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大姜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但是據我所知,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一個品種在全國各地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豐產性。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的大姜起源於南方地區,因此南方的大姜品種要比我們北方多。因為大姜必須適應於本地區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及本地區的栽培方式和習慣,所以就導致了大姜品種的地域性強,並不是說任何一個大姜品種引進到哪裡都適應,也不是說哪一個品種就非常好。
大姜根據它的株型和生長習性,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疏苗型,植株高大,莖稈粗壯,姜塊少而稀,分枝少,葉濃綠,姜塊肥大,多呈單層排列。代表品種有,廣東疏輪大肉姜,山東萊蕪大姜,臺灣肥姜,山農一漢,二號等,靖西大肉姜,柳江大肉姜等。
二是密苗型,植株生長勢中等,分枝多,葉綠,姜塊多而密,但小,多呈雙層或多層排列。代表品種有,廣東密輪肉姜,山東萊蕪片姜等。
如果按用途來分,那大姜又可分為食用姜,藥用姜鶴觀賞姜等。如四川黃口姜,湖南黃心姜等屬於藥用姜。觀賞姜在南方地區較多,如紋葉姜,花姜,斑葉姜等。
如果按產品形態又可分為成熟姜,仔姜和姜芽等。成熟姜就是正常時間收穫的大姜,而採用軟花栽培,或者是大棚覆蓋或人工增溫等方式培育脆嫩的姜芽或仔姜。
如果按大姜的顏色分,又有白姜,黃姜,藍姜等。像我們山東安丘這裡,以前主要是栽培密苗型的萊蕪片姜,姜塊的粗度小,大都像大拇指一樣粗,但個頭多,呈多層排列,產量並不高,畝產不超過1萬斤,大都是在5000-7000斤間。現在我們這裡主要是栽培大肉姜,如山農系列,萊蕪大肉姜等,姜塊粗大,產量高,基本都可以畝產過萬。
在市場上的收姜時間長了,也有很多姜販子要部分密苗型小姜,價格有時會比大肉姜都高。
今年有一個四川的客戶來我們這裡收姜,我知道四川有一種姜叫竹根姜,是一種很有名的地方品種,品質很好,畝產量也能達到8000斤以上。我問他在我們這裡能不能栽培。據他說,這種竹根姜在他們那裡採用的是撬窩栽培,需要進行覆土壘蔸軟化栽培,才能獲得細長脆嫩的姜塊,如果不進行覆土壘蔸,姜塊就不能長成竹根狀,就不叫竹根姜了。
我一聽就打了退堂鼓,這種栽培大姜的方法在我們這裡根本就不適合。再說了,竹根姜也許僅適合於四川地區的氣候條件,到我們這裡就不適應,可能會栽培不活。
我也問過他,你們那裡栽培我們這裡的大姜品種可否,他說他栽過,根本就不能長成我們這裡的形狀,因為他們那裡基本都是挖窩播種大姜,用那種方法栽培出來的大姜指頭太長,很容易折斷,形狀也不好看,產量得比我們這裡減產一半。
由此看來,大姜並沒有哪一個品種好,哪一個品種壞的問題,選擇大姜品種得根據當地的條件來決定。我國各地的氣候條件,栽培方式,市場需求等都不一樣,因此在大姜品種的選擇上,要以當地品種為主,因為它已適應了本地的環保條件,而且本地人對它的特性也比較了解,種植起來也比較容易一些。我們種植大姜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效益,心此沒有必要去亂引進品種,不要聽說哪地哪個大姜品種好,就去大面積的引種,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如果你看到或聽到某個大姜品種很好,可以少量引進試種,看看它的田間表現和市場需求。有的品種田間表現良好,適應性也很強,但市場上不認可你也沒有辦法,價格上不去。有些品種在當地很受歡迎,但產量不好,就像我們這裡曾經種過的小姜,雖然現在有人很需要,但產量低,也就逐漸不被種姜戶所接受,慢慢退出了市場,僅有少之又少的人在少量的種植。大姜品種的好與孬,沒有一個可界定的標準,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