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個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長到六七個月大的時候,小牙齒還沒冒出來,我們天天盼著,生怕出牙晚是發育不良的表現。可真等孩子出牙了,新的煩惱又接踵而來:孩子刷牙不配合,怎麼辦?
前幾天,朋友就發信息跟我吐槽,孩子不愛刷牙,每次給孩子刷牙就哭鬧,弄得像打戰似的,她說,雖然也知道刷牙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接二連三這樣,她最近乾脆都不給孩子刷牙了,怕了。
一、關於孩子刷牙的幾個誤區
a,認為孩子還小,牙床嬌嫩,不用牙刷,漱口就行
b,反正乳牙是要換的,等以後換牙了再開始刷
c,孩子刷牙不需要用牙膏
以上三種情況,是父母對孩子刷牙情況普遍存在的誤解。有些父母對兒童口腔護理常識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覺得孩子還那麼小,牙床又嬌嫩,用不著刷牙,別把牙床給刷壞了。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當孩子萌出第一顆乳牙時,就應該要刷牙了。而對於牙膏問題,美國兒童牙科學會建議,3歲以下孩子每次使用極少一層(大概米粒大小),3歲以上大概豌豆粒大小的牙膏劑量就可以。另外,兒科醫生建議,直至孩子6歲前,最好都由家長幫助刷牙,這樣才能真正完成牙齒的清潔。
其實,越早給孩子刷牙,孩子也越能適應刷牙,越往後孩子越難接受,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
二、孩子抗拒刷牙的原因背後,父母可能存在的三個錯誤操作
文章開頭我說到的朋友,她倒是知道給孩子刷牙的重要性,可抵不過孩子每次刷牙總哭鬧,不知如何是好。孩子抗拒刷牙,有時也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一些錯誤操作導致。
忽視孩子內在的感受看似相同的問題,每個孩子內在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孩子排斥刷牙,與ta的內在的發展也有關係,這需要家長的察覺。
a,自我意識的萌芽,尋求掌控權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2歲前,給ta刷牙還都好好的,可是2歲過後,伴隨著Terrible 2的到來,好像一切跟之前都不一樣了,刷個牙,孩子要求很多,有時甚至不配合,鬧脾氣。事實上,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也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而他們的「反抗性」行為只是想鬧獨立。此時的孩子期待向別人表現「我能行,我長大了」的一面。
b,不喜歡「入侵感」
有的孩子則是對味道比較敏感,不喜歡牙膏的味道,還有的孩子不喜歡牙刷帶來的這種入侵感,這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探索認知的階段,而這些探索最初是通過嘴來完成,就像孩子在口欲期的表現一樣,孩子看見什麼都往嘴裡放,吃手吃腳吃玩具,他們通過嘴來認識和體驗事物。但是,刷牙的動作是違背孩子的這個體驗的,把牙刷放到孩子嘴裡,是我們大人的意願,而非孩子自身的意願。
c,尋求關注
孩子刷牙時反抗,跟成人唱反調,也有可能是在尋求關注,通過看到別人為自己忙碌或者是激怒別人來得到特殊待遇。孩子認為,只有當自己得到特別關注或者特別陪伴,才有歸屬感,才能證明自己對父母而言是重要的。
孩子不配合時,父母強制刷牙有的家長在給孩子刷牙時,看到孩子反抗,哭鬧,採取了強制給孩子刷牙的方式,如此一來更讓讓孩子陷入不喜歡刷牙的惡性循環,特別是2歲後的孩子,他們喜歡挑戰成人的權威,家長如果用怒氣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會讓孩子把刷牙跟不愉快的經驗聯繫起來,還會讓孩子發現:看吧!我這樣做就能激怒他。
孩子反抗,父母怕麻煩,沒有堅持就像我開頭講的朋友的例子一樣,因為給孩子刷牙就像打戰,孩子一點也不配合,還弄的家長身心俱憊,於是就想算了,等過幾天再說吧。沒有給孩子養成堅持的習慣。
三、改變思維,五個「小心機」,讓刷牙變成得有趣
自編刷牙歌、故事,幫助孩子放鬆,消除緊張感女兒最近也出現了刷牙不太配合的情況,我的方法是——自編兒歌。隨便哪首兒歌的旋律都可以,只要代入孩子的名字,孩子會覺得很好玩。比如用小星星的旋律:有一個小朋友她叫xx,每天刷牙真開心,上刷刷下刷刷真乾淨,牙齒健康又美麗。有時同樣的「詞」我會套在另外的兒歌旋律裡,女兒每次都覺得很新奇,專注聽我在唱什麼,不知不覺中就把牙給刷好了。同理,自編故事也是一樣。「牙刷小火車啟動了,它要去哪裡呢,嘟嘟嘟……火車經過左邊的牙齒大山,現在火車經過右邊的牙齒大山……」
前幾天和孩子一起讀了《牙婆婆》這本書,我立馬現學現用,把「牙婆婆」請出來。「哎呀,牙婆婆來了,她說要來給牙齒洗澡呢,寶寶要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哦,我們一起來給牙齒洗白白」,女兒一聽我這麼說,馬上把嘴巴張大,我趕緊把牙刷伸進去,「哦!牙婆婆說右邊這裡有點髒,得好好洗洗」……在歌曲和故事中,孩子不知不覺把牙刷了,還豐富了詞彙量呢。
親子遊戲:一起來刷牙,你幫幫我,我幫幫你,讓刷牙變得好玩有一句話說:沒有不愛玩遊戲的孩子,只有不會玩遊戲的父母。把刷牙變成一個遊戲,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刷牙,刷牙的過程中,可以請孩子幫媽媽刷幾下,然後再輪到媽媽給孩子刷幾下,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無形中也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孩子晚上不想刷牙,媽媽講了很多道理都沒用。但又不想靠命令強迫。後來,這位媽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她發現了孩子不願意去刷牙背後的原因:原來孩子認為,刷了牙就意味著要上床睡覺了,可她還沒玩夠,所以總是拖延著不想去刷牙。
原來是這樣!看到了孩子抗拒、拖延背後的原因,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和孩子玩刷牙大魔王的遊戲,兩個人輪流當大魔王,抓對方去刷牙。
這個遊戲設計得很巧妙,無論孩子扮演哪個角色,最後都要去刷牙。母女倆在遊戲中追跑打鬧,玩得特別開心。孩子想讓媽媽陪伴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也就遵守遊戲規則,痛痛快快地去刷牙了。問題迎刃而解。
善用「工具」,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直觀了解牙齒的知識除了自編兒歌和故事,家長也要善於藉助外力,藉助一些「工具」,比如:
a,巧用行為習慣繪本、看相關的科普動畫片引導
俗話說,一百句嘮叨抵不過一個好故事。而繪本就是引導孩子行為習慣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用生動的圖片和故事情節告訴孩子如何刷牙,以及不刷牙有可能帶來的後果,關於刷牙的繪本有很多,像《牙齒大街的新鮮事》《牙婆婆》等。另外看科普動畫片或者記錄片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像大多數孩子們都很喜歡的《小豬佩奇》就有講關於保護牙齒的內容。
b,準備一個小沙漏,轉移注意力。遇到孩子閃躲、不配合的情況,父母還可以準備一個計時沙漏,將小小的計時沙漏貼在牆上,既可以用來提醒孩子每次刷牙的時間,還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利用「同伴效應」,調動孩子刷牙的興致對於刷牙不配合的孩子,家長們不妨試試「同伴效應」。
「同伴效應」利用的是孩子對周圍人的行為的好奇以及一定的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上有所模仿,並且接收到意志力的傳染,進而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說白了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給孩子找一個榜樣,比如家裡的哥哥姐姐,讓孩子每天跟哥哥姐姐一起刷牙,孩子自然會模仿他們的樣子。或者製作一個刷牙表,找一個孩子平時玩的好的同齡夥伴,一起打卡刷牙,每次見面就把刷牙打卡錶帶上,對比大家刷牙的情況,看看誰做的更好。
定期帶孩子到兒童口腔醫院檢查,藉助權威樹立刷牙觀念這個我自己深有感觸,女兒10個月大的時候,萌出4顆乳牙,從那時我就開始帶她定期塗氟。上個月,她就讀的早教機構組織去兒童口腔醫院參觀,我們參加了,順便給她第三次塗氟。在口腔醫院,牙醫給孩子們講了保護牙齒的知識以及不刷牙的後果。檢查牙齒的時候,牙醫誇女兒的牙齒很健康並表揚她有認真刷牙,還送了套牙具給她當做獎勵,女兒很開心,回來後一直念叨,對刷牙也更配合了,甚至一吃了東西就自己主動要求刷牙。
寫在最後:孩子刷牙的問題雖然讓人苦惱,但為人父母,若願意思考,解決的辦法總是比問題多。可能有的家長會覺得,刷個牙還得搞這麼多「花樣」,實在麻煩。但換個方式想一下,孩子的行為問題背後,正是一些我們平時沒注意的問題,需要我們去察覺,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正確的刷牙習慣,不僅僅只是為了牙齒健康,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意識到對自己而言有意義和重要的事,這個過程便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