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耀
10月24日、25日,「中國刑事訴訟四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與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四川大學教授龍宗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顧永忠、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孫長永、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熊秋紅作主題報告,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名譽院長樊崇義教授提交主題論文。
研討會分五個單元,依次就「刑事訴訟四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庭審實質化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認罪案件訴訟程序的演變和趨勢」「完善證據制度防範冤錯案件的中國經驗」「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與展望」進行了研討和交流。來自刑事訴訟法學界的30多名中青年學者,以及2名法官、2名檢察官、3名律師、3名法律援助專家分別作主題發言或與談,就相關問題的研討有討論有爭鳴有火花,有回顧有展望有建議。
樊崇義認為,新時期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完成以下時代轉型:堅持「以人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作為刑事訴訟法修改、完善以及貫徹實施的基本法則,從「人本主義」法哲學的高度,補短板,強弱項,才能制定一部現代化的刑事訴訟法;對於刑事犯罪的鬥爭和治理,要從「高壓、從重、從快的控制犯罪型」轉向「正當法律程序型」,充分認識程序的獨立價值,正確處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法律觀,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我國刑事訴訟法發展的「定力」不動搖,所謂「定力」,就是沿著我國刑訴法從「有法可依」到「無罪推定」再到「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發展的「科學、民主、文明」規律,行穩致遠,堅定不移向前走,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訴訟文化」;堅持與時俱進,跟上訴訟結構和訴訟模式轉型的步伐。四十年來我國訴訟模式已經做到從職權主義轉向「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相結合」,訴訟類型從「壓制型訴訟」轉向「權利型訴訟」。2018年認罪認罰從寬被引入刑訴法,我們的觀念也因此必須從「權利型訴訟」轉向「協商型訴訟」,從「對抗」走向「合作」,建構協商型訴訟、協商平臺、協商程序迫在眉睫;在司法部門和刑辯律師隊伍的建設方面,要走專業化道路,從法律規定邁向「理性」,因為真正優秀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和律師,要依靠自己的理論能力和理論功底,處理法律世界難題的概念、原理、方法,形成特有的知識形態。
龍宗智認為,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四十年之際,就此進行回顧和展望既有意義,又有難度、有挑戰,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四十年的發展,有很大的進步,但也存在很大的矛盾、有不少的疑問和問題;有時仍然要回到原點,尋找改革之初衷,甚至還需要嘗試一些普法的工作,比如說刑事訴訟實踐是否需要始終堅持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是否始終堅持人權公正以及正義並重等問題,理論制度和實踐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分裂。之後,龍教授以刑事證據制度的四十年發展和轉型為著眼點,重點談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刑事證據實踐的特點;二是刑事證據制度四十年轉型的方向和內容;三是刑事證據制度轉型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顧永忠認為,「刑事訴訟四十周年」是從我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1980年生效施行開始算起的,以此為起點並以立法為依據,我國刑事訴訟四十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刑事訴訟法制初建階段(1979-1996),從「無法無天」進入有法可依,但治罪法痕跡明顯;二是探索建立現代刑事訴訟制度階段(1996-2012),程序的獨立價值受到重視;三是初步形成現代刑事法治框架階段(2012-2018),控訴、辯護、審判的法治格局開始顯現;四是初步建立刑事訴訟繁簡分流制度(2018-),但在司法實踐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還面臨不少問題,需要從理論上予以研究解決。概括而言,以刑事訴訟法典為標誌,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在過去四十年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制度進步之下,在制度實施層面也有諸多「問題」「插曲」。因此,我國刑事訴訟四十年可以概括為16個字:成就巨大、阻力不斷、螺旋上升、前景光明。
熊秋紅認為,講好刑事訴訟法制的中國故事,要注意做好描述和評論兩方面工作,通過抓關鍵性人物、標誌性事件體現描述的立體和鮮活;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如時間起點上要從1963年刑事訴訟法草案講起、既要講主旋律也不能忘記插曲、既要有橫切面又要有縱切面。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著眼制度,也要關心影響制度發展背後的訴訟理念形態的演變歷程以及縱深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通過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獲得前進的方向感和原動力。熊教授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四十年發展帶來的經驗和啟示有:中央政策先行,立法確立、司法解釋豐富與完善;刑事訴訟法律規範條文數量不斷增加,但制度與實施之間尚存在一定差距;發展中有曲折,但人權保障總體呈不斷增強的趨勢;立足中國國情,吸收域外經驗,但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類型。
孫長永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刑事訴訟法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刑事訴訟法制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法制的進步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幾乎是同步的,與歷史傳統也密切相關。我國刑事訴訟法治化發展的目標是,要儘快建成符合本國國情和司法規律、體現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和當代刑事法制發展趨勢的刑事訴訟法治體系,讓正當法律程序真正成為中國領域內每一個人自由權利的可靠保障。孫教授認為,當前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國情,不宜過度強調現狀;第二,用平等的心態觀察世界,對域外的制度進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和精細化的研究,避免法律文化中的「自我中心主義」;第三,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司法改革,不能滿足於做司法改革的旁觀者、評論者甚至批評者,而應積極努力的去做參與者。
研討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60多名專家學者,最高人民檢察院、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人民法院、重慶市律師協會以及尚權律師事務所、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150餘人出席了此次研討會。研討會採取在線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同時在線觀看人數峰值達1.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