紅德老友粉店,每到中午時,客人總是擠得滿堂,老闆的吆喝聲伴隨著老友粉獨有的酸筍、豆豉香味飄出,傳遍大街小巷。老闆為人厚道,老友粉碗碗分量大,配料多,引得小區裡的「懶仔」天天來嗦粉,甚至還有許多慕名而來小區尋粉店的客人。
大板一區宿舍樓
傍晚的小區是中老年人的天下。在活動中心,奶奶們跳著廣場舞、或是約上幾位老鄰居坐在樹蔭下打個紙牌、麻將,爺爺們則是下個象棋、品品茶。帶小孩的老人便推著小車,在小道上溜達兩圈。鄰居碰面,絮絮叨叨聊幾句閒話,互相問候「吃了嗎」。老人彼此都是最為相熟的夥伴,他們和這裡的建築一起見證了歲月更迭、時光流逝,成為了這座城市過往歷史的一部分。
人去樓空,何時回遷再見
如今的大板一區中,過往的市井煙火氣息隨著拆遷動工而消失。過去小區中傳來的居民閒談聲、麻將聲,早已被陣陣「轟隆隆」的拆遷聲所替代。
小區門口不遠處的一家小髮廊還開著門,老闆坐在門口的矮凳上,看著冷清的街道。她說,搬走後最不舍的是老人們。「搬走之後的那個星期,老人們每天早上會結伴回小區附近走走,一走就走好幾圈。」慶幸的是,髮廊所在的這帶樓房屬於辦公區,坐落著金色年華雜誌社、廣西少年報社,暫時不在危房改造的計劃內。根據相關原址建造規劃圖及文件來看,未來的大阪一區原址或將新建八棟住宅樓及裙房、一棟公寓式住宅、三層地下室,總建築面積達388454.34平方米。
預計在兩年半後工程完工,現代化建築群將拔地而起,徹底取代原有的老街區。黃叔住到了中華路,租上了合適的房子,他說:「重建好了到時候我一定還會回來,希望我的老鄰居一起搬回來,大家還像以前那樣。」而拿走一些小物件結束搬家收尾工作的梁阿姨一家,搬到了不遠處的新竹路。他們也期待著未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見證與參與大板一區的新歷史。
小區街道上掛著拆遷紅色橫幅
六月初,搬遷接近尾聲,原本一千多戶的居民住宅區,只剩下不到十戶。採訪結束走出小區門口前時,一旁休息的保潔阿姨對記者說:「現在的年輕人,有誰還知道這裡呀,大板一區,對於他們來說就單純是個小區名兒吧,知不知道無所謂吧,唉......。」
當初最早建成的步梯型居民樓如今又要推倒,重塑成現代型高層建築。但這也只不過是南寧向現代化前進的一個縮影。建築在更新換代、整座城市風貌與記憶越來越年輕,過往的歷史、建築與如今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格格不入,但我們要記得過去,我們當初是如何生活。
歡迎向我們投稿:
xidaxinchuanmei@163.com
歡迎加入「《新傳媒》讀者交流群」
群聊號碼:638644201
圖文編輯:岑詠詩
審核:譚珺
指導老師: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