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深圳疍家女施娣與香港何東家族

2021-02-13 大鵬文學


作者簡介:

劉中國,1961年生於河南信陽, 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1983~1993年執教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國內訪問學者;1994年調入深圳,先後在市、區宣傳文化部門工作,現任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廣東華人華僑研究會理事。出版著述:《錢鍾書:20世紀的人文悲歌》《容閎傳》(與黃曉東合著)《米修司,你在哪裡》《打響世紀第一槍——三洲田庚子首義紀略》《大鵬所城——深港六百年》《明清兩朝深圳檔案文獻演繹》《民國時期深圳檔案文獻演繹》《建國三十年深圳檔案文獻演繹》《最美好的歲月最早消失》《白石龍大營救始末》《劉鑄伯傳》等。研究成果曾獲深圳市第三屆社科獎、深圳市第三屆青年文學獎、國家檔案總局科技創新獎、第十七屆全國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等。


深圳疍家女施娣與香港何東家族

 劉中國

 

 

一場飯局,一次演講

 

 

1922年香港爆發「海員大罷工」。期間,香港開埠後首位華人首富何東爵士與劉鑄伯、周壽臣一起參與調停。「沙田慘案」發生後勞資雙方(包括廣東政府代表)重啟談判,身為航運業巨子的何東,為免令各方努力因為港府及資方拒絕「支付罷工期間一半工資」而令整個談判付諸流水,主動提出折中辦法,表示自己可以捐款支付該筆工資,促使談判雙方達成協議,籤訂條約,並由何東籤字擔保,罷工潮得以迎刃而解。

次年2月15日,高舉「護法」旗幟的孫中山乘坐美國郵輪「傑斐遜總統號」(President Jefferson),從上海啟程,經香港重返廣州。得知孫中山將於2月17日下午在中環卜公碼頭登岸,香港華人海員工會租了許多汽船,船上張掛彩旗,懸起鞭炮,駛出海外去迎接,沿途大放鞭炮。孫中山抵港的消息傳遍港九,全市鳴放鞭炮,由下午8 時直放到 11 時。2月18日,港督司徒拔在港督府設午宴歡迎孫中山。其後,司徒拔在提交給英國殖民地部的報告中,以1922年海員大罷工為例,表示香港的繁榮與廣東密不可分;為了香港的利益,港府必須與廣州當局保持良好關係。

2月18日下午,香港首富何東爵士夫婦請孫中山喝茶,孫中山簡要說明了重組廣州政府以及裁軍計劃,並告訴何東爵士,他需資金,以便裁撤全省軍隊之半。

2月20日上午十一時,孫中山應香港大學同學會(何東次子何世儉時任港大學生會主席)邀請,於上午 11 時在香港大學大禮堂(今陸佑堂)發表公開演說。當日出席人士包括:港府輔政司兼香港大學副校長施勳、副校長布蘭華特的夫人、香港富商何東(香港大學創始人之一)及其次子何世儉,以及港大師生和教育團體代表等四百餘人。港大學生會主席何世儉向同學和來賓介紹先生時說:「任何語言用來介紹孫先生都沒有必要,他的名字是中國的同義字,他的經歷,如果用書來記載下來,無疑將是最吸引人的事跡之一。如果愛好自由是偉大的考驗,那末中山先生將與偉大共存。」「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一位中國偉大的人,一個真正的紳士和一個胸懷廣闊的愛國者。」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港大師生合影留念。坐在孫中山左面的是何東次子、港大學生會主席何世儉

 

孫中山用英語發表演講,提及他的革命思想源自香港,略謂:「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系從香港得來。」在談到中國目前的情形時表示,「無論若何艱辛,一定要革命成功。中國有一良好之政府,我心願已足。」另據上海《民國日報》3月7日發表《補記孫先生在港演說全文》記載,孫中山演講結束語有言:「學友諸君乎!諸君與餘同受教育於此,並在同一之學校,吾人必須以西國為模範,以共和之良政治傳播於中國全國。」這話既是勉勵港大師生,也是講給何東爵士聽的,因為他倆都是香港中央書院畢業生,而且被人譽為「香港的珍珠」。何東爵士是歐亞混血兒,籍貫隨母系填「寶安縣」(今深圳),他的身世充滿傳奇。

 

疍家女施娣的「涉外婚姻」

 

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原居民,往上追溯,不能漏掉「浮家泛宅」的「疍家」。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八「蛋家艇」條記載:「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於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於梢,以致媒約。婚時以蠻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其女大者曰『魚姊』,小曰『蜆妹』。『魚』大而『蜆』小,故姊曰『魚』而妹曰『蜆』雲。蛋人善沒水,每持刀槊水中與巨魚鬥……」疍家人「持刀槊與巨魚鬥」,這就令人想到海明威筆下那位不朽的古巴漁夫聖地牙哥: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屈大均《廣東新語》

 

明清易代之初,為禁絕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集團,清廷下旨實施海禁,新安縣一度撤併東莞。平定臺灣後撤銷海禁,沿海居民遷復,朝廷開始徵收各類苛捐雜稅,據清康熙《新安縣誌》卷六《田賦志·魚課》「疍戶事宜」條記載:「(新安縣)有『長尾繒』、『拖罟蕩』、『蝦籃』等戶。其戶納米,多寡不同,但有徵米,每石折銀三錢零;無徵米,一錢八分零。原額:有徵、無徵米一千零四十五石四鬥一升三合。歲辦有徵無徵並水腳,共銀二百五十九兩五錢八分二釐七毫。(內連閏。如無閏,扣減。)比付鈔並水腳,共銀七錢四分四釐六毫。魚油料銀,連閏、水腳,共銀九兩四錢八分四釐六毫……國朝自康熙元年海禁,蛋民不敢出海,前項魚課米無徵。康熙二十四年,撤海禁,知縣安定枚招復魚課米九百四十一石二鬥五升。」

疍家的起源已無可考查,一說是早期南方漢族人;一說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的後裔。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疍家人是原居於陸地的漢人,秦朝時被官軍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魚為生,此後世代傳承,為官府與陸地居民欺凌蔑視,官府從不把「疍家人」入冊,死後不準在陸地埋葬,香港沙田民歌唱道:「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準行上街;苦水鹹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屍骸。」

 

 

 

疍家人祖祖輩輩以船為室,浮家泛宅,與水為伴,或採珠,或捕魚,被人稱作「疍家賊」。為此,雍正七年(1729),皇上頒發聖旨為疍家正名,嘉慶本《新安縣誌》收有這通《恩恤廣東疍戶》上諭:「聞粵東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種,名為蛋戶,即猺蠻之類;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齒繁多,不可數計。粵民視疍戶為卑賤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戶亦不敢與平民抗衡,畏威隱忍,跼踏舟中,終身不獲安居之樂,深可憫側。疍戶本屬良民,無可輕賤擯棄之處。且彼輸納魚課,與齊民一體,安得以地方積習,強為區別,而使之飄蕩靡寧乎。著該督撫等轉飭有司,通行曉諭:凡無力之疍戶,聽其在船自便,不必強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棲身者,淮其在於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以便稽查。勢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驅逐。並令有司勸諭蛋戶,開墾荒地,播種力田,共為務本之人,以副朕一視同仁之意。」

海通以來,觀念變化,疍家人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亦有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

 

疍家女

  

「疍娘頭上微風過,勾盡遊人是鬢鴉」(明代孫蕡《廣州歌》)。疍家女結婚雖然遵循父母親之命、媒妁之言,但也不乏「浪漫」色彩,「鹹水妹」則成了風月場上一個專有名詞(參見周松芳博士《別有因緣鹹水妹》,2017-07-12 《上海書評》)。

香港開埠後,歐洲商人不遠萬裡前來冒險,沿海州縣居民與疍家也陸續湧入香港「討生活」。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臨水架設的棚戶,竹瓦板壁,陳設簡單,衛生清潔。在這個土洋雜居的小島上,新安疍家女施娣邂逅了荷蘭裔猶太人 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粵語音譯何仕文)。何仕文居留香港期間(1859-1873年)與施娣未婚同居,1862年生下歐亞混血兒何東,不久次子何福出生。

何仕文後來生意失敗回到歐洲,泥牛入海無消息。施娣母子失去了生活來源,陷入困窘之中,但她含辛茹苦供兒子上學,何東(啟東)、何福(啟福)先後肄業於港英政府開辦的雙語學校中央大書院(今皇仁書院)。何東的同母異父弟弟何甘棠(1866年—1950年),本名何啟棠、字棣生,同樣肄業於中央大書院。

 

疍家富豪是怎樣煉出來的

 

疍家女施娣長子何東(1862-1956)原名何啟東,字曉生,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寶安(跟隨母系),是香港開埠後的華人首富。由於母親被遺棄兼之他的歐亞混血兒身份,何東的童年時期受到社會的排擠和歧視,精神及心理上會受到很大壓力。或者因為自幼遭受歧視,並在缺乏父愛和家境多變等頗為窘迫的環境下成長,何東自小便養成懂事而倔強、自信又自卑的複雜且矛盾的個性。

早期的中央書院為中國的近代化培養、輸送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一大批人才。何東在中央書院求學時期,由於資質聰穎、勤奮好學,一直深得老師的器重。1874 年2月,中央書院學期考試結束後,曾經舉行一個頒獎儀式,並由港督堅尼地親自主持,何東在第六級中獲獎。據他回憶,當時中央書院的校長史釗域博士對學生關愛有加,令自己很受啟發,獲益良多。

 

 

何東爵士(1862-1956)

 

1878年何東畢業,年方16歲,加入香港怡和洋行中國部任職初級助理員,專責翻譯。1882年升任怡和洋行屬下香港火險公司經理及廣東水險公司經理。1894年升任怡和洋行華總經理。1897年已經成為身家過百萬的富豪,並於同年辭去怡和洋行華總經理,由其弟何福接任。

1899年,何東獲得香港太平紳士頭銜,1900年起開設生記商號。後兼任滙豐銀行、黃埔船塢有限公司、香港電燈有限公司、香港電車有限公司、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渣甸輪船有限公司主席、董事,東華醫院、保良局總理。民國初期,黎元洪大總統曾經籤發何東為「名譽顧問」的任命狀。

 

 

黎元洪籤發的任命狀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何東曾經成功調停海員罷工、省港大罷工。1926年接辦《工商日報》,經營十分成功。1941年香港淪陷前逃離香港,至澳門避難,直至1946年元旦復往香港,繼續經商。

何東一生熱心襄助香港、澳門各種慈善及教育事業,曾捐資興建香港大學、東華醫院、鏡湖醫院、澳門寶覺義學等等,現以何東命名的建築物及教育機構分布於香港、澳門各地。終其一生,曾獲中國、英國、葡萄牙,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勳章多枚。尤著者,1915年英皇喬治五世授予爵士榮銜,1955年英國女皇又授予KBE榮銜,使其成為兩度晉爵的首位華人。

 

何東爵士(中坐)和弟弟何福(左站)及何甘棠(右坐)

 

何東的弟弟何福,原名何啟福,字澤生,籍貫廣東寶安縣,亦為中央書院畢業生,而且是劉鑄伯的同學。畢業後做過怡和洋行、沙宣洋行買辦,在商場長袖善舞、富甲一方,是當時的華商五巨頭之一。擔任過定例局(立法局)議員,在1921年香港婢女制度存廢之爭過程中,劉鑄伯、何澤生感到此事「關係於我華人之習慣及華人之體面」,他們以定例局(立法局)議員身份身份發出《通告》,邀請各界人士商議研究婢制問題。

何東的同父異母弟弟何甘棠(1866年—1950年),本名何啟棠、字棣生,籍貫廣東寶安縣,同樣就讀於中央書院。畢業後,初進渣打洋行,經營保險、糖業等。後於內地各大商埠及澳門,東南亞市場遍設商號,經營金融、糖業、花紗、煤炭、雜貨等。1911年辭去渣打洋行職務,1921年結束各地商號。

何甘棠熱心社會教育慈善事業,積極為在港華人謀求正當利益,曾多次出資襄助學校和醫院建設,曾四次獲得國民政府授予的嘉禾勳章。1924年,英國聖約翰救傷總會授予爵位獎章及慈善銀獎章。1928年,英國政府授予OBE勳章。他育有三子五女,其中較為著名者有四子何世威,曾在政府供職,擔任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秘書等職。此外,三女何愛瑜是李小龍生母。

 

 

何甘棠(1866— 1950)

 

 

甘棠第的正門刻有中英文 「KOM TONG HALL」、「甘棠第」和「1914」字樣,修葺後改為「孫中山紀念館」。

 

何甘棠住宅甘棠第始建於1914年。何甘棠去世後,何氏家族於1960年將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教會。2002年,該教會擬將之清拆,於原址建立一座宗教暨教育中心。2004年,政府以港幣五千三百萬元向教會收購甘棠第,並耗資九千一百萬元作修葺,設立孫中山紀念館,介紹孫中山的生平事跡、革命活動與及其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2006年底啟用,時值孫中山140周年誕辰。

 

蕭伯納到何東花園做客

 

 

1906年,疍家女施娣的長子、香港華人首富何東爵士,向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提出申請,並獲準在中環半山居住,成為首位在太平山山頂居住的華人。此前,太平山頂曾經有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禁令。何東花園乃首座由華人興建的物業,當年還得通過行政立法兩局特別批准才好動工。有學者說:何東花園是香港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文物之一,是民間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山地標,民間唯一見證了英國維多利亞殖民地時代、日治淪陷、香港重建、經濟成長、主權回歸的珍貴大宅,是民間最富深厚意義的中西文化結晶的地標。何東花園被特區政府列作暫定古蹟建築,後被拆除。

 

 

坐落於香港太平山頂的何東花園全貌

 

罕為人知的是,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曾應何東之邀到何東花園做客。

英國現代劇作家蕭伯納從20世紀初馳騁西方劇壇迄今,一直作為戲劇家、評論家、小說家、演說家、散文家為人評說。何東父子與西洋戲劇頗有淵源。何東求學於香港中央書院期間,西洋歷史課程以外,還有文學、拉丁文、常識、數學、漢譯英。參考其他文獻可知,文學課講授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何東爵士第三子何世禮也是個西洋戲劇迷,他早年畢業於乃父就讀的中央書院(皇仁書院),後來先後畢業於英國胡烈芝皇家軍事學院、勒希爾炮兵學校及法國方丁布魯炮兵專門學校,1930年學成歸國。1933年,蕭伯納與太太乘英國「皇后號」週遊世界,2月12日到香港旅遊觀光。應何東之邀,蕭伯納夫婦到他位於太平山山頂的家中做客,留下一幀珍貴的合影。

 

 

 1933年2月12日,何東爵士(前左2)與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夫婦於自家花園, 後左1為何東之子何世禮。

 

 

1933年2月17日,蕭伯納(左二)與宋慶齡(左三)、魯迅(右一)等攝於上海宋宅 

 

1932年H.w.萊文森在《觀察者》上撰文稱:「無論你走到哪裡,你都能發現人們在為蕭伯納而展開激烈的爭論……在每一塊文明之地,我都曾聽見『蕭!蕭!蕭』的呼聲。他的名聲的確是世界性的。」 1 933年2月17日,蕭伯納到達上海,魯迅應邀參加了宋慶齡女士為蕭伯納舉行的一個小範圍的歡迎午宴會。當時在座的還有蔡元培、宋慶齡、林語堂、楊杏佛,史沫特萊等。魯迅與蕭伯納進行了簡單的交談,下午兩點鐘左右,魯迅、蔡元培、楊杏佛陪同蕭伯納參加國際筆會中國分會為他舉行的歡迎會。文人、記者借蕭伯納中國之行的機會,大發宏論,很快就形成了「頌蕭」「倒蕭」兩大陣營。魯迅以「左翼」文壇盟主的身份寫了幾篇關於蕭伯納的宏文,瞿秋白則編譯出版了一本《蕭伯納在上海》。

 

 

 

 

二戰時期疍家女施娣子孫的身影

 

疍家女施娣「浮家泛宅」,半生艱辛,他的三個兒子何東富甲一方,妻妾成群,子女眾多,瓜瓞綿綿。據我們目前所知,中國遠徵軍裡至少有兩位深圳人:一位是疍家女施娣的孫輩何世禮將軍(1906—1998),另一位則是中國近代林學先驅凌道揚博士的次子凌宏琛醫生(1924—2012)。

歐亞混血兒何世禮的一生頗富於傳奇色彩。按照他父親何東家族的傳統,何世禮的籍貫同樣隸屬廣東寶安,但他不願持英國國籍,頗以炎黃子孫為榮,遂與父親產生分歧,訴諸法院,結果,法院判定他仍持中國國籍。滬上各報當時爭相報導這一起官司。

1923年,何世禮畢業於香港皇仁書院,1925年考取英國胡列茲皇家軍事學院。翌年結業,考入英國勒希爾炮兵學校專攻炮科,畢業後分入英國裝甲兵團第二營見習;實習完成後,進入法國布魯爾炮兵專門學校深造,精心研究炮兵戰術、指揮藝術。1930年8月學成回國,投到少帥張學良麾下效力,擔任張學良侍從參謀,歷任炮兵連、營長,經歷了痛不欲生的「九一八」事變。

抗戰爆發後,疍家女施娣的子孫輸捐金錢、物資,全力支持祖國的抗戰大業。隨著戰局的發展,香港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與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協商擬選派得力人士駐香港,搜集日寇陸海軍運輸情報,乃擇派何世禮為駐港聯合辦事處主任。他赴任後,利用有利條件,與駐港英軍及南洋僑胞密切聯繫,將重要情報源源不斷提供給戰區司令部。

 

 

何東(前排中)、何世禮(後排左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何東與家族逃到澳門避難,何世禮攜家小撤退至桂林,不久被調往重慶,負責輪訓炮兵指揮官。1944年,何世禮升任後勤部中將副司令、中國遠徵軍兵站副監,負責與盟軍總部協同聯絡,接受美援物資,中國遠徵軍新編組的坦克戰車部隊在印緬戰場重拳出擊,沉重地打擊了日軍,輾碎了武士道的噩夢。

1945年8月,日寇被迫無條件投降。何世禮奉令經貴陽、柳州抵達廣東,安揖民心,聯絡社會紳商賢達,收編地方武裝。他是最先進入廣州的國民黨高級將領。1949年,何世禮隨國民政府遷臺,歷任要職,1959年,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晚年的何東爵士

 

1956年,何東爵士在香港辭世,遺囑中指定何世禮為法定繼承人。有鑑於此,早就有意淡出臺灣軍政界的何世禮於1962年懇辭軍職獲準,返回香港後專事經營家族事業。至1998年7月何世禮去世時,外界估計何東家產總值達150億港幣以上。

進入晚境的何世禮重舊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曾兩次探望移居夏威夷的張學良將軍,共話滄桑。1998年6月東北大學成立70周年,何世禮捐資50萬美金建築校舍,命名為「何世禮教學樓」。同年7月26日,何世禮於香港逝世,享壽92歲。

 

結語

 

 

新安疍家女施娣未能進入史冊。她與歐洲猶太人何仕文的這段「涉外婚姻」,在當時應該是一則令人側目的「新聞」或「緋聞」,最終衍變成了一樁「始亂終棄」的「醜聞」。施娣無法享受「妻以夫榮」,但卻領略了「母以子貴」的晚景:她的三個兒子均學有所成,清末民初在香港政界、商界叱吒風雲,但在填寫籍貫時,一無例外寫著「新安縣」(今深圳)。我們還要知道,那位大名鼎鼎的「澳門賭王」何鴻燊,也是施娣次子何福的眾多孫輩之一。何鴻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入讀香港大學,與日後大名鼎鼎的張愛玲是同學。

施娣與中國男子郭興賢生下的兒子何甘棠,當年在香江也曾經叱吒風雲,如今他的名字給人遺忘已久,但他的養女何愛瑜生下的李小龍,卻是個一度風靡華人圈的電影明星……

疍家女施娣的一場無疾而終的「涉外婚姻」,竟然演繹出了一闕餘音嫋嫋的「百年傳奇」,頗是令人嘖嘖稱奇。

 

 

 

何鴻燊(1921—)

 

李小龍(1940—1973)

 

十幾年前,我參與編撰《建國30 年深圳檔案文獻演繹》,收錄了寶安縣革命委員會《關於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建制的報告》。這份報告擬定時間為1978年12月29日,其中談到:寶安縣總人口358,267人,農業人口271,628人,非農業人口86,639人(其中深圳鎮有城鎮人口20,000多人,流動漁民23,000人)。我猜想,文件裡說的那些「流動漁民」,應該是疍民罷?「疍民」如今已經融入深圳特區,像一滴雨珠落入大海。南澳疍民萬人「草龍舞」分別被批准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鹽田「疍家文化節」已經舉辦了第五屆,這都是對深圳疍家的一份紀念與追懷。

 

 

【附記】周末風雨頗惡,閉門不出。讀周松芳博士大作《別有因緣鹹水妹》,(2017-07-12《上海書評》),大開眼界,連綴數句,聊以成文。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

本期編輯:焦朝發、梁衛平

相關焦點

  • 她嫁給老外,生下5娃後仍被拋棄,混血兒子成香港巨富,名字耳熟_施娣
    原標題:她嫁給老外,生下5娃後仍被拋棄,混血兒子成香港巨富,名字耳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話放在賭王何鴻燊的何家身上可並未應驗,一個出生於富貴家族的子弟,只要會拼搏,最後的命運都不會太差。尤其何鴻燊,大家都以為他是靠著自己的原配妻子黎婉華的家族才會有後來的成就,但事實是何鴻燊自己也是來自於傳奇的豪門家族。
  • 一代賭王家族是如何從落魄的單親家庭,變為香港第一首富的?
    他是香港第一任首富何啟東的孫兒輩,何啟東原名何東。家裡算何東一共兄妹五人,他們都是其母親施娣與他的荷蘭裔猶太人的父親何仕文生的。何仕文是早期英屬香港時期,從歐洲來到香港淘金的。從而認識了何東的母親施娣。施娣對何仕文一見鍾情,便不顧一切的跟了他。
  • 「賭王」何鴻燊的曾祖父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及曾祖母施娣
    (香港黃埔船塢舊照。)1869年何仕文開始生意變差,於是賣掉在香港的資產,於1873年何仕文拋棄施娣和其所生的一女四子,離開香港到英國發展,同年在倫敦開了間「東方代理」公司。「安葬於英國倫敦布朗普頓公墓,其子何東則在香港昭遠墳場為何仕文建衣冠冢」。(香港開埠第一任首富何東。)何仕文衣冠冢墓碑上,何東稱自己的父親為「仕文何府君」,而不是中國傳統的寫法「何仕文府君」。
  • 時光機:何氏家族的起源與後人
    但何家一直自稱祖籍為廣東,可以得知施娣子女認為她來自廣東。疍民是東南沿海漁民的代稱,他們地位卑微,到了清代也依舊低人一等。而疍民婦女與男人一樣吃苦耐勞,卻依舊過著貧苦的日子,很多迫不得已淪落為妓,疍婦曾是香港j女的代稱。據傳施娣在父親去世後被賣到香港,直到1860年,結識了英國籍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
  • 她為外國丈夫生下4子1女,卻慘遭拋棄,改嫁後兒子成香港首富
    100多年前,有一個廣東女子,因為自由戀愛和一位荷蘭裔猶太人同居了,並生下4子1女,卻不料對方根本不願意和她結婚,拍拍屁股走人了,其實當時的中國還是挺保守的,對方走後,她受盡了屈辱,幸好她挺了過來,改嫁後兒子成了香港首富。
  • 黑幫、賭王、美女、5000億,一個猶太「渣男」留在香港的望族
    1873年,35歲的何仕文生意並無起色,家族的責任和壓力,讓何仕文厭倦了目前的生活。何仕文遇到了嚴重的中年危機,感覺香港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商人重利輕別離,為了逃避現實,他拋棄施娣和五個子女,離開香港,回到了英國倫敦發展。  用今天的話來說,何仕文是十足的渣男,拋妻棄子。
  • 史海鉤沉丨胡三省與《資治通鑑音注》
    「緱鄉史話」微信公眾號設有「紅色記憶、走遍寧海、史海鉤沉、寧海先賢、灶食飄香、祠匾流芳、寧邑舊事、鄉音鄉韻、緱鄉風華
  • 香港最傳奇的富豪家族,祖先是荷蘭人,卻堅持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說起香港最傳奇的富豪家族,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李嘉誠,他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華人首富。其實李嘉誠的家族不算是傳奇,香港最傳奇的富豪家族是何家。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而何家卻已經富了五代了,而且這個家族還是一個混血家族。
  • 史海鉤沉——大曆十才子之——韓翃
    之前筆者寫過兩則關於唐朝大曆十才子的小文,分別是:「 史海鉤沉——大曆十才子之——李端 」 和 「 史海鉤沉——大曆十才子之——錢起 」。錢起號稱大曆十才子之首,李端則是在郭子儀之子、昇平公主駙馬郭曖的座中按照錢起的要求,即席指 「 錢 」 字為韻賦詩,擅壓全場,令錢起也表示服氣。這二人於生前雖擅詩名,但並未在政治和經世治民上做出過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