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陶鳳 湯藝甜
「鐵娘子」默克爾失控哽咽5天後,德國祭出了最嚴的「封鎖令」,從中小學到零售商,都在被嚴格限制的範圍之列。這背後,是德國當下難以遏制的疫情形勢,是負擔日益沉重的醫療系統,也是默克爾的痛心疾首。相較於第一輪疫情時的態度,當第二波疫情愈發肆虐時,顯然,所有國家都拿出了十二萬分的警惕性,沒有誰能再一次承受大規模的死亡和暴跌的經濟。
16日起執行
德國越來越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防疫措施也愈發嚴苛。當地時間13日,德國聯邦與各州政府商定,鑑於該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居高不下,將從16日起進一步收緊疫情防控措施,直至明年1月10日。
這一「硬性封鎖令」的力度幾乎約等於「全境封鎖」了。根據這一措施,除銷售食品和必需日用品外的零售商店將關閉,學校、幼兒園將停止面授課程但將提供遠程教育,企業僱主應為員工提供假期或居家辦公方案。保留餐廳外賣服務,理髮等服務業將關閉。
另外,聚會也會嚴格限制。假期期間雖然可適當放寬,允許進行聚會,但不含兒童在內的人數上限為5人,且應為「關係非常近的親友,如配偶或直系親屬」,具體細節可由各聯邦州自行決定;跨年夜禁止售賣煙花爆竹,且不允許進行聚會;宗教活動可在保證人際安全距離的情況下進行。
據了解,這一決定是在當天緊急召開的新冠峰會上決定的,重點討論是在聖誕假期之前還是之後實施更加嚴格的限制措施。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從11月初開始實施的「輕度封鎖令」力度顯然不夠,近日德國疫情又出現了「指數型增長」的勢頭,迫使政府不得不再次採取行動,以防公共衛生系統超負荷運轉。
今年10月28日,默克爾與各州州長會談後宣布,將從11月2日起至11月底在德國全境實施包括關閉大部分公共設施、餐飲娛樂場所以及限制個人出遊等在內的多項措施。這被外界看作是「輕度版封鎖令」;11月25日,相關措施被延長至12月20日,並收緊了私人聚會人數限制、戴口罩等相關規定。12月2日,收緊後的措施再度被延長至明年1月10日。
就在不久前,默克爾發表了「最牽動人心的一次講話」,在2月9日聯邦議院的一般性辯論的演講中,默克爾雙手合十,眼含熱淚,她言辭懇切地希望民眾能夠遵守科學防疫規定。「我很抱歉,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抱歉。如果我們(為聖誕假日)付出的代價是每天有590人死亡,那麼這是絕不可接受的。」
痛心疾首的默克爾
第一輪疫情期間,德國曾被認為是「抗疫模範生」,0.2%的確診死亡率幾乎是全球最低,但當前的德國已經狼狽不堪了。就連向來以理性的「鐵娘子」畫風示人的默克爾,也不得不選擇用感性的話語去苦勸民眾,這幾乎是史無前例的,「減少接觸,否則可能會失去至愛」。
默克爾的痛心絕不是言過其實。如默克爾在發布會上所言,雖然「輕度版封鎖令」已經實施了6周左右,但德國疫情並未出現好轉跡象,甚至近期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雙雙創下新高。
「平均每兩分半鐘就有一個德國人死於新冠肺炎」,德國媒體的這句話形容了12月10日該國的疫情形勢,當天,德國新增確診29875例,新增死亡598例,均刷新疫情暴發以來的紀錄。
而根據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2月13日0時,德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20716例,較前一日新增了20200例;累計死亡病例21787例,較前一日新增321例;累計痊癒約967900例,現存病例約331000例。
日增2萬例的壓力,讓德國的醫療系統也處於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中。據德國跨學科重症和急診醫學協會的統計,德國的重症護理人員缺口多達3500-4000人,不少醫院護理人員受到感染不得不停工,醫院運轉受到很大影響。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德國政府對疫情的管控已經升級,態度明顯變得緊張。冬季是疫情高發期,高漲的確診人數給德國的醫療體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德國重症床位數已經用掉八成左右,如果疫情發展越發嚴重,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讓德國聯邦政府心急如焚的不只是疫情自身的發展,還有民眾對防疫措施的不配合。
自政府宣布實施「封鎖令」以來,德國各地都會舉行反防疫措施遊行。上月18日,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布蘭登堡門附近爆發了數千人的遊行抗議活動,民眾不滿於德國政府的《感染保護法》修正案,認為政府正在威脅公民的權利以及自由並且《感染保護法》的修正有違德國的《基本法》。
上周末,多家法院已禁止在12日舉行反封鎖措施示威活動。但在12日當天,「橫向思維」組織的支持者和抗議該運動的人員仍然走上街頭,並在市中心與警察發生了衝突。
在抗疫和抗議之間,德國政府一直在小心平衡,但顯而易見的是,當下的局勢已經不容許有更長時間的拖延了。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分析稱,一方面,整體來看,現在是第二波疫情的高峰,新增病例和死亡數都創新高,再加上聖誕節逼近,聚會可能會增多,從而導致新一輪的高峰;另一方面,如果趁著假期期間加大社交限制措施的力度,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比非假期期間有效,不排除德國有這方面的考慮。
至於反對聲音,丁純表示,肯定會有,但在德國不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整體來看,德國還是比較守紀律的民族,大部分民眾還是比較配合的,政府的執行率也是比較到位的。
失速的火車頭
疫情肆虐,經濟急轉直下,這是當前德國的主要壓力,對於「硬性封鎖令」對經濟將會造成的衝擊 ,德國似乎也做好了準備。
當天,默克爾做出承諾,將提供更多經濟扶持政策,幫助企業和個人渡過難關。德國財長肖爾茨也表示,將為受影響的企業每月提供至多50萬歐元。
數據顯示,當前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已是十幾年來的最低值,11月已由10月的92.5跌至90.7。其中,貿易和服務業的指數下降最為嚴重,分別下降了4和3.1。同時,失業率也在上漲。根據最新公布的德國貧困報告,有15.9%的德國人(約有132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即收入不到中位收入的2/3,達到了兩德統一以來的最高水平。
張孝榮坦言,短期之內德國的經濟活動將受到明顯的影響。
但重重壓力之下,德國似乎打算「背水一戰」了。為了讓民眾安心接受防疫措施,德國議會今年暫停了德國的「債務剎車」計劃,允許政府淨新增債務高達2180億歐元,為救助和刺激措施融資。
在此背景下,德國政府日前宣布,2021年計劃新增債務1798.2億歐元,比此前肖爾茨預計的960億歐元增加了至少640億歐元,幾乎是最初預想金額的2倍,是德國戰後歷史上第二大年內淨貸款金額。
根據最新的預算草案,在新增債務中,395億歐元將用於支持業務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企業。大約有27億歐元可用來支付疫苗。
丁純分析稱,這次財政預算制定時應還沒有出臺嚴格的「硬性封鎖令」。其實今年德國經濟出現過較強的反彈,但在疫情的第二波衝擊下,德國經濟復甦又遇阻礙,且短期德國和歐洲的疫情不可能結束。加之,相對其他歐洲國家,德國本身財政的情況比較好,願不願意轉向赤字財政只是一個觀念改變的問題,而這個轉變除了源於對其國內疫情和經濟的認知,也包括審時度勢,認清德國需求、經濟與歐洲其他國家經濟的關係。畢竟除了德國自身經濟需要赤字財政紓困之外,德國是歐洲的火車頭,如果德國自身需求不振,也難帶動歐洲國家經濟和需求。與其讓其他財政狀況不好的歐洲國家持續搞擴大財政赤字,最後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拖累德國,不如德國自己擴大財政赤字,帶動歐洲經濟,反哺德國。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德國,整個歐洲已經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大肆「放水」助力歐元區應對第二波疫情的考驗。
在12月10日的歐洲央行理事會上,歐洲央行行長克裡斯蒂娜·拉加德宣布擴大並延長緊急措施,以支持歐元區經濟。其中,歐洲央行最有力的措施是將擴大主要的抗擊病毒工具——大流行病緊急採購計劃(PEPP),將購債規模增加5000億歐元,使總額達到1.85萬億歐元,該計劃的期限也從2021年6月延長至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