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裡糊塗地花8000元錢,買了將近180瓶清潔劑,產品並不是我想要的產品,推銷員的身份也是假的,可是,我就是一步一步地入了套,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真的好像中邪了!」3月18日,家住松江區新橋鎮的市民李女士撥通了新民晚報962555熱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說:足足五箱產品壘成一堆 來源/投訴人提供(下同) 產品「效果好」初入套
記者來到李女士家中看到,堆放在屋內的某品牌清潔養護乳共有5大整箱,旁邊的塑膠袋中還散裝著一二十瓶,每瓶500毫升,保質期三年。記者估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每季度使用一瓶的量來計算,這些產品可以用上40多年。
原來,3月13日中午,獨自在家的李女士聽到有人敲門,打開門後,一名身穿西服的女子自稱姓劉,是某超市的客服人員,為回饋老客戶,「買一贈一」促銷一款韓國品牌清潔劑。「她脖子上掛著工作牌,上面有該超市的標誌,我並沒有懷疑她的身份。」李女士覺得,先看看效果再做決定也無妨,便讓她進了家門。
這名劉姓女子進屋後,打開一瓶清潔劑塗在海綿上,抹了抹李女士家中的柜子,頓時光亮了許多。隨後,她又在地板、地毯、油煙機上做了產品演示,效果挺好。「這是一款韓國產品,安全、無毒、不傷皮膚。」說完,她又在李女士手背上擦拭了一塊。
圖說:所謂的「清潔養護乳」
「能不能等到周末我女兒在家的時候再向你們購買,我現在也不清楚需要買幾瓶?」看到產品效果後,李女士與之商量道。然而,劉姓女子卻稱,買一贈一的優惠活動僅剩最後一天了。這時,李女士心動了,於是答應購入一箱,刷卡支付3000元後,按照「買一贈一」,她一共得到了兩箱共60瓶清潔劑。
同情心「泛濫」被「深套」
李女士付完3000元後,另一名較壯實的女子將兩箱清洗劑搬進了家門,她自稱是該超市的運貨員。本以為兩人就此可以離開了,但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阿姨,您人很好,目前我們的銷售業績還差幾個點沒完成。」自稱運貨員的那名女子掐指一算,隨即挽住李女士的胳膊,打起了「感情牌」。她說,自己家中有兩個孩子要念書,生活不容易,需要多掙錢養家,請求李女士「再幫她一把」。李女士一聽,深感同情,便答應再花3000元購入一箱。這樣,她已累計買進120瓶清潔劑。
然而,兩名女子並未就此罷休。「阿姨,我們的產品只剩不到兩箱了,您看可不可以幫人幫到底,打包價2000元,再贈送你一款電動拖把。」軟磨硬泡了約半小時,李女士最終還是刷了第三次卡。就這樣,將近180瓶清潔劑,被搬進了她的家中。
「後知後覺」後對方失聯
兩人終於離開了,大約一刻鐘後,李女士戴起老花眼鏡,仔細打量著清潔劑的外包裝,這才發現自己買到的「韓國貨」其實是安徽某廠家生產的,其品牌也並不知名。再一看刷卡回單,抬頭顯示的並不是某超市,而是南京恆晟源商貿有限公司。
李女士試著撥打了向劉姓女子索要的電話號碼,卻無人接聽。李女士如夢初醒,繼而撥打了某超市的電話,這才得知該超市並無上門推銷的售貨方式,自己肯定是被滿滿的套路忽悠了。
李女士到派出所報了案,其間又撥打了劉姓女子的電話,還是無人接聽。於是,民警嘗試用其他號碼撥打,接通了。在得知李女士此時正在派出所後,對方答應了退貨要求。隨後半小時內李女士又陸續撥打了4次通話,都通了。然而,從那以後,兩天內的12次電話均未撥通過。
如涉虛假宣傳可退貨
記者調查發現,「清潔劑」騙局早已有之,「套路」其實很簡單:無非買多有折扣、買多送服務等利誘因素。除了清潔劑產品外,一些推銷人員還冒充公司售後服務人員,或是冒充小區物業、社區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上門推銷一些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諸如門鎖、燃氣報警器等產品,推銷對象多為中老年人群體,而這些產品大多為高價低質的「三無」產品。
上海保誠律師事務所姚岑律師表示,市場監管部門有權對涉嫌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實施檢查,必要時可以查封、扣押。當然,如果產品只是效用和廣告宣傳有明顯差別,但產品質量還是過關且還是有一定價值,消費者可依據「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主張民事欺詐,要求退貨,同時可向商家甚至是生產商行使消費者的懲罰性索賠權;而如果產品完全造假,根本不具有任何功效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那麼推銷人員就是典型的欺詐行為,如果數額達到數千元就很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新民晚報通訊員 薛亮亮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