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霧霾天氣,大範圍的空氣重度汙染和嚴重汙染,引起了社會公眾對空氣品質的強烈關注。那麼,對於政府部門發布的各類空氣品質數據,普通公眾是否了解?最常見的指標API、AQI具體指什麼?當空氣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時,不同人群應採取哪些相應防護措施?本期應知對這些問題進行解讀。
答疑解惑1
何謂API?
空氣汙染指數(AirPollutionIndex;API)表徵空氣汙染程度的量綱為1的數值。它是根據近地面幾種主要的空氣汙染物濃度以及它們持續時間來確定的。根據我國空氣汙染特點和汙染防治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汙染指數的項目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或總懸浮顆粒物。(API及相關信息見表1)
表1空氣汙染指數及相關信息
答疑解惑2
何謂AQI?
AQI,是英文名稱AirQualityIndex 的首字母縮寫,即空氣品質指數,是定量描述空氣品質狀況的無量綱指數。AQI的數值越大、級別越高,說明空氣汙染狀況越嚴重,對人體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看AQI時,不需要記住AQI的具體數值和級別,只需要注意優(綠色)、良(黃色)、輕度汙染(橙色)、中度汙染(紅色)、重度汙染(紫色)、嚴重汙染(褐紅色)6種評價類別和表徵顏色。
2012年2月29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調整了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將三類區併入二類區;增設了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2.5μm)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調整了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10μm)、二氧化氮、鉛和苯並(a)芘等的濃度限值;調整了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
與新標準同步還實施了《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
根據安排,新標準將分期實施。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已率先開始實施並發布AQI;2013年,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將開始實施;2015年,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將開始實施;2016年1月1日,將在全國實施新標準。(AQI及相關信息見表2)
表2空氣品質指數及相關信息
答疑解惑3
AQI與API有何不同?
AQI與API有著很大的區別。首先是名稱上的改變,由「空氣汙染指數」到「空氣品質指數」。
其次,AQI分級計算參考的標準是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參與評價的汙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6項,每小時發布一次;而API分級計算參考的標準是《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1996),評價的汙染物僅為SO2、NO2和PM103項,每天發布一次,而灰霾的主因——PM2.5並未納入其中。
因此,AQI採用的標準更嚴、汙染物指標更多、發布頻次更高,其評價結果也更加接近公眾的真實感受。
AQI只是短期的空氣品質狀況的反映,為公眾出行提供健康指引。
相關連結
「日報」和「實時報」報什麼?
空氣品質監測點位日報和實時報的發布內容包括評價時段、監測點位置、各汙染物的濃度及空氣品質分指數、空氣品質指數、首要汙染物及空氣品質級別,報告時說明監測指標和缺項指標。日報和實時報由地級以上(含地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的環境監測站發布。
日報時間周期為24小時,時段為當日零點前24小時。日報的指標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10μm)、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2.5μm)、一氧化碳(CO)的24小時平均,以及臭氧(O3)的日最大1小時平均、臭氧(O3)的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共計7個指標。
實時報時間周期為1小時,每一整點時刻後即可發布各監測點位的實時報,滯後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實時報的指標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顆粒物(PM10)和顆粒物(PM2.5)的1小時平均,以及臭氧8小時滑動平均和顆粒物(PM10)、顆粒物(PM2.5)的24小時滑動平均,共計9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