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1):認識情感勒索,一種被綁架的愛

2020-08-28 周賢心理


原生家庭的100種心理創傷

我們之前談到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第一步,是認識並接受這個世界上存在「不成熟的父母」,我們說這些父母通常由於從小生活在不利於心智發展的家庭中,他們的心智年齡有的可能停留在了5歲,他們缺乏愛、給予、擔當和滋養的力量。我們首先必須要接受這種自己生命的不完美,放下執著和幻想,這是走出傷痛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認識到我們身上目前仍然在發生著影響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

在文章《創傷的童年》中作者提到:

每個人的童年都會留有一些回憶,但這些回憶卻不見得都是美好的。我們常別以為孩子太小,不經世事,但有時父母一個難看的臉色,一個粗暴的動作,一次強迫性的行為,都可能給孩子內心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以下是來自原生家庭的100種造成孩子心理陰影的可能:

1. 父母經常吵架,擔心他們離婚

2. 一直認為父母是完美的,卻發現他們有不良行為

3. 父母離異

4. 家庭成員之間感情不和或意見總不一致

5. 被寄養在別人家裡

6. 生活在單親家庭裡

7. 生活在重組家庭裡

8. 半夜醒來爸爸媽媽不見了

9. 得不到父母的照顧

10. 父母不孝敬老人

11. 家中頻繁更換保姆或直接照顧孩子的人

12. 父母或較親近的人患了較重的病

13. 父母或較親近的人突發意外

14. 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

15. 沒有心理準備的親子分離

16. 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觀消極情緒

17. 頻繁搬 家

18. 沒有與寶貝溝通就轉園

19. 受父母打罵或體罰

20. 被大人強迫吃東西或喝水

21. 家人當著孩子的面對他人說孩子「不聰明」等話

22. 被大人戲弄

23. 被大人用各種理由欺騙

24. 做錯事被大人辱罵

25. 提出的問題讓大人感到煩躁或者譏笑

26. 給孩子設立過多的禁區

27. 哭的時候被強行禁止

28. 被父母當作出氣筒

29. 經常被大人恐嚇

30. 被當眾嚴厲的批評

31. 自己的興趣總是被大人壓制

32. 父母總拿孩子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

33. 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和他人議論寶貝

34. 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35. 經常感受大人惡劣的體態語言,如:沒有好臉色等

36. 被父母強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37. 父母過高估計了孩子的能力,總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38. 父母給買的東西都不是孩子喜歡的

39. 被父母強迫按照他們的意願裝扮

40. 從小被錯位養育

41. 有過獨立呆在黑暗地方的經歷

42. 聽過可怕的故事

43. 看到暴力、血腥、恐怖的鏡頭

44. 受到同齡或大孩子的欺負

45. 聽到過怪聲

46. 做噩夢

47. 有過長時間在陌生地方獨處的經歷

48. 看牙醫或打針

49. 被驚嚇過

50. 遭受過性侵犯

51. 犯錯誤被當場抓住

52. 走丟過

53. 當眾出醜

54. 把父母珍愛或別人的東西摔碎了

55. 心愛的玩具找不到了

56. 挨餓

57. 生過一場大病,有痛苦的治療經歷

58. 被人毆打過

59. 遇到過壞人劫持

60. 受到大孩子的威脅或恐嚇

61. 被拐賣過

62. 總是睡不夠覺

63. 遭遇精神病人

64. 被某類公務人員(如警察)嚇唬過

65. 在浴盆或泳池嗆水

66. 異物卡住喉嚨或進入耳朵

67. 受到動物的攻擊

68. 被放在高處

69. 被燙傷過

70. 觸電

71. 穿很緊的衣物或鞋子

72. 受過很嚴重的傷

73. 因貪食某種食物而生病

74. 被人冤枉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75. 覺得自己不漂亮、不可愛

76. 被人嘲笑「長的胖」等

77. 被別人說「這麼笨」等

78. 自我感覺好,但總不被別人承認

79. 得不到老師的寵愛,什麼「好事」都輪不到

80. 和小朋友在一起總是不如別人

81. 家庭經濟拮据,經常被小朋友嘲笑穿戴

82. 小朋友嘲笑自己的父母

83. 向別人求助時遭到拒絕

84. 因某種生理缺陷而被人侮辱、嘲笑

85. 小朋友總是不和自己玩

86. 和小朋友一起玩總受到排擠

87. 物質欲望得不到滿足,別人有的東西自己總是沒有

88. 家人或老師偏心

89. 和最好的「朋友」決裂

90. 家人或老師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91. 尿床被別人知道了

92. 幼兒園裡有一個總跟自己「過不去」的老師

93. 在一次重要比賽中輸了

94. 有親人突然離世

95. 看到別人家裡有親人離世

96. 家中有人犯罪

97. 目睹交通事故等

98. 家裡的寵物意外丟失或死亡

99. 動畫片裡的寶貝喜愛的人物死了

100. 目睹宰殺動物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事件不一定100%給我們的心靈帶來陰影和創傷。

哥倫比亞大學床臨心理學家Bonanno提出:「研究數據發現,曾經遭受創傷性事件這一點,無法用來預估們人未來的社會生活功能,只有當們人對這些創傷性的事件有負面的回應時,它們才和未來負面的影響聯繫在了一起。」

也就是說,即便你曾經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過,或者曾經經歷過糟糕的事件,都不表示你的未來一定會受到它們的影響。中間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件事的角度,和回應的方式。

但是,有一些原生家庭中的特殊事件,一旦發生,它幾乎就會持續性反覆發生,就算孩子成年,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接觸到心理諮詢和治療,想要走出它們的陰影,通常很難。

孩子們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切換看待這些事件的角度,他們會用「善良但錯誤」的方式一直回應使他們的心靈傷痕累累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它們就是:情感勒索、暴力與冷暴力。(情感操控的三部曲,今天本文先論述第一部)


情感勒索的危害

「你如果跟我分手,我就從這跳下去」

「你要是敢跟那小子在一起,就別認我這個媽了」

「爸媽這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聽呢?你是要氣死我嗎?」

「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不乖,所以你應該被懲罰」

這些話你是否感到熟悉?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領導同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來迫使我們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其著作《情感勒索》中把這種現象稱為「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情感勒索者可能在意識與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和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的內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這些感受會發酵、造成傷害,你有一種始終也擺脫不了的「責任感」和「你應該」。

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被勒索者就會被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決定和形象,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心力一滴不剩。

這幾年的家庭熱播劇,如《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安家》裡的房似錦,無一不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你正在被「情感勒索」的信號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開始變得過於小心翼翼,你就要小心這可能是受到情緒勒索的第一步。

接下來,你會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自我懷疑」,我是否做的不夠、我是否不夠好;

然後你會開始對自己失望,你發現自己逐漸越來越多的「合理化」對方其實無禮的要求,為自己順從的行為找理由找藉口,你發現自己越來越沒有原則,總是無條件的退讓,只要對方能開心、能減少你們之間的衝突,你可以忽略自我,慢慢失去感覺與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心力交瘁……

情感勒索就是以讓我們感到失衡、羞恥和深深的罪惡感,以懷疑自己,喪失信心,自我價值感遭受腐蝕,自我被蠶食為代價,最終危害我們最重視的親密關係及自尊心。


如何走出「情感勒索」?

第一步,辨識:

與對你意義重大的人的關係中,是否出現過以下十種現象中的其中一種?若有,那就是你需要改變的訊號。

1、若你不照做,他們便威脅要讓你日子難過。

2、若你不順從,他們便威脅要斷絕往來。

3、若不照他們的意思去做,他們會直接告訴你或暗示你,他們覺得被忽視了,感到沮喪或深受傷害。

4、不論你付出多少,他們總是要求更多。

5、他們通常都假設你一定會讓步。

6、常常漠視或看清你的感受和需求。

7、對你做了許多承諾,卻常食言而肥。

8、當你不讓步時,他們就會說你是自私、邪惡、貪婪、沒心肝的人。

9、當你承諾要讓步時,不管你說什麼他們都會答應。若你絕不退讓,他們就馬上翻臉。

10、將金錢當作逼你讓步的利器。

第二步,反思:

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操控被情感勒索?為什麼被操控的人是你?

那些「我想要當好人」、「習慣性的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感受」、「過度希望獲得別人肯定」、「對孝順文化和對權威過於尊崇」的人,是最容易被情感勒索的。

這些人往往是受到他們童年的成長經歷和環境的影響,他們一直被教導「聽話才是好孩子」、「你應該總是很好」、「你不能犯錯,你需要完美」、「權威永遠是對的」,這些語言最終會使得真的這麼做的人自我價值感低下,非常容易成為情感操控和情感勒索者的目標。

第三步,準備:

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人,想要覺醒並去改變,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那意味著他勢必要去承受隨之而來的批判、責備和不諒解。但縱然如此,面對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我們依然要選擇the right way,雖然它更難,但我們仍然要堅信:生命要流動並前行,愛與關係,是不該被濫用和消耗的。

此處要堅信武志紅老師的一句話,他說:

「一個人想要心理健康所要付出的常見的代價,是他不再是眾人口碑中的好人。」

要在你的內心和操控你的父母說:「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很願意孝順你們、愛你們,但生涯是我自己的,這是兩碼子事,不應該混為一談。」

要在你的內心和勒索你的伴侶說:「我很愛你,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完全屬於你,我忠於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和我愛你,是兩碼子事,不應該混為一談。」

第四步,學會SOS策略:

在前期的基礎打好之後,就可以運用SOS策略來終結情感勒索。

1、停下來Stop

當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之後,他們會不斷地施壓讓被勒索者答應他們。而在這種壓力之下,為了儘快擺脫這種不適,被勒索者通常會做出機械反應就是輕易妥協。而停下來的目的,就是採取拖延戰術,讓自己暫時從壓力狀態下抽身出來,爭取一段時間來思考。可以用以下話語:「我現在不能給你任何答案,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這件事非同小可,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也可以給自己留出空間,遠離勒索者的範圍,比如「我需要去個洗手間」「我先去喝一點水」等等。

2、冷靜觀察Observe

從情感勒索的現場抽身出來之後,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好好搜集信息,並決定如何回應。

復盤整場對話,從中去發現勒索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自己又是如何被激發起情緒的?而這些情緒的本質是什麼?試著用「我發現了很有趣的一點……「去描述自己在其中的情緒反應,這就能更客觀地去看待自己。信念、感受、行為之間的錯誤聯繫,讓勒索者能輕而易舉地控制我們。而一旦冷靜下來,我們就有機會去發現並破除其中的錯誤聯繫,建立起新的信念和連結。

3、制定策略Strategize

策略一:非防禦性溝通

在溝通中,一旦陷入解釋、爭吵,就很容易激起更多的情緒反應,而不利於問題的溝通。所以,使用非防禦性的語言,不要試圖解釋、反擊,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比如你的父母說你怎麼這麼自私的時候,你用「我並不自私,自私的人是你「這就無助於溝通,只會火上澆油。用非防禦性的語言可以這樣回應:」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我很抱歉「或者」你可以有你的看法「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不會造成進一步的衝突,使對話更容易向客觀真實的方向去發展。

策略二:化敵為友

用「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這一點對你這麼重要?「之類的話去緩解彼此之間的緊張關係,然後通過傾聽的方式去找到其中的解決方法。

策略三:條件交換

你希望對方改變行為時,你也要改變自己。用條件交換的方式讓雙方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適當運用幽默。

至此,我們應對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得以增長,我們的自尊水平得以提升,我們自我的完整性將得以修復,走出傷痛走出被綁架的愛,就有機會在關係中體會更多美好。


我是周賢,一名從事心理諮詢及治療工作17年的諮詢師,擅長家庭關係重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代際創傷理論最早是由心理治療師莫雷·鮑恩(Bowen)提出來的,他認為「家庭經歷會形成一個塑造每一代人的價值觀、想法和體驗的模板,然後將這個模板傳遞下一代」。意思就是說,我們通過看一個人,就能看到他或者她身後的父母、祖輩,以及生他養他的原生家庭環境。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人類因為被愛而誕生,因為愛自己而成長,因為愛他人而生存。沒有被愛和愛的人生,人們是無法活下去的。然而,有些受到過原生家庭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很少或者幾乎沒能得到過父母的愛。以上這段話摘自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金尚老師的《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1、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什麼叫代際創傷?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創傷會通過下一代遺傳到下下一代。也就是說,這些創傷會像遺傳病一樣,遺傳到下一代當中,影響子孫,其做法與上一輩的人極其相似。代際創傷的特點:對下一代造成深遠的,懷有破壞性的影響,與下一代形成了一種強迫性重複。有人說:原生家庭之傷,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環境的餘孽。
  • 心理創傷也會遺傳?看專家破解原生家庭的代傳密碼
    其表現行為有以下三種分類,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廣義下,相較軀體虐待和性虐待,情感虐待更為普遍,近乎每個家庭都會出現例如情感忽視,情感控制,情感勒索等虐待行為。情感忽視的情況大多數發生在重男輕女,或者父母外出務工的情景之下。這些重男輕女的家庭,更容易對孩子造成被忽視的無助感受。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在《原生家庭》裡有這麼一段話: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如果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父母的人格是不健全的,那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不知不覺中,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下一代。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指張愛玲的父親)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踢。——張愛玲從小缺乏父愛的她在選擇伴侶上,胡蘭成比她年長 14 歲,賴雅比她大 29 歲。面對這些原生家庭的創傷,有人總結出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劊子手,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殘忍的影子。」孩童時期的傷害很變成一個深淵,凝望著每一個人。
  • 尋找生命意義,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事實上,不論是軀體上,還是心理方面,抑或是情感方面,大多數人的早年經歷中,多多少少總會有一點創傷留下來,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伴隨一生。輕者,影響情緒,重者,影響人生。據統計,有67%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而這種情感虐待,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更為嚴重的是,會一代代遺傳和繼承。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2019年曾經有一位杭州大叔,在給自己女兒徵婚的時候,要求「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徵婚條件在當時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
  • 五步驟,打破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迎接全新的人生
    小時候受過的傷害,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讓我們自卑,不自覺得去討好別人……本該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人,卻傷我們最深。可是我們也深信,這些傷痛都是可以被療愈的,我們可以活出自我,擁有全新的美好生活,就讓傷害在我們這裡終止吧!金尚老師的新書,《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告訴了我們為何家會傷人,更是為了幫助我們自我療愈而創作的。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1.>《情感勒索》22.羅納德·查理森《超越原生家庭的力量套裝:超越原生家庭+不成熟的父母+被忽視的孩子》23.賈內·溫霍爾德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在亞洲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社會,親情代表著孩子的臍帶永遠與父母親相連,不論孩子的成就、性格發展或是興趣養成,都成為了孩子愛不愛父母、孝不孝順的驗證途徑。孩子在家庭之中、父母面前,似乎永遠無法被視為獨立個體。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用五步療愈法,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可是總有個別人,他們會經歷一些重大創傷事件,比如親人去世,從小就雙親被遺棄,父母離異等等。此時,我們是帶著原生家庭的枷鎖繼續負重前行,還是找到正確的方法,進行自我治癒。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 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原生家庭之傷真的不可療愈嗎?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他們遭受了原生家庭之傷,對父母滿懷抱怨甚至是憎恨,卻沒有勇氣離開。他們的理由看起來還「很充分」。有個二十五歲的姐姐說:「因為我要保護小我三歲的弟弟。」一個三十幾歲的男生說:「我要是走了,他們(父母)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作者簡介:金尚,本名李紅豔,壹點靈平臺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公眾服務號「金尚心理」創始人,「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並有多篇論文在《心理月刊》《健康世界》《幸福生活指南》發表。
  • 原生家庭是軟肋也是鎧甲:走出童年創傷,是老天交給我們的功課
    有數據顯示,約有75%的人都曾經歷過童年創傷,其中絕大多數的創傷都源於不穩定的家庭環境。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梅格·傑伊博士,有著20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她在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一書中,分享了很多來訪者走出童年逆境的故事。
  • 中國式家庭的「情感虐待」
    圖片源於網絡,畫面的青春少女即是「李玩」今天給大家分享萬卷書系列:《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的作者金尚,是「金尚心理」創始人,主要講述治癒原生家庭心靈創傷的方法和步驟。雖然我們也許並沒有受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心靈創傷,但我們從這本書中可以找到家庭原生創傷的原因及行為。我們做父母的可以以此為界,改變自己的行為,不要再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為了你,我們這麼辛苦掙錢,」這是家長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會一直積蓄實力,一旦認為自己能夠獨立生存,就會逃離原生家庭。在一項關於農村初中輟學學生的調查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給予的高壓下,在青春期就選擇逃開家庭,有受訪者表示,「既然父母覺得我讀書花錢弄得他們很辛苦,那麼我不讀了,我自己去打工賺錢,這和他們沒關係了」。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在朵拉陳《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中提到,任何父母對子女並非出於滋養和愛護的言行舉止,或者任何父母讓子女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恥的做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原生家庭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