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農商行大PK,哪家最強?業績排行榜出爐,十大農商行再變陣,年底萬億級或達4家
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商行因業務高度集中於註冊所在地,憑藉廣泛的渠道分布、深厚的客戶基礎和當地信息優勢,在當地銀行業佔據重要地位。
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有農商銀行1483家。其中,合計有11家農商行資產規模超過3000億元,除成都農商行外,其他農商行均已披露去年業績。
以去年末資產總額計算,全國前十大農商行分別為重慶農商行、北京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廣州農商行、成都農商行、東莞農商行、深圳農商行、江南農商行、青島農商行、順德農商行。
我們選取多個指標,觀察這一頭部農商行群體的經營情況變化。其中:
1、重慶農商行在去年成為首家萬億級農商行。而到今年底,預計最多將出現四家萬億級農商行;
2、去年淨利潤最高的十家農商行中,廣東地區農商行佔據半壁江山,這些銀行的ROE(淨資產收益率)、人均創利、人均薪酬也普遍處於領先水平;
3、連續兩年不良「雙降」之後,上海農商行成為資產質量最優秀的前十大農商行之一,不良率僅0.9%,撥備覆蓋率最高;
4、雖然零售存款基礎普遍較好,但前十大農商行零售貸款拓展力度不一,因此只有個別銀行的零售業務位居全行第一大收入板塊;
此外,十大農商行對在上市方面也較為積極。其中,已有3家登陸資本市場,3家正處於A股上市排隊狀態,2家銀行已在當地證監局完成備案,接受券商輔導上市。
看規模:年底萬億級農商行有望增至四家
近兩年,全國前十大農商行的門檻基本被確定為3000億元。基於此,2018年末,國內資產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農商行合計十家。
到2019年末,這一數字增至11家。其中,前六大農商行的排位已經連續三年保持不變,依次為重慶農商行、北京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廣州農商行、成都農商行、東莞農商行。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農商行總資產規模已於去年6月突破萬億大關,成為全國首家萬億級農商行。
此外,北京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去年末總資產分別約9590億元、9300億元和8940億元。如果2020年規模增速與去年保持一致,到年底,國內有望出現四家萬億級農商行。
更大的排名變化發生在6~10名。其核心原因在於:深圳農商行、青島農商行憑藉2019年較快的資產規模增長,排名攀升兩名。後者更是首次進入前十。
其中,深圳農商行此前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的資產增速,去年則大增33%以上,資產規模一舉突破4000億元大關,位列全國第七大農商行。
這背後,既有近年增資擴股、分紅送股、資本債券輪番「補血」到位的因素,也與去年該行入股省內其他兩家農商行有關。
「廣東在推進幫扶計劃,好的農商行要幫差的,通過股權紐帶來帶動弱勢農商行發展。」此前,一位廣東地區農商行高管對記者表示,「短期內經營比較差的農信社都要改制成農商行,改制成農商行就肯定要達到一定的指標,要達到一定指標就要經營好的農商行去入股,也給予一些管理上的幫扶。」
事實上,除深圳農商行外,同樣位列前十大農商行的廣州農商行、東莞農商行、順德農商行均於近年入股多家省內農信社、農商行。
與此同時,頻出負面消息的天津農商行經營層面難免受到波及、調整,近三年資產總增幅僅5.3%,資產規模排名也一退再退。至2019年末,該行已退出前十大農商行序列。
看效益:廣東地區農商行佔半壁江山
較大的資產規模,並不意味著創造更大的盈利效益。與資產規模位居前十的農商行相比,淨利潤(以下均為合併口徑)規模位列前十的農商行存在一定差異。
最為顯著的是,江南農商行、天津農商行兩家銀行雖然2019年末資產規模分別約4080億元、3200億元,位居全國農商行第8位、第11位,但兩家銀行近兩年淨利潤規模均不在前十之列。
取而代之的是,位於廣東佛山的南海農商行,以約2000億元的資產規模,去年創造出超過32億元的淨利潤,位列全國農商行第九位。
同樣位於佛山的順德農商行,資產規模較南海農商行高出不止千億,年度淨利潤也高於後者。2019年,該行實現淨利潤約38億元,位列第八。
深圳農商行、東莞農商行年度淨利潤則繼續分別位列全國農商行第七位、第六位。事實上,在整個農信體系內,深圳農商行也被公認為是效益最好的農商行之一。
而包括全年淨利潤繼續位居第四位的廣州農商行在內,廣東省合計有廣州、東莞、深圳、順德、南海五家農商行出現在農商行淨利潤前十榜單,冠絕各大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家廣東地區農商行的ROE(淨資產收益率)整體顯著高於其他農商行。其中,南海農商行、深圳農商行2019年ROE水平均超過17%,比任何一家上市銀行都要高。
此外,淨利潤規模位列前六的農商行,與資產規模前六的農商行名單保持一致,包括重慶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北京農商行、廣州農商行、成都農商行和東莞農商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被北京農商行略微反超後,上海農商行去年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5%,重新站穩農商行第二位寶座。在淨利潤規模前十的農商行中,上海農商行這一淨利潤增速也位居第一位。
從人均利潤貢獻上看,前述農商行中,廣東地區農商行2019年人均創利也普遍高於其他銀行。其中,深圳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去年人均創利分別高達138萬元、117萬元。
與之相對應的是,深圳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去年人均薪酬也位居農商行群體前列,分別約49萬元、53萬元。此外,東莞農商行、順德農商行去年人均薪酬也在40萬元以上。
看不良貸款:十大農商行分化嚴重
資產質量方面,在逾期90天貸款全部納入不良的基礎上,資產規模位居前十的農商行呈現較大分化。
其中,在連續兩年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雙降」之後,上海農商行成為資產質量表現最好的前十大農商行之一。
截至去年末,上海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僅為0.9%,關注類貸款佔比也不到0.8%,撥備覆蓋率更是超過430%,位列前述農商行第一位。
同樣實現連續不良「雙降」的還有東莞農商行、順德農商行。兩家銀行去年底不良率均為1%,加上關注類貸款合計佔比也分別只有3%、2.25%,撥備覆蓋率也分別達390%、360%。
而北京農商行此前連續多年不良「雙降」,2018年不良率更是達到歷史性低位——0.36%,撥備覆蓋率甚至超過1000%。但在該行2019年年報中,不良貸款率已升至0.95%,其他數據則未披露。
重慶農商行雖然不良貸款率(1.25%)、關注類貸款佔比(2.32%)都高於前述4家銀行,但該行資產質量認定在前十大農商行中最為嚴格,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甚至低於56%,撥備覆蓋率也超過380%。
江南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兩家銀行多項資產質量指標則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不良率、關注類貸款佔比都分別在1.7%、3%左右,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在70%左右,撥備覆蓋率在20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農商行2019年資產質量惡化趨勢較為明顯,尤其體現在在製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農林牧漁業等四大領域,該行不良貸款率也由1.27%升至1.73%。
據了解,去年該行作為戰略投資者,控股的潮州農商行、南雄農商行正式開業。做大全行規模的同時,也幫助兩家銀行化解歷史包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行資產質量。
此外,深圳農商行、青島農商行雖然不良貸款率都在1.5%以內,但關注類貸款佔比相對高於其他前十大農商行,分別為5.5%、6%左右,承受了一定的潛在不良壓力。
天津農商行2019年末「不良+關注」貸款佔比則接近11.5%,在前述農商行中位居最高水平,資產質量壓力最大,相應的撥備覆蓋率則不到160%。
看業務:零售業務基礎較好
和其他銀行相比,農商行群體有著自身鮮明的特徵,即當地機構網點較為密集、員工數量較多以及零售業務基礎較好。
幾個特徵之間又相互關聯:農商行由農信社、農合行改制而來,因此通常情況下其機構布局較為廣泛,使得其員工數量較多,特別是相較於同等規模的城商行而言。
由於機構網點布局較為廣泛,客戶下沉力度較大,使得農商行群體的客戶來源更為廣泛,往往在當地存貸款市場都佔據重要位置,進而奠定了較好的零售業務基礎,尤其是零售存款基礎。
數據顯示,前十大農商行2019年末零售存款佔比普遍高於50%。其中,重慶農商行以76%的零售存款佔比穩居榜首,順德農商行該項佔比也達到63%。
同時,北京農商行、上海農商行、廣州農商行由於所在經濟發達地區,同業競爭激烈,其他類負債來源也比較廣泛,因此三家銀行零售存款佔比都不到50%。
而位於江蘇地區的江南農商行本身金融市場業務較為活躍,該行存款在總負債中的佔比相對低於其他頭部農商行,零售存款佔比也只有不到45%。
不過,較高的零售存款佔比並不意味著零售貸款佔比也高。其中,北、上、廣、深四大農商行2019年末零售貸款佔比都不到30%,北京農商行這項佔比甚至不到10%。
而從收入貢獻來看,十大農商行中,也只有重慶農商行等極個別農商行的零售業務位列全行第一大收入來源。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DF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