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出生後,很多家長會注意到孩子身上有一層白色的油膩東西,覺得髒髒的,疑惑是不是要趕緊洗掉,這層白白的髒東西其實是胎脂!
胎脂是什麼?嬰兒的洗澡頻率如何掌握?洗澡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小編接下來一一給與解答,各位家長趕緊來學學吧。
胎脂就是指剛生下來的新生兒皮膚上的一層白色油膩脂肪。不要認為胎脂是髒東西需要馬上清洗,胎脂可是寶寶生下來的後面對世界的第一層保護屏障。
胎脂的好處: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
出生後1~2周,臍帶殘根沒有脫落之前,應該只為嬰兒做擦浴。
如果每次換尿布時都徹底清潔尿布區,嬰兒不需要經常洗澡。1歲以內每周洗3次就足夠了。
對於健康新生兒來說,只要在出生24小時後進行擦浴即可。
一歲以內可以每周洗3次,當嬰幼兒活動量增加或遇到夏季高溫天氣時,可適當增加洗澡頻率。
寶寶頻繁洗浴,會造成皮膚乾燥,甚至誘發溼疹等皮膚疾病。
一、創造舒適的環境
控制好室溫和水溫。
室溫:26到28℃為宜
水溫:38到40℃左右,寶爸寶媽們可以先用水溫計或者手肘去測試一下水溫,避免燙傷寶寶。
PS: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給寶寶洗澡時,千萬不要開啟浴霸,寶寶的眼睛很敏感,盯著浴霸容易灼傷。可以提前開啟升溫,等寶寶洗澡時關閉。
二、提前準備物品
提前將寶寶洗澡所需的物品備好放在一旁,避免臨時找物手忙腳亂導致寶寶著涼哭鬧。對一歲以內的寶寶來說,盆浴更好。當寶寶能夠獨自站立行走後,再採用淋浴。
需要準備的物品大致有這些:酒精(臍帶未脫落之前)、浴盆、水溫計、嬰兒洗髮水、嬰兒沐浴露、嬰兒護膚霜、浴巾、換洗的衣物(提前烘熱)。
PS:需要注意的是,嬰兒洗髮水、沐浴乳並不是每次清洗都需要使用,建議購買弱酸性或中性、加入保溼成分的沐浴露。護膚霜也是酌情使用,因人而異。
三、正確的洗澡方法
洗澡時:洗澡手法要輕柔和快速。家長的其中一隻手需要始終扶著寶寶。感覺水涼了要及時加水,但不可直接加滾燙的熱水。
洗澡順序:臉-眼-耳-頸下-前胸-後背-臂和手。下身(上身包裹,頭靠在左肘窩,左手握左大腿)臀部一腿一腳。
洗完後:迅速用大浴巾包裹寶寶抱入溫暖的室內,如果感到寶寶皮膚乾燥可以塗抹嬰兒潤膚霜,然後穿上烘熱的衣物。
除了不能清洗頻繁外,當寶寶出現以下情況也不建議家長給寶寶洗澡。
1、打預防針後
這時寶寶皮膚上會有細小的針孔,打完針後寶寶身體免疫力也會下降,所以建議在打預防針之前一天就給寶寶洗澡。
2、喝奶後
在寶寶喝奶後立刻給寶寶洗澡,不僅容易引起寶寶嘔吐,還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所以建議在餵奶後1-2小時後再帶寶寶洗澡。
3、嘔吐腹瀉發燒時
這種情況下寶寶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此時洗澡可能會讓寶寶的病情加劇,也容易著涼。
4、皮膚破損時
如果寶寶的皮膚出現破損情況,如膿皰瘡、癤腫、外傷等,也不建議給寶寶洗澡,會使得創面擴散或受到汙染。
這些關於給寶寶洗澡的知識點寶爸寶媽們有沒有記下來呢?
我是喵醬大護法
關注我,
接下來會持續給您和寶寶
帶來健康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