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化學實驗題是歷年中考必考題型之一,它以實驗探究為載體,考查同學們的基礎知識、科學素養和表達交流能力,分值在中考試卷中佔25%~40%。下面從四種不同考查方式解讀中考化學實驗題,幫助同學們掌握解答此類題的思路和方法。
一、考查實驗基本操作
例1:(2015年黑龍江省綏化市)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稱量藥品質量 B.檢測溶液pH C.檢查裝置氣密性 D.濃硫酸稀釋
解析:使用託盤天平稱量藥品時要求「左物右碼」,故A錯誤;使用pH試紙應將待測液滴加試紙上,顯色後再與標準比色卡對比,若將pH試紙直接浸入會汙染試劑,故B錯誤;檢驗裝置氣密性應先將導管末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緊握試管外壁,則C正確;稀釋濃硫酸時要將濃硫酸沿著器壁注入水中,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否則會讓酸液四處飛濺,故D錯誤。
答案:C。
點撥:解答這類試題的關鍵是仔細觀察圖像圖示,閱讀題中文字信息,再結合相關實驗基本操作中的儀器性能、實驗操作要點、注意事項等,尋找實驗操作的漏洞,準確無誤地做出判別。
二、探究基本概念和化學原理
例2:某學習小組測定實驗室裡一瓶NaOH溶液是否變質以及變質程度,進行了下列實驗,實驗方案正確的是( )。
A.取少量樣品,加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紅色,證明氫氧化鈉溶液沒有變質
B.取少量樣品,加入少量稀鹽酸,沒有氣泡產生,證明氫氧化鈉溶液沒有變質
C.取少量樣品,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過濾,向濾液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完全變質
D.取少量樣品,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過濾,向濾液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紅色,證明氫氧化鈉溶液部分變質
解析: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變質成鹼性的碳酸鈉,因此用無色酚酞溶液無法判斷是否變質,故A錯誤;變質成的碳酸鈉和少量鹽酸反應只能生成氯化鈉和碳酸氫鈉,也不會出現氣泡,故B錯誤;少量樣品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鋇會生成中性的氯化鈉和碳酸鋇沉澱,向濾液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若溶液變成紅色,則說明部分變質,若氫氧化鈉溶液不變色,則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完全變質,故C正確;少量樣品中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鋇溶液,碳酸鈉和氫氧化鋇會生成鹼性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鋇沉澱,引入氫氧根離子,對後面的檢驗會造成幹擾,故D錯誤。
答案:C。
三、參與實驗設計
例3:(2015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實驗室進行了化學實驗,向一盛有鎂和銅混合物的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後,觀察到燒杯中有固體剩餘,對反應後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
(1)寫出上述燒杯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反應後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猜想,請你再補充一種猜想。
【猜想】小光猜想:溶質為氯化鎂;小紅猜想:溶質為氯化銅和氯化鎂;你的猜想:溶質為________。
(3)【討論】你認為_____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若你的猜想正確,設計一種實驗方案證明你的猜想並完成下表:
(5)【應用】如果你的猜想正確,把該廢液倒入鐵質下水管道可能造成的一條危害是___________。
解析:(1)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2)根據鎂與鹽酸反應情況分析,鎂與鹽酸反應可能恰好反應,也可能其中一種過量;如果鹽酸過量,溶質為氯化鎂和氯化氫。(3)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進行分析。(4)根據氫離子的驗證方法分析:使用紫色石蕊試液可以檢驗廢液中是否含有呈酸性的鹽酸;根據鹽酸的性質,也可選擇活潑金屬單質或碳酸鹽檢驗廢液中是否含有鹽酸。(5)如果該廢液未經處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蝕下水道。
答案:(1)2HCl+Mg=MgCl2+H2↑。(2)氯化鎂和氯化氫。(3)小紅;由於活動性銅在氫後面,所以銅不能與鹽酸反應,所以溶質中不可能有氯化銅。(4)滴加幾滴石蕊試液;溶液變紅色。(5)腐蝕下水道等。
點撥:解答此類試題的一般思路為:明確實驗目的→確定實驗原理→選擇所需的藥品、儀器和裝置→制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
四、組織實驗評價
例4:(2015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化學活動小組在一次實驗中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此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1)___________。
實驗後,小組同學充分振蕩U形玻璃管,將U形玻璃管內的物質過濾後,對濾液成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濾液中除Na+外,還含有什麼離子?
【猜想與假設】
A同學:含有OH-、Cl-、C032-;
B同學:含有OH-、Cl-、Ba2+;
C同學:含有(2)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實驗探究】B同學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取濾液於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鈉溶液,觀察到無明顯現象。由此B同學得出結論: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學的猜想成立。
【評價與交流】請你評價B同學的結論:(3)_____。同學們經過討論後一致認為:B同學在驗證自己的猜想時,若將所加試劑調換成足量的另一種試劑(4)______(填化學式),則既能驗證自己的猜想,也能確定濾液中的離子成分。
C同學取該試劑進行實驗,最終確定了濾液中的離子成分。
【歸納與總結】通過上述實驗我們能夠總結出:在確定化學反應後所得溶液中的離子成分時,一般應加入(5)_____,驗證(6)______,就可以確定溶液中的離子成分。
解析:通過實驗分析可知:(1)如圖所示的實驗中,此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U形玻璃管左、右兩端均產生白色沉澱。(2)猜想與假設中,C同學的猜想是:含有OH-、Cl-。(3)B同學的結論不正確,因為加入硫酸鈉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一定不含鋇離子,所以B同學「自己的猜想不成立」的結論正確,但無法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離子;若離子的成分是氫氧根離子和氯離子,滴加硫酸鈉溶液時也無明顯現象,所以「A同學的猜想成立」的結論不正確。(4)同學們經過討論後一致認為:B同學在驗證自己的猜想時,如果滴加硫酸溶液,既能驗證自己的猜想,也能確定濾液中的離子成分。
答案:(1)U形玻璃管左、右兩端均產生白色沉澱。(2)OH-、Cl-。(3)不正確。加入硫酸鈉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一定不含鋇離子,則B同學「自己的猜想不成立」的結論正確,但無法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離子;若離子成分是氫氧根離子和氯離子,滴加硫酸鈉溶液時也無明顯現象,則「A同學猜想成立」的結論不正確。(4)H2SO4。(5)適當的、適量的試劑。(6)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是否存在。
點撥:解答這類題的基本原則是:其實驗原理是否正確、可行、合理,操作步驟是否簡單、安全,所選藥品、裝置、儀器是否經濟,實驗現象是否明顯,產物是否汙染空氣,是否有利於節約能源、有利於綠色環保。解答時一般思路為:明確實驗目的→檢查實驗原理和裝置→評價方案的優劣→選出最佳方案(改進和優化方案)。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