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慎加盟浙大

2020-12-16 浙江大學


    「我從1986年摘下校徽後,就再也沒戴過。時隔近30年,戴上浙江大學的校徽,很高興。」7月17日,在「浙大歡迎您」儀式上,國際知名的中國藝術史專家白謙慎教授指著胸前的浙江大學校徽說,浙江大學目前正處在發展藝術史學科的最佳狀態和最好時機,「來浙大是我人生職場的重要轉變。」
    
    
浙大常務副校長宋永華代表學校對白謙慎教授加盟表示歡迎,並為白教授佩戴校徽,副校長羅衛東出席。
    
    
白謙慎教授於1978年就讀北京大學,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讀博,後師從中國藝術史領域的泰鬥班宗華教授,曾長期執教于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他發表了大量關於書法、篆刻、金石學以及繪畫方面的中英論文,產生了廣泛影響,多次榮獲美國重要學術大獎,他的學術專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是近20年來中國藝術史領域的學術名著之一。目前他正在研究晚清官員、學者吳大澂的政治、文化與藝術活動。同時,白謙慎教授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
    
    
而立之年出國留學,花甲之年回國加盟浙大。為什麼願意放棄美國大學的終身教職而加盟浙大?白謙慎教授說,環顧中國甚至整個亞洲,浙大正處在發展藝術史學科的最佳狀態和最好時機。選擇浙大,除了校領導和相關單位的重視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浙大在建設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是培養藝術史人才的課堂和基地,「雖然藝術史學在中國起步較晚,但我相信會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而順勢上揚。我也非常高興能加入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之業。」
    
    
據了解,入職浙大後,白謙慎教授將作為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以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的身份,為浙大藝術史學科建設而努力。他表示,將利用他長期教學的經驗及其在海外的資源,從教學、研究、學科建設和博物館建設等4個方面推動浙大藝術史學科建設,並積極參與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收藏、展覽、研究與教育項目。
    
    
宋永華表示,浙大引進白謙慎教授,就是希望他在美國執教的豐富經驗、深厚學識和廣闊視野能有助於學校按照國際化標準建立藝術史通識教學體系,這是我國第一次把藝術史教學制度化地納入本科通識教育,相信白謙慎教授的加盟會進一步推動學校的學科發展特別是人文社科的學科進步。
    
    
(文 吳雅蘭/攝影 古越)

相關焦點

  • 放棄美國波士頓大學終身教席入職浙大!這位享譽國際的名教授是「學術清流」,亦是「學術宅男」!
    辭別執教18年的美國波士頓大學,毅然加盟浙大,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在浙大的兩年多時間裡,他有著怎樣的堅持,又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帶你走近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白謙慎!2015年,辭別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毅然回國,加盟浙大。「為什麼您願意告別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終身教席回國?」「很多學校都想請您回來,浙大是如何打動您的?」……回國之初,諸如此類的問題,白謙慎頻頻被問起。 「海歸的目的很簡單:利用地理的便利,收集資料,完成我的吳大澂研究;參加浙江大學藝術史學科的建設,帶幾個學生,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略盡綿薄。」
  • 白謙慎談中國人文學科之弊與書法史研究
    白謙慎(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自從2015年被浙江大學以「文科領軍人才」引進,擔任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以來,白謙慎教授就樹起了一個率直敢言的「人設」。三年間,他頻頻對國內現狀提出批評,為藝術界及人文學術界所關注。
  • 浙大城市學院迎來一位院士加盟!
    院士頭像11月23日,浙大城市學院迎來一位院士加盟,他是段樹民,主要研究領域是:神經科學領域、神經元—膠質細胞相互作用、情緒及相關疾病的神經環路解析、神經信號傳遞機制等方面,他在2007頒發聘書段院士加盟浙大城市學院後,將促進該校學科、科研的發展,將在浙大城市學院建立「浙大城市學院腦與認知研究院」,學院黨委書記為其頒發聘書!
  • 段樹民院士加盟浙大城市學院
    段樹民院士加盟浙大城市學院 2020-11-23 2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浙大藝博館看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拍友 盧紹慶 攝  打造人文學科的實驗室  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看來,浙大藝博館的功能和定位十分明確——推進大學教育中的考古和藝術史教育,展覽和收藏都圍繞這個目的展開。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打造人文學科的實驗室在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看來,浙大藝博館的功能和定位十分明確——推進大學教育中的考古和藝術史教育,展覽和收藏都圍繞這個目的展開。白謙慎說,「艾瑞慈、方聞、高居翰、班宗華、李鑄晉等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都曾帶著他們的學生策劃重要學術展覽,而庫房專用的提看室正是他們培訓研究生仔細觀摩藝術品並參與策展的地方。」在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就是人文學科的實驗室,深化既有的知識,並啟迪新的發現。1:1復原的雲岡第12窟前廳。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看來,浙大藝博館的功能和定位十分明確——推進大學教育中的考古和藝術史教育,展覽和收藏都圍繞這個目的展開。白謙慎說,「艾瑞慈、方聞、高居翰、班宗華、李鑄晉等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都曾帶著他們的學生策劃重要學術展覽,而庫房專用的提看室正是他們培訓研究生仔細觀摩藝術品並參與策展的地方。」在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就是人文學科的實驗室,深化既有的知識,並啟迪新的發現。
  • 「冷」技術的「發光發熱」 | 甘智華教授加盟浙大城市學院
    「冷」技術的「發光發熱」 | 甘智華教授加盟浙大城市學院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城市學院獲100億支持,院士加盟,博士引進,分數越來越高?
    從去年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轉設成公辦浙大城市學院後,好消息一直不斷,先是杭州市10年100億的資金支持,和浙江大學聯合建成一所綜合 型全國百強大學和全國前十強一流應用型大學,這是獨立學院轉設發展最好之一了;而後又是段樹民院士加盟
  • 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馬奇英放棄美國終身教授,全職加盟浙大
    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馬奇英放棄美國終身教授,全職加盟浙大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2-31 12:12 來源:澎湃新聞
  • 浙大決議籌建藝術與考古學院,並建綜合性高校中首個藝術史系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這次追思會上,浙大方面透露了一條學校建設方面的重要消息。據浙大新聞辦主辦的求是新聞網消息,在上述方聞教授追思會上,浙大方面表示,已於10月決議籌建由方聞規劃設計的藝術與考古學院,並將建立國內綜合性高校中第一個藝術史系。
  • 南京大學頂尖學者,已全職加盟浙大!
    澎湃新聞記者7月14日報導:新聞傳播學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執行院長杜駿飛已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杜駿飛教授本人則對此事尚無回應。另外,杜駿飛已入選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
  • 兩位頂尖學者歸國,加盟北大、浙大任院長
    9月24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兩所頂尖高校都對外公布了國際頂尖學者加盟的消息。 根據北京大學官網消息,頂級 AI 華人學者、UCLA 教授朱松純受聘擔任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根據浙江大學「浙藥之聲」公眾號消息,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
  • 白謙慎:王弘之老師
    白謙慎1970年代所臨《多寶塔碑》隨著王老師對我的了解逐漸加深,我們之間的談話,慢慢擴展到了他的教育背景。他在上海長大,中學讀的是上海名校滬江大學的附中,大學讀的是滬江大學政治學系。白謙慎(左)和王弘之老師在圓明園的合影當我的專業改為政治學後,我和王老師的談話,更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民國政府這些內容
  • 浙大籤約愛丁堡大學 國際合作碩果纍纍
    原標題:浙大昨籤約愛丁堡大學   浙江大學響應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國際合作碩果纍纍。今天(5月20日),在浙大迎來建校118周年的前一天,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地——英國愛丁堡大學與浙大正式籤署協議,加盟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合作辦學。
  • 浙大31位院長有話說:致有志報考浙大的學子與浙大畢業生們
    歡迎您加盟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感恩浙裡,揮斥方遒,鐫刻青春。笑對前程,祝福每一個華麗的轉身,脫殼向成熟的蛻變,奔赴理想與使命。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在浙裡張開你的榮耀,綻放最璀璨的人生。  新起點,新徵程,新希望。  好師長,好環境,好機遇。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歡迎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加盟,最高安家補助800萬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坐落於「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港口城市、中國院士之鄉——浙江省寧波市。學校成立於2001年6月,前身為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2020年1月更名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由寧波市人民政府舉辦、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浙江大學支持辦學的全日制公辦普通本科高校。
  • 兩位著名學者加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楊小平教授兩位著名學者日前加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顯示該校這一由老校長竺可楨開創的歷史悠久的學科保持著強勁活力。在3月9日舉辦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採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楊小平教授戴上了浙大校徽,全職加盟浙大地球科學學院。楊文採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主要參與者。他長期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研究,在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論和應用、地球物理信息提取理論和應用、大陸動力學研究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系統和獨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