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一起回顧頭痛這個病。
頭痛是以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病症,中醫學認為頭痛的發生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係。頭痛的病位在頭,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肝經、督脈都有一定關係。
西醫學認為,頭痛分為繼發性頭痛和原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叢集性頭痛等,又稱為功能性頭痛;繼發性頭痛多是由於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如感染、高血壓、或顱內病變等,又稱為症狀性頭痛。
根據頭痛部位進行辨證歸經有以下幾類:
1. 陽明頭痛:足陽明經循行有:起於鼻,……,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尋髮際,至額顱。」足陽明經分布於鼻子、前額部等部位,所以陽明頭痛的部位多以前額、眉稜骨、鼻根部為主。
2. 少陽頭痛:足少陽經循行有:「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足少陽經循行分布於顳部耳朵周圍。所以少陽頭痛部位主要在側頭部。
3. 太陽頭痛: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有:「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從巔至耳上角」,循行經過後枕部,項部,有一分支還聯繫到耳朵部位,在頭頂縱橫分布,這樣的分布也解釋了率谷穴治療的偏正頭痛為什麼屬於少陽、太陽頭痛。足太陽經頭痛的部位多在後枕部;或下連於項部。
4. 厥陰頭痛:足厥陰經循行有:「……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交於巔」,循行部位經過巔頂,所以足厥陰經頭痛的部位主要在頭頂部。
此外,中醫內科將頭痛還分為外感、內傷兩種類型:
外感頭痛:外感頭痛發病較急,起病時,頭痛常連及項背部,痛無休止。兼見畏風惡寒,口不渴,苔薄白等症狀的多屬於風寒頭痛;兼見痛而脹滿,發熱,口渴欲飲,小便黃等症狀的多屬於風熱頭痛;伴見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等症狀的多為風溼頭痛。
內傷頭痛:頭痛發病多較緩慢,可伴有頭暈,痛勢纏綿,時休時止,遇勞或情志刺激發作或加重等表現。
對於不同部位對應的經絡頭痛該如何選穴治療呢?
對於經絡辨證頭痛的選擇穴位治療,總的原則為遠近取穴相配合,選擇頭部局部穴位可以調和氣血,通絡止痛。上肢與下肢同名經選擇穴位,可以起到疏導相應的經脈氣血的作用。
▼
在「遠近取穴配合」這個大原則的指導下
▼
陽明頭痛的選擇穴位有:局部的頭維、印堂、陽白、阿是穴,遠端上肢的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足下肢的陽明胃經的內庭穴。
少陽頭痛局部選擇穴位有:風池穴、太陽、率谷、阿是穴;遠端上肢選擇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下肢選擇足少陽的膽經的足臨泣。
厥陰頭痛選擇穴位有:局部選擇百會、四神聰、阿是穴;遠端上肢選擇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下肢選擇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
遠近穴位配合,一上一下,同氣相求,可以疏導陽明、少陽、太陽、厥陰氣血,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