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光學技術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20 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展出一種方法,能在金屬薄膜表面製作非常平坦的圖案,使表面等離子(surface plasmons)在薄膜上的傳播距離得以加倍。這種名為「模版剝離」(template stripping)的新方法能簡化金屬薄膜的製程,而且只需要便宜的矽晶圓與黏著劑,因此有助於製造新型太陽能電池與其它等離子光學(plasmonic)組件。這項由明尼蘇達大學的David Norris等人所發展的技術,是先將銅、金或銀等金屬沉積在事先圖案化的矽晶圓模版上,接著加入黏著劑到沉積的金屬薄膜中,最後將金屬與黏著劑一起剝離矽晶圓,以產生具有圖案且極為平坦的金屬表面。Norris表示,模版剝離方法常見於掃描式穿隧顯微術及自組裝單膜層領域,但等離子光學研究社群中常用刻蝕而非剝離法來移除矽模版。

 

矽晶圓模版是以離子束蝕刻法製作,刻蝕過程中等離子吸收的離子只會留在矽模版中,不會轉移到沉積於模版上的金屬薄膜。這種模版的另一個優點是能重複使用,目前研究人員已使用相同模版超過30次,而且以這種方法製作出銀的牛眼結構(bull’s eyes)、金質金字塔、三角形溝槽以及納米洞陣列等結構。

 

為了測試表面等離子在上述表面的傳遞情形,研究團隊製造了厚200 nm、具溝槽結構的銀薄膜,並以離子束刻蝕切出一個狹縫,再以光照射狹縫產生表面等離子橫越金屬表面,最後抵達溝槽結構而散射光。測量散射光強度隨溝槽間距變化的結果顯示,表面等離子可以傳遞超過10 μm,遠超過先前實驗記錄的4~5 μm,已接近理論預測上限。

 

該團隊希望能將模版剝離法應用在其它等離子光學應用中,尤其是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中能增進分子與生物檢測靈敏度的金膜或銀膜,許多研究團隊都已證明它的作用,但缺乏可重複的實驗的技術,而模版剝離法應該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詳見《科學》(Science 325, p.594 (2009) [DOI: 10.1126/science.1174655])。(來源:光電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機所氧化銦錫薄膜光電特性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調控氧化銦錫(ITO)薄膜光電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高效、可選擇性的準連續(QCW)雷射退火技術對ITO薄膜載流子進行調控,在基本不改變ITO薄膜導電特性的前提下,實現ITO薄膜近紅外波段透過率的顯著提升。
  •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2016-04-28 光電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雷達隱身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大
    那麼另一種更高端的隱身技術,光學隱身技術的進展又是如何呢?在這一點上其實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並不算大。視人類特種兵為獵物的鐵血戰士人類對於光學隱身技術的遐想其實早已經開始。在經典科幻電影鐵血戰士中,身穿光學隱身盔甲的外星獵手鐵血戰士們展現出可怕的單兵戰鬥力,潛伏在樹幹、叢林、大樓等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隱身,在黑暗中窺探著自己的獵物,使用冷兵器與熱能等離子武器獵殺最精銳的人類特種兵以尋求快感。而看不清對手到底在何方的人類特種兵縱使有百般武藝在身也無處發揮,被鐵血戰士如同砍瓜切菜一般肆意獵殺,最終成為鐵血戰士擺放在收藏室當中的戰利品。
  • 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研究獲進展
    它能夠克服衍射極限,產生許多新穎的光學現象,如負折射、完美稜鏡、隱形等。這些複雜的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技術。SPPs為發展新型光子器件、寬帶通訊系統、微小光子迴路、數據存儲、顯微鏡、太陽能電池、新型光子傳感器等提供了可能。目前,基於SPPs的亞波長光學成為光學和光子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研究方向之一。
  • 上海光機所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朱健強研究員、劉德安研究員研究團隊在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相關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提出並實驗驗證了新一類相位匹配方法——電壓調諧相位匹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7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Phys. Rev.
  • 第四屆微納光學技術與應用交流會
    ,重點包括:雷射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機理,雷射精密加工工藝與裝備,雷射高效製造技術與裝備,電子束選區熔化,雷射選區燒結,光固化,雷射沉積列印等增材製造工藝與材料,表面等離子和納米光子學,超快雷射精密加工,超精光學表面加工工藝,複雜光學曲面加工,近場光學微細加工技術,超紫外曝光技術,光學材料熔制,全息光刻技術,光學研磨成型工藝,光學塑料成型技術,光場調控器件製備,光學加工系統設計,光學玻璃模壓成型技術,特種光學玻璃和雷射晶體製造與加工等
  • 福建物構所磷屬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能夠通過頻率轉換作用,產生中紅外可調諧雷射。目前,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應用主要有硫鎵銀、硒鎵銀和磷鍺鋅,但是由於其存在的缺陷,已不能滿足運用需要。因此,急需探索性能更優異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
  •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1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 國防科大劉偉博士研究成果入選
    「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國防科大劉偉博士研究成果入選新湖南客戶端3月19日訊(通訊員 劉和旭 記者 周小雷)近日,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的「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在上海揭曉,國防科技大學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機構的研究成果獲此殊榮,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光電工程系劉偉博士憑藉在「廣義磁反射鏡」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基礎研究類「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基於近場光學理論光鑷的研究進展
    電子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 近場光鑷是基於近場光學理論建立起來的可以對微粒實現穩定捕獲和操作的新技術,相較 基於單光束梯度力的傳統遠場光鑷,近場光鑷克服了光學解析度衍射極限和熱效應等眾多因素的限 制,可以實現對納米量級微小粒子的捕獲和操控,在物理學、細胞工程、生物醫學等領域備受關注。
  • 10月蘇州-微納光學技術與應用交流會
    (北京)有限公司)-集成電路微納電子工藝技術推進矽光技術發展楊  輝(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Nano-X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建設和氮化鎵基藍綠雷射器研究周偉敏(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周治平(北京大學)-微納光學與矽基光電子學議題方向:專題一:微納光子器件與系統本專題擬反映微納光子器件及其應用系統領域的最新進展,重點包括微納米結構、材料及其基本性質
  • 物理學報專題:液晶光學與應用
    在材料和光學特性方面, 包括混合液晶分子動力學、膽甾相和藍相液晶、新型液晶的表面等離子體效應等; 在器件和應用方面, 包括電光調製及光光調製的全息顯示技術及薄膜電晶體驅動的研究; 在非顯示應用方面, 則有液晶填充光子晶體光纖的報導. 通過對液晶光學的深入研究, 有望在基礎新材料和核心器件方面得到突破, 推動物理、化學、材料基礎學科的前沿發展, 並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得到重要應用.
  • 《光學 精密工程》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技術
    紅外探測器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科院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科院光譜成像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市雷射與紅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兵器光電子專業委員會委員,華為媒體技術實驗室技術諮詢委員會顧問,OSA Member, SPIE Member,《光學 精密工程》《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應用光學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報告形式與時間安排]主講人:  李勇君 博士     時間:2020-6-17 14:00-15:00備註: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陳意-微束分析測試技術十年(2011~2020)進展與展望
    微束分析測試技術十年(2011~2020)進展與展望.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21,40(1):1-35)回顧了近十年來微束分析技術與方法的主要進展及其在地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實例,涵蓋了電子束、離子束、雷射束和微光束等相關技術,包括電子探針、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大型離子探針、納米離子探針、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雷射誘導原子探針、原子探針技術、顯微紅外光譜、同步輻射等,這些微納尺度分析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地球和行星演化歷史及許多地質過程的理解
  • 金剛石光學窗口相關元件的研究進展
    本文將以 X 射線、深紫外到微波範圍內不同波段對應的不同種類的光學元件應用為基礎, 對近年來國內外發展起來的金剛石光學元件的種類、製備與加工進行綜述, 總結了光學窗口元件的研究現狀, 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 光學加工技術
    200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2004年獲日本文部科學省「傑出人才中心」資助計劃赴日本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訪問學習;2005年-2006年獲教育部傑出青年資助赴英國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做高級訪問學者。2009年受邀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訪問教授。
  •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2016-12-0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大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曲大輝研究組在基於納米粒子動態自組裝的多穩態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