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於是很多人開始盲目鼓吹選擇大於努力,說出這句話的人大多是為自己的不努力找了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罷了。
大家都知道新東方俞敏洪的故事,從農村出來起點不高,最後一步步打拼,創辦了新東方英語培訓學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沒有背景的孩子,只能拼命努力。
俞敏洪考了3次高考,才考上北大。
第一次以五分之差落榜,第二次又以5分之差落選。
當他第二次失敗的時候,有人勸他,別再考了你認命吧,可是俞敏洪沒有放棄,他比以前更努力了,第三次俞敏洪憑藉自己沒日沒夜的努力,終於被北大錄取。
俞敏洪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努力終將改變命運。
一、你以為的努力,真的是努力嗎?
為什麼有的人覺得「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其實根本原因不在足夠努力,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正確的努力。
赫胥黎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的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的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有些人看起來像勞動模範,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不會正確的工作,效率低下。
我曾經與一位即將邁入四十歲的資深文案共事,他有老婆有孩子,卻天天加班到深夜十一點半,離開公司的時候還要把筆記本抱回家;
而第二天早上又是9點都不到就出現在公司裡了,周末也會進入加班狀態,他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公司領導提倡大家學習他的加班加點行為。
但我與他共事之後,發現他就是一個「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努力的人」。
他什麼都做,但僅僅只是機械簡單的重複工作而已,從來不加以思考。
這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假努力」!
別用假努力自我感動,你需要的是有價值的努力。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吧,我自己是做編輯的,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寫原創文章。
創作並不是意味著,簡單的拼接文章與素材的堆砌,我每天都會先想好思路,搭好框架,想出新的思路,觀點,角度。
工作結束以後,也會在日報裡面總結今天寫文章的收穫和工作的收穫,復盤今日的不足,列出明日的改進計劃以及具體實施的步驟。
比如,在時間上:昨天寫一篇文章花3小時,明天是否能在2小時內完成;
在故事上,今天的案例能否比昨天的更精彩;
在內容上,今天能否比昨天更有深度,在角度上,今天能否找到一個新的角度?
所以,努力不等於戰術上的勤奮,而是有進階的戰略上的進步。
二、不努力,你連選擇的資格都沒有!
沒有人天生第一次就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成功的人一定是不斷用努力來調整自己的選擇。
愛因斯坦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瑞士專利局的審查員。
如果放在今天「選擇大於努力」的論調下,他大概會被嘲笑成只圖安穩,不求上進的公務員。
然而,他用業餘時間研究自己熱愛的物理,每年都能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後來他的才能被蘇黎世大學注意到,愛因斯坦被聘請為教授,最終離開了工作7年的專利局。
你說「選擇」成就了他?不,我覺得正是因為「努力」,他才有所「選擇」。
因為努力,他從一個安穩平凡的公務員,變成被知名大學爭搶的教授;因為努力,讓他意識到一輩子待在專利局並不是他想要的事業,物理才是他最應該揮灑汗水的地方。
如果愛因斯坦在專利局每天過著,早上喝茶看報紙,下午安逸睡大覺的日子,你覺得他有可能成為世界傑出的物理學家嗎?
沒努力過的人,連談選擇的資格都沒有。
根本不存在什麼「選擇不對,努力白費」的說法。成功並不是「只要做對選擇,剩下只用躺贏」的一勞永逸,而是「選擇,努力,再選擇,再努力」的螺旋式上升。
因為只有努力了,才能知道目前的選擇是對是錯,然後做出正確的新選擇,接著繼續努力。
三、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努力呢?
努力很簡單,人人都愛高喊努力,但是如何做到讓努力有效果?
1、每天進步一點點
給大家一組數據,見識到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的威力:
1.01的365次方≈37>1
1.01=1+0.01,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說你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以後,你將進步是原來的37倍多!
1的365次方=1
1是指原地踏步,一年以後你還是原地踏步,還是那個「1」
0.99的365次方≈0.025<1
0.99=1-0.01,也就是說你每天退步一點點,你將在一年以後,遠遠小於「1」,被人拋在後面,將會是「1」事無成。
那麼有哪些小技巧,可以讓我每天進步一點點呢?
(1)睡前5分鐘,總結與反思
睡前總結今天一天的工作,總結得與失,哪些做得好?有哪些做的不好?有哪些方法可以改進?
(2)睡前寫下三件今天做的最有意義的事,給自己鼓勵!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有時候晚上想到今天好像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你會鞭策自己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例如跑步或者讀書。
2.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會看看以前寫的內容,會發現原來自己每天都在成長,會從中得到自信。
(3)25分鐘番茄工作法
努力不是消耗而是提升,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用到番茄工作法,本人親測有效,給自己定25分鐘的鬧鐘,這25分鐘專注工作,什麼都不要多想,只專注當下要進行的工作,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5分鐘短暫休息一下,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請警惕,每天努力一點點的人,其實,人家已經甩你十萬八千裡。
2、改變思維
你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經常覺得努力無用;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覺得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怎樣使自己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呢?
關鍵:改變我們的語言習慣!
壓力山大時:
「我不行,頂不住了!」(固定型思維)
「有壓力,才有動力!」(成長型思維)
遇到困難時:
「這太難了」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轉機!」(成長型思維)
想放棄的時候:
「我放棄了。」(固定型思維)
「我可以試試其他的方法。」(成長型思維)
即使我們先天才能、資質不同,但努力會為我們打開一扇門。所以的無能為力,只是不夠努力的表現。
3、拒絕重複,學會用腦
大多數人欠缺拼命和勤奮嗎,都不缺,他們缺的是深度思考。
知識爆炸的時代,決定性的能力,是你對學習、職場、自我認知的深度思考能力。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拒絕思維懶惰,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學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在工作中學到一個新的方法,試著問自己,到底學會了沒?是否可以傳授給別人?下一次遇到同樣類型的問題,可不可以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生活中?是否可以舉一反三?
當你在學習、職場、自我認知方面掌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可以遊刃有餘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四、寫在最後
選擇決定下限,努力決定上限。
選擇沒有高低,但只有努力才能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
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結果,先努力再說,選擇不一定正確,但是努力可以獲得成功!
選擇是給努力的人的,不努力沒有可能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