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6月15日訊 35歲的二胎媽媽王女士(化名),7年前曾剖宮產分娩一體重1.6kg男嬰。產後,王女士自認為剖宮產不會損傷盆底肌,分娩胎兒體重也不大,便未進行相關盆功能檢查。
8個月前,王女士準備懷孕二胎,便前往青島婦兒醫院孕前查體,卻發現「子宮脫垂(1度)」。婦兒醫院醫生建議先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待盆底康復到位再備孕二胎。但王女士卻認為自己可以直接備孕,等到生完二寶後再做康復治療。
待到懷孕11周時,一次大便後,王麗感覺有東西從「底下」脫出來了,她突然想起孕前查體時醫生所說的「子宮脫垂」,感覺十分害怕。第二天便立即來到婦兒醫院「婦科-盆底疾病門診」,接診醫師檢查時發現:王女士宮頸已脫垂到陰道口,診斷為「子宮脫垂2度」,較前加重。此時,王女士才追悔莫及,如果早聽醫生的建議,儘早做盆底康復治療就好了!
盆底肌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它像吊床一樣,承託和支撐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的器官,控制排尿和排便,並維持陰道的緊縮度。妊娠、分娩和年齡增長是導致盆底損傷的三大危險因素,其他危險因素為絕經、盆底組織薄弱、盆底組織先天發育不良,盆腔手術史等,而肥胖、慢性咳嗽、重體力勞動導致腹壓長期升高也會加重盆底損傷,導致盆底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比如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陰道鬆弛、性生活不滿意、便秘等。
考慮王女士在妊娠期,不宜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的情況,婦科中心醫生建議佩戴子宮託保守治療。王麗這次不敢大意,認真聽取醫生建議,孕期佩戴子宮託,每日進行盆底肌訓練。
經過有效康復治療,近日,王女士順利分娩了白胖的二寶。
不止是王女士,很多女性對盆底康復都存在錯誤的認知:沒有症狀、剖宮產分娩或沒有盆底損傷的症狀便不需要做盆底康復治療;生完二胎後再做盆底康復治療;做盆底手術可以一勞永逸……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下面且聽專業的建議:
懷孕過程中,女性逐漸增大的腹部,會持續性壓迫盆底肌,造成盆底損傷,有些孕媽媽尚未分娩便出現了漏尿症狀,甚至在陰道口摸到膨出的陰道壁,這便是盆底損傷的表現。因此無論剖宮產還是順產,均有不同程度的盆底損傷,產後42天都應及時進行盆底功能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康復治療。
很多女性也會問,錯過了產後盆底康復的黃金時期,還能再修復嗎?答案是可以,儘早來醫院進行全面、專業的檢查,了解自己的盆底健康狀況,並學習盆底肌訓練方法、制定康復計劃,才能維持盆底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青島婦女兒童醫院盆底康復中心,具備盆底功能標準化評估、磁刺激、電刺激、生物反饋訓練、盆底手法按摩、子宮託、盆底重建手術等國內外最先進的盆底診療技術,為島城女性提供最專業、全方位的盆底疾病診療。(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