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不同部位的頭痛與經絡循行的關係!

2020-12-20 艾蓬軒大夫

首先,我們一起回顧頭痛這個病。

頭痛是以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病症,中醫學認為頭痛的發生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係。頭痛的病位在頭,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肝經、督脈都有一定關係。

西醫學認為,頭痛分為繼發性頭痛和原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叢集性頭痛等,又稱為功能性頭痛;繼發性頭痛多是由於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如感染、高血壓、或顱內病變等,又稱為症狀性頭痛。

根據頭痛部位進行辨證歸經有以下幾類:

1. 陽明頭痛:足陽明經循行有:起於鼻,……,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尋髮際,至額顱。」足陽明經分布於鼻子、前額部等部位,所以陽明頭痛的部位多以前額、眉稜骨、鼻根部為主。

2. 少陽頭痛:足少陽經循行有:「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足少陽經循行分布於顳部耳朵周圍。所以少陽頭痛部位主要在側頭部。

3. 太陽頭痛: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有:「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從巔至耳上角」,循行經過後枕部,項部,有一分支還聯繫到耳朵部位,在頭頂縱橫分布,這樣的分布也解釋了率谷穴治療的偏正頭痛為什麼屬於少陽、太陽頭痛。足太陽經頭痛的部位多在後枕部;或下連於項部。

4. 厥陰頭痛:足厥陰經循行有:「……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交於巔」,循行部位經過巔頂,所以足厥陰經頭痛的部位主要在頭頂部。

此外,中醫內科將頭痛還分為外感、內傷兩種類型:

外感頭痛:外感頭痛發病較急,起病時,頭痛常連及項背部,痛無休止。兼見畏風惡寒,口不渴,苔薄白等症狀的多屬於風寒頭痛;兼見痛而脹滿,發熱,口渴欲飲,小便黃等症狀的多屬於風熱頭痛;伴見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等症狀的多為風溼頭痛。

內傷頭痛:頭痛發病多較緩慢,可伴有頭暈,痛勢纏綿,時休時止,遇勞或情志刺激發作或加重等表現。

對於不同部位對應的經絡頭痛該如何選穴治療呢?

對於經絡辨證頭痛的選擇穴位治療,總的原則為遠近取穴相配合,選擇頭部局部穴位可以調和氣血,通絡止痛。上肢與下肢同名經選擇穴位,可以起到疏導相應的經脈氣血的作用。

在「遠近取穴配合」這個大原則的指導下

陽明頭痛的選擇穴位有:局部的頭維、印堂、陽白、阿是穴,遠端上肢的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足下肢的陽明胃經的內庭穴。

少陽頭痛局部選擇穴位有:風池穴、太陽、率谷、阿是穴;遠端上肢選擇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下肢選擇足少陽的膽經的足臨泣。

厥陰頭痛選擇穴位有:局部選擇百會、四神聰、阿是穴;遠端上肢選擇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下肢選擇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

遠近穴位配合,一上一下,同氣相求,可以疏導陽明、少陽、太陽、厥陰氣血,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從頭部經絡的循行來區分頭痛的類型,針灸取穴依據及特效引經草藥
    既然針灸是治療無原因性頭痛的最佳療法,那麼,頭部的經絡有哪些呢?這些頭痛難道都屬於一種類型嗎?治療的時候該如何選穴呢?1.全身有哪些經絡循行於頭部?根據經脈的走行我們知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也就是說三陽經都會到達頭部的。三陽是指陽明、太陽和少陽。
  • 不同部位的頭痛,反映內臟健康與否,且看艾灸如何應對?
    隨著亞健康人群的增加,無論什麼季節,各種各樣的頭痛越來越普遍,頭痛發作時,輕則隱隱的時不時的痛,嚴重者頭痛欲裂,還會引起失眠,痛不欲生。一般輕症的頭痛,往往去醫院檢查也查不出什麼毛病來,雖然如此,頭痛卻和我們的臟腑健康息息相關,而且不同的腑臟部位引發的頭痛,疼的位置也不相同。
  • 針灸學——經絡系統
    循行分布在上肢的為手經,循行分布於下肢的為足經。陰陽的確定,一是根據中醫理論,內屬陰,外屬陽,髒屬陰,腑屬陽,因此隸屬於五臟、分布於四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隸屬於六腑、分布於四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二是根據古人對陰陽消長行化的認識、陰陽氣的多寡分為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三陽【陽明、太陽、少陽】。經脈與臟腑有聯屬的關係,根據經脈聯屬的臟腑進一步命名,如隸屬於肺臟的為肺經,隸屬於大腸腑的為大腸經。
  • 身上這幾處地方發痛,可能是臟腑經絡氣血不通,可別硬抗
    但是,這經絡氣血的運行,也需要一個比較平穩的環境。比如不寒不熱、不多不少都是必備的條件,一旦這個環境被破壞,氣血就會在某個部位形成阻塞。如同冬季天寒地凍的時候,水管裡的水會結冰,大概的道理基本差不多。只不過,水管結冰後水管沒有感覺,而氣血阻塞後,我們人體是有感覺的,這個感覺就是「痛」。
  • 教科書上沒有的一課:賀普仁談經絡與腧穴
    經絡與腧穴經絡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學和氣功學的理論核心,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學說。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 《靈樞·經脈篇》經絡循行思維導圖整理從心經到小腸經
    這個是用來輔助學習靈樞經脈篇的,這部分內容剛開始學有難度,但讀懂了文字的意思,知道經絡具體是怎麼循行,反過來則非常簡單,開始 胃經的頭部循行過一遍,對前額痛,上牙疼,胃火牙疼,下巴長痘痘,臉頰長痘痘,小兒山根青筋,會有更深的理解。但這部分內容很考驗人的耐心,需要沉下心來
  • 淺析:足陽明胃經為何循行於軀幹前面屬陰的部位上?
    也就是陽經循行在軀幹背面及四肢外側,陰經循行在軀幹腹面及四肢內側。唯有足陽明經不同,循行於軀幹前面,也就是胸腹部屬陰的部位上。這應該如何理解呢?《靈樞·逆順肥瘦》有這樣的描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脈循行的大的規律。
  • 頭痛種類那麼多,如果出現偏頭痛,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在和周圍的朋友交流中,發現很多人對偏頭痛是存在誤解的:有人認為偏頭痛是頭一偏就痛;還有人認為這應該是頭兩側的疼痛……生活中頭痛症狀較常見,頭痛從部位來分有後腦勺疼痛、顛頂痛、前額痛、偏頭痛等。從中醫經絡學說上來看,後腦勺中間是督脈的循行路線,兩邊是膀胱經的循行路線, 後腦勺疼痛常見的原因多為膀胱經感受到了風寒邪氣的侵襲導致的,伴隨有脖子僵硬、頸項轉動不靈活、後背拘緊不舒等症狀,常見於久坐、開車、長期低頭勞作者等。前額部是足陽明胃經的循行之處,當長期進食寒涼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後就會出現陽明胃經的氣血不足,瘀滯則不通,出現疼痛症狀。
  • 針灸辯證不離經絡
    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察經發現的變動經脈與臨床病候,有時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陰經變動;有時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見手陽明經變動,心悸病候見足少陰經變動,便秘病候見足厥陰經變動。這種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醫關於疾病傳變、標本、經絡理論的深刻性。
  • 5個手指甲分別代表的不同經絡和器官
    中醫上講究,望聞問切,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身體表象,來判斷一個人身體內部的健康情況,其中觀察五個不同的手指甲就是一種方法。人在患病時指甲上會出現相應的血氣符號,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血氣符號,病情變化也可以通過血氣符號的色澤變化反映出來。因此,血氣符號的位置與色澤變化就成為判斷疾病的有無和作為疾病轉歸追蹤觀察的重要依據。
  • 掌握艾灸,從簡單找穴開始,一起來認識神秘的經絡對人體的作用
    雖然經絡的實質研究並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但經洛並非子虛烏有,我國科學家已用現代科學實驗檢驗了經絡存在的客觀性,還有很多現象都能證明經絡是真實存在的。一是感覺針灸或壓穴位時,人體經絡循行部位會出現酸,麻、漲痛等感覺,中醫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得氣」得氣後治療的效果會更好。
  • 臨床 | 針灸辨證,不離經絡
    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切:指切候全身體表經絡的「脈動」之處,了解動脈的充盈、虛小,包括人迎、頭角、頰車、臍上、臍下、足背趺陽、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脈動情況,並加以比較。以測知何經何絡有異常變化。脈盛者為實,脈弱者為虛,實則多熱,虛則多寒。
  • 【手太陰肺經】經絡循行;疾病主治;操作要點
    經絡循行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上行經胃口,過膈,屬肺。
  • 中醫針灸基礎-【手陽明大腸經】經絡循行;疾病主治;操作要點
    —經絡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上行經過第1、2掌骨間和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循行於前臂外側的前緣 精選筆記 大腸經屬陽明經是氣血都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 淺析手之三陰經的循行共性
    1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這句話見於《內經》當中,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經脈循行的方向,但是在十二經脈醫學模型當中,走行並不代表方向,而是代表內在臟腑與肢體外周的具體部位之間所建立的一個對應關係。手之三陰,就建立了胸與上肢內側之間的聯絡關係。胸,包括心、肺和胃的一部分(比如食道),以及胸中除了這些臟腑以外,其他的器官和功能。所以,手之三陰,從胸走手就是建立了上肢內側面與胸之間的聯絡關係。
  • 高清經絡循行動態圖,人體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穴位都在
    作為中醫養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學會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經絡穴位,哪個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這個器官相關的經絡穴位就會舒服。你某個部位痛,一定是這個部位的經絡穴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針或灸火拔罐或刮痧.......到不痛為止!一、任脈任脈位於正前胸,心臟脾胃行不通;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
  • 經絡不通百病生!中醫推薦6個小動作,疏通經絡,管用!
    立足科學理念,傳播營養健康,又到了和友們說健康的時刻,今天要和友們分享的健康話題是經絡養生。《黃帝內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於經絡堵」「經絡不通百病生」!民間也有兩句:「經絡不通,走路中風」。經絡就如同人體內的交通網絡,一旦經絡不通,人則容易生病,進而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
  • 十二經絡有啥作用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頭部是中醫十二經絡中的手三陽和足三陽這六條陽脈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十二經絡有什麼作用呢?《內經》裡這樣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在養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漸次相傳,組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傳注系統。
  • 身體出現5個感覺,說明你經絡「堵」了!6個動作疏通體內氣血
    一、經絡的3大特性1、循經感傳循經感傳指刺激穴位時在經脈循行路線上出現的酸、脹、麻等特殊感覺傳導現象,是最常見的一種經絡現象,也是古人描述經絡路線、創立經絡學說的主要臨床依據。有些人在穴位被針刺後出現的酸麻感覺,還會沿著經脈循行的路線移動,這就是「循經感傳現象」。2、經穴全息所謂全息,即全部信息。中醫學的全息思想認為:部分可以反映整體各部位的信息,通過部分又可以治療整體各部位的疾病。
  • 中醫人必備:十四經絡走向圖,此文不看太可惜!
    經絡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經絡,首先就要研究經絡的循行路線,今天的這篇文章專門介紹十四經的循行路線及經脈在體腔內外循行和氣血輸注部位的特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