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辯論中的爭議性詞語——教學日誌

2021-02-13 少華讀書

昨天晚上是論證與辯論分析課的第9次課,接著講「辯論實戰分析」中的「定義策略」。

「定義」為什麼會出現在辯論中呢?

「定義」為什麼會成為辯論的一種「策略」呢?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定義——相對於一個概念而言,作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的認識的凝結,它如果是處於穩定的,公認的話,那麼,它在辯論中並不構成爭議的焦點,而是辯論雙方認識的起點——意見交流的基本元素,即人們指稱事物,總要使用概念,總要訴諸於關於這個事物的定義。

其二,可惜的是,人們並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已經獲得了公認的、穩定的定義——就像它們在辭典中那樣穩定。至少一方面的原因是,這些事物往往是新事物,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尚未穩定下來,尚未形成無爭議的共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詞語使用的原因,人們在不同情形下使用詞語的時候,總會使詞語的實際含義發生某種偏轉。以至於對於同一個詞語,人們的理解不同。

這為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但語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消除或消減對同一詞語的歧義。


而在辯論中,那些尚未得到公認定義的概念,在實際語用中發生語義偏移的詞語,它們本身就構成了辯論的戰場。

在Arguing in Communities: Reading and WritingArguments in Context一書的第三版中,這些詞語被稱作「Troublesome Terms」。用Troublesome來修飾這些詞語,開句玩笑,仿佛它們是「麻煩製造者」。

我們這一次課主要圍繞著「Troublesome Terms」——那些爭議性詞語在辯論中的不同界定而展開了對一些辯論案例的分析。

「Troublesome Terms」是我從Arguing in Communities: Reading and WritingArguments in Context一書的第三版中以這本書這樣介紹這一類有爭議的概念:



不難看出,這些有爭議的特定概念都對應著美國社會爭議較大的社會倫理、生命倫理議題,比如墮胎問題。

當然,如果像下面這樣來定義「流產」的話,則被看作「將偏見悄悄塞進了定義」


而我們所討論的一些案例,也都包含著一些在中國沒有社會普遍認同或權威界定的概念。它們往往是「新生事物」,比如:

2014年初微信上的「自媒體生死之辯」;

「醫院的服務當以公平/效益為先」之辯;

「贊成/不贊成為了漂亮而整容」之辯;

「全職太太體現女性地位的提升/下降」之辯

「負翁的生活幸福大於辛苦/辛苦大於幸福」之辯。


聲言「自媒體必死」的文章,實際上是像對傳統的「媒體」一樣,把「自媒體」定義為一個可持續的營利機構。這是從媒介經濟學角度來看待人類的表達和傳播活動的,在網上有代表性,且比較專業。無論是以前的個人主頁,後來的BBS,再後來的博客、微博,作者關注的都是——是否有人賺到了錢?

但這傾向於把「自媒體」這個概念的外延縮小,無視千千萬萬人非營利的表達與傳播。但如果在它所界定的既定範圍內,它的判斷和論證就可以成立。在商言商,無可厚非。

當然,這裡也有不經意的偷換概念的問題。

比如,我們說,人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的。這是一個演繹推理的經典三段論。這裡,無論是具體的蘇格拉底還是抽象的「人」,都是就個體生命而言的。

堅持這個內涵,反過來,歸納推理也是一樣:蘇格拉底會死的,孔子會死的,孟子會死的,馬少華會死的(不好意思 ),在世和曾在世的所有人都會死的,所以,「人」是會死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上面這個「人」偷換成「人類」(一代代接續的生命),那麼,我們就會說,雖然蘇格拉底會死,但「人」不會死。

「自媒體」也一樣。任何一個自媒體都會死,但生死相續,生生死死,人類個體的表達和傳播行為,怎麼會「死」呢?

如果前者只是指的蘇格拉底,後者卻指的是生生不息的人類。他們互辯「生死」問題,還能說到一塊嗎?

而在題為《自媒體不僅不會死,反而會活得更好》的反駁文章中,「自媒體」這個概念基本上是指一種更為寬泛的,包括千千萬萬人非營利的表達與傳播行為。

「自媒體通俗易懂地講,就是任何人利用傳播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在QQ空間發說說是自媒體,在新浪微博發微博是自媒體,在人人網上發狀態是自媒體……自媒體的核心是基於普通人對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

——這樣的自媒體,有什麼「死」的問題呢?




這個定義,策略性地縮小了「整容」的外延——縮小了自己防守的區域;同時也減輕了自己論證的負擔。

此外,在課堂上,有同學指出,上述定義中「以健康為代價」這個消極判斷只是整容的一種意外結果,並不應該包含在整容的定義中。加入這個負面的評價,正是有利於反方「不贊成」的立場。


在介紹和分析關於「全職太太體現女性地位的提升/下降」的辯論案例之前,我給同學們提了一組問題:


可能是因為同學們大都有著辯論賽的經驗,大家果然在這個環節踴躍發言,非常精彩。




你看到了吧,正方在定義陳述中儘量使用正面、積極含義的詞語;而反方在定義中儘管使用消極、負面詞語。

然後轉入下一個環節:「論題闡釋策略」。討論了當辯題不利於己方的情況下通過重新闡釋辯題(實際上往往是偷換辯題)的可能性。


最後,我們結束於對一場「網際網絡應該/不應該受到管制」之辯的案例分析。提示了反方把「網際網絡不應該受到管制」置換成「不需要專門立法管制網絡媒體這樣一種傳播形式」的策略及其所遇到的反擊。

這個案例,我取自一本叫做《正方反方》的大學生辯論集。

相關焦點

  • 重磅:辯論常見術語詞語簡明彙編
    想寫這個《辯論常見術語詞語簡明彙編》,起因很簡單,在我辯論學習和指導辯論隊中,發現了一個常見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即:對於某個辯論常用術語,本以為大家理解一致,其實仍存有細微的差異,但是往往正是這細微的差別,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放大。再有很多辯論常用術語,如「辯手裁」,「社會裁」等。大家雖然對於字詞的含義都理解,但要表達清楚,表述卻各不相同。
  • 名譽受損中,面對爭議性事實,你能構成抗辯嗎?
    在當今社會中每位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價值而獲得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是為名譽權。一個良好的名譽,往往可以幫助其所有者,在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中產生良好的影響。那麼當我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時,對於其中存在的爭議性事實,應不應該構成抗辯呢?
  • 哲學與辯論教學大綱
    Philosophy and Debate Syllabus哲學與辯論 教學大綱Objectives:1. Hone critical reasoning and writing skills教學目標:1. 學會熱愛學習,熱愛辯論2. 了解各種不同的哲學及其實踐3.
  • 華語【理論】怎樣在辯論中提高反應能力?
    「反應」這個東西其實大分也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賦那種反應,比如馬薇薇那種,這個要經年累月才能改變,按下不表;第二種,其實是「對方說的東西在我的掌握」,便就能反應迅速。我們南審辯手入學都要讀學長的一篇文章夏惟桐——如何看辯論賽錄像,這裡面的注意點就是,不要光是看了就看了,要仔細看裡面雙方的門道、戰術、技巧,還要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該怎麼辦。尤其對於實戰經驗不豐富的辯手來說,看視頻基本上是提高自己最迅速的辦法。3、多思索。辯論賽經常會出現哪些邏輯錯誤?這些邏輯錯誤如何反駁?
  • 外語教育教學基本理念辯論
    正當籌備論壇之際,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向中心負責人提出就當前中國外語教學熱點問題進行大會辯論的建議。建議得到了積極回應。於是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以《我國當前外語教學熱點問題縱橫談》為題,安排了專門時間,舉行了以探究中國外語教學基本理念為內容,並有 500多位專家和一線教師、外語教研員參加的辯論大會。
  • 【辯論理論】王任佳:最好的武功
    辯士喜歡將辯論中的技術等等比附小說中的武功招式,本意上大約是因為其形象化,可以為枯燥的描述增添一些趣味(誠然,咳,也有喜歡在日誌中插圖的一黨)。
  • 蔡英文怯戰 拒絕與江啟臣辯論「美豬」
    據臺灣媒體報導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拋出與蔡英文針對明年元旦起美豬、美牛進口放寬進行辯論,蔡英文今天回應,認為江啟臣是「立委」,要先考慮臺灣利益再考慮黨的利益,建議江到「立法院」去質詢。國民黨批評蔡英文逃避對話、不願與人民溝通,根本是昨是今非、雙重標準。
  • 赴印尼公派教師談對外漢語課堂中的詞語教學
    一個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儘管語音不太標準,語法不通,可是他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詞語,就能交際。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教學是貫穿始終的教學重點,學生詞語積累的數量,直接體現了其漢語水平的高低。陸儉明指出:「對外漢語教學,從教學內容上說,……詞彙教學,應屬於重點教學內容,特別是初級階段;一個外國學生要學好漢語,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詞彙,要有足夠的詞彙量」。
  • 新手辯論小技巧
    03辯論比賽是一個團體比賽。①在思考的過程中,在轉換心境的過程中,在確定觀點的過程中,你的團隊必須都要在,而不只是某一個人思考和努力。①辯題有的非常的簡單,由於它的簡單讓人們能夠很好的記住,也由於它的簡單,它裡面的詞語也會讓出現諸多歧義。②為什麼會出現歧義?而且這個歧義還很有可能是在辯場上出現的。
  • 英美文化:英語中那些含有歧視義的詞語
    近日,卷福因在訪談中使用含有種族歧視的詞語「coloured」(有色人種)而飽受爭議,儘管他本想強調英國演藝界中種族不平等的現象。用詞有風險,同志需謹慎,例如,常見的「special」就往往含有貶義。
  • 淺談寫作教學口語詞向書面詞語的轉換
    而書面詞語作為其中的重要一項,一直是大多數留學生漢語寫作中的一道障礙。批改留學生作文的教師都有一種感覺,學生的作文大多用詞簡單,從語體的角度分析,這些作文的語體意義都較低,呈口語化的傾向。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在寫作教學中關注口語詞向書面詞語的轉換,注重對書面詞語的積累,儘量避免口語化傾向的出現。
  • 昨天的辯論中,拜登就華「放話」了!
    目前,距離美國大選已經不足連個月的時間,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都面臨一個關鍵點,那就是第三次美國總統辯論。據悉,日前由於川普拒絕採用線上辯論的方式,導致第二次辯論取消。據外媒10月24日報導,川普和拜登的第三次總統辯論已經落下帷幕。
  • 生活中7個最常見有爭議性的事情,你可能跟你家人有過這樣的衝突
    即使是那些現在獨居生活的人,在某段時間也會和家庭成員住在一起,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一起生活,而不會有太多嚴重的衝突。有趣的是,大多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因為一件事甚至說並不是什麼特別大的事情(做奢侈煩人的事情,除非故意報復),比如規模較小、傷和氣等造成的衝突。現在,我們將整理出一些一直以來家庭生活中最具爭議性的事情。
  • 教學技巧 | 聚焦詞語教學策略 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是詞語教學的重要原則。詞語的學習絕不能孤立進行,需要教師聯繫語言環境,帶領學生在多種連結中理解、鑑賞、運用。1. 展開想像,讓詞語的內涵更豐富。語言是符號系統,但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想像,化枯燥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
  • 【媒介社會】爭議性科學議題中敘事對第三人效果的影響
    研究證實了科普信息傳播中第三人效應的存在,但未發現敘事在改進說服效果方面的實質性作用。此外,研究發現,基於不同敘事程度的文本內容的閱讀,也不影響人們在對信息影響評估時的第三人效應的強弱。本研究還對研究結果及其對爭議性科學傳播實踐的啟示做了討論。
  • 淺析聽障低年級詞語教學方法及其解決策略
    聽障兒童由於剛入學不久,本來掌握的詞彙量就少,用一個詞語解釋另一個詞語,或用幾個單詞解釋一個詞組或成語,聽障兒童往往懵懵懂懂。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他們理解和運用詞語的能力就達不到教師的期望值和詞語教學的目標。由此很多老師在詞語教學的過程中產生了困惑,如何解決聽障兒童學習健聽人的語言這個教學難題呢?
  • 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分類題型集期末考試必備
    小學語文教學中,給詞語分類是很常見的題型,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智慧積累。從二年級開始,就出現了這一類題型。教學中,我收集整理了一部分題目,給我的學生用,現在我奉獻給同行們參考參考,如果對你們有幫助,是我的最大心願!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詞語教學活動(教學案例)
    詞語教學活動(一)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事先將本課的部分生詞做成詞卡。我請一個學生到我這裡隨機抽一張卡片並把詞語表演給大家,讓其他學生猜猜是哪個生詞。【分析】不管在詞彙學習的哪個環節(認讀生詞、認知詞義,鞏固記憶、詞語運用等)、教師都應該重視趣味性。填鴨式的講解只能令學生感到枯燥、望而生畏。只有在詞彙教學中將科學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課堂活動因其兼具趣味性、競爭性、交際性,在教學中常常被教師使用。
  • 辯論文化史:究竟什麼是辯論?
    在近代的美洲,辯論對於政治的意義一點不比兩千年前的古希臘差。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代表中最後一位去世的詹姆斯·麥迪遜先生著有一本《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詳細記錄了在1787年的費城,來自13個州的代表們如何在116天的辯論中艱難地達成最終的妥協和共識。
  • 「仙貝孫」與英語辯論的那些事兒
    Debate Format 辯論模式 每場辯論由四隊參加:正方兩隊,反方兩隊。各隊獨立準備。每隊兩名辯手,每位辯手按如下順序陳詞,不超過7分鐘。(POI)Point of Information在所有陳詞中,除第一分鐘及最後一分鐘外,辯手都可以口頭示意或直接起立提出質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