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民智兮國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與精神論壇」上倡導校歌回歸校園——
校歌這種藝術形式在今天仍然需要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當耳畔響起由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作詞、其嫡孫張緒武制譜的歌曲《草木吟》,內心被歌詞以及音樂的感染力震撼著,「民智兮國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與精神論壇」隨之在南通大學啟幕。
「民智兮國牢」取自1904年由張謇作詞、音樂家沈心工作曲《通州師範學校校歌》中歌詞。《通州師範學校校歌》為中國近代校歌之始,以此為題,旨在強調校歌啟迪民智之功用。
提起南通近代校歌,不得不提到張謇。二十世紀初,張謇懷揣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近代夢」,以「父教育,母實業」的理念引領創辦了新型學校370多所。他認為,「校訓和校歌為一校精神所寄頓之物」,率先為他創辦的十所學校創作了校歌。在他的引領下,南通的新學校,甚至一些舊學堂也紛紛仿效創作校歌。
據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杜永壽介紹,南通近代校歌時間跨越清末民初至上世紀40年代,題材範圍廣,不僅有《海安角斜小學校歌》《如東縣顧高橋小學校歌》《城北小學校歌》《通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歌》等讚美學校的,亦有《南通縣中校歌》《通州師範學校校歌》《通州女子師範學校校歌》《海安鳳山小學校歌》等提倡讀書啟智的。由於年代的關係,大多數都採用文言文,旋律主體偏重舒緩。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對學校來說,僅僅局限於傳承文化知識遠遠不夠,啟迪民智似乎更為重要。《尚書-堯典》中有名句:「詩言志,歌永言。」孔子也認為,一個人的成長「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因此校歌就不僅是一個學校的精神載體,更吹響了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有力號角。「音樂藝術除具有審美功能外,還是激發人鬥志的一種表達形式,也是凝聚一個民族認同的方式。親耳聽到校歌的吟唱,仿佛回到百年前,腦海中浮現出年輕的少年們奮發圖強的場景。」在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方李莉看來,校歌這種藝術形式在今天仍然需要,因為當很多人唱響同一首歌的時候確實能激發無限熱情。
「音樂的內容,即所承載的『道』很重要,如果失去『道』的制約,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流為靡靡之音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徐蕾認為,校歌濃縮了一所學校的歷史和文化,凝聚著學校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學校與時俱新的時代特徵,雖然旋律各異、意境不同,卻承載著共同的時代精神之道、民族精神之道、大學精神之道,如竺可楨所說:「校歌為一校精神之所附麗。」
論壇上,由南通大學民間音樂研究所所長詹皖歷時兩年整理完成的《民智兮國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備受關注,書中共收錄南通近代校歌69首。「這69首南通近代校歌,時代久遠、歷經滄桑,很多校歌只剩殘本,詹皖或翻閱資料,或拜訪耆宿,或奔走在鄉野田頭,先後奔波逾千公裡,拜訪了30位80歲至百餘歲的老人,或聽吟錄唱、整理歌詞,或採錄記譜、修復考證,書中有些校歌資料是歷史上沒有公開刊印或出版過的原始詞譜,極其珍貴。」徐蕾認為,這本書是一部珍貴的近代校歌音樂文獻集,是我國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