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貧血這個詞,而缺鐵性貧血則是其中的一種,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缺鐵性貧血是鐵缺乏症的最終階段,表現為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此病發病率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地區及嬰幼兒、育齡婦女明顯增高。那麼,缺鐵性貧血有哪些症狀?缺鐵性貧血患者該吃些什麼呢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和貧血嚴重程度相關,一般表現為:
1.乏力、容易疲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心慌、氣短,臉色蒼白等;
2.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偏食症;
3.體力、耐力下降,容易感染;
4.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下降;
5.指甲缺乏光澤、脆薄容易裂、嚴重者指甲變平,甚至下凹呈勺狀;
6.毛髮乾燥、易脫落,皮膚乾燥皺縮。
哪些人群容易患缺鐵性貧血?
1.女性。因為女性可能在月經期間失血較多,如果沒有注意鐵元素的補充,就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出現。
2. 嬰幼兒和青少年。嬰幼兒生長發育快,對鐵的需求量也較大,若不補充蛋黃、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青少年因為生長發育旺盛,機體對鐵的需求量大,如有偏食易導致鐵元素攝入不足,出現缺鐵性貧血。
3.素食者。不吃肉的人如果也不吃其他含鐵豐富的食物,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可能更大。
4.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妊娠早期女性可能因為噁心、嘔吐等妊娠反應,引起食欲不振,鐵攝入量相應減少,妊娠期間因為血容量增加,需鐵量也同時增加,妊娠期間女性要供給胎兒營養物質,消耗大量鐵。分娩時失血和哺乳期母乳餵養會導致鐵流失。
5.經常獻血的人。這類人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可能較大,因為獻血會使身體內鐵含量減少。獻血導致血紅蛋白含量較少可能是一個暫時性問題,可以通過吃更多富含鐵的食物來彌補。
缺鐵性貧血主要是由於體內鐵元素的利用率低導致的,平時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那麼缺鐵性貧血該吃什麼好呢?
首先,患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要每天攝入一些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比如:黑豆、蛋黃、木耳、海帶、海蜇、蝦米、紫菜等,這些食物對於補充鐵元素有不錯的效果。其次,多吃高蛋白食物,蛋白質是合成血紅蛋白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如果患有缺鐵性貧血,就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這樣可以促進鐵元素的吸收,同時也能加速血紅蛋白的合成,可以緩解貧血的症狀。這類食物有:動物肝臟、瘦肉類等。最後,注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能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在食用含高鐵蔬菜的同時,攝入一些高維C食物,能使蔬菜中的鐵吸收率增加2~3倍。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果蔬有:櫻桃、獼猴桃、草莓、檸檬、西蘭花、苦瓜、紅棗等。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平時應限制濃茶和咖啡的攝入量,這是由於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鞣酸能降低膳食中鐵的吸收。因此巧克力、可樂以及柿子也應該少吃。
缺鐵性貧血雖然不是屬於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也會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如果自己有輕微的缺鐵性疾病的話,只需要補充鐵鈣等微量元素,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就可以,但是如果缺鐵性貧血症狀比較嚴重的話,可以去正規醫院,通過口服藥物和注射鐵劑的方法來治療。
尋名醫大咖、查醫生排名、最新醫訊,請私信或給小編留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您轉載、轉發,讓更多人讀到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