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洲移民部門發布了新偏遠地區技術移民籤證的要求,其中提到了移民申請者的年收入起薪需滿足53,900澳幣。消息一出,就被眾多留學生以及移民代理抗議。
原本,隨著美方對中國留學生日益「不友好」,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地考慮前往其他英語國家——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學習。中國的營利性教育公司也緊隨而來,開始布局。
然而,澳洲移民政策近年不斷收緊,來澳的中國學生數量的增長似乎進入瓶頸期。
澳洲最新移民政策或影響所有技術移民申請人
根據澳洲內政部網上顯示,此次公布的兩個新籤證類型將於2019年11月16日正式開放。一是偏遠地區(臨時)技術移民籤證(491籤證),取代原來的489籤證,;二是偏遠地區(臨時)僱主擔保籤證(494籤證),取代原來的187籤證。
根據內政部的公開信息,持有491籤證的申請人,滿足要求後無需等待第二個提名階段,就可以申請191獲得永居身份。但除非獲得特許,491籤證和494籤證的最低應稅收入要符合臨時技術移民收入閾值(TSMIT),即最低53,900澳元。
Newstars墨爾本分部主管顏明煌認為,新的改變和要求幾乎會影響到所有技術移民的申請人。據他從移民局了解到的信息,未來491籤證可能成為技術移民籤證的主流,佔到六到七成的比重。已經有許多人考慮申請該籤證,但53,900澳元這一「門檻」對申請人而言過高,會成為重大的阻礙。
目前,他們已經向政府提出訴求,希望降低這個要求,切實地鼓勵更多人去偏遠地區,支持當地的經濟建設。
而隨著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緊,在一些主要首府城市如雪梨和墨爾本的大學,申請就讀移民專業如會計或IT專業的學生比往年顯著減少。顏明煌個人認為,此後的半年到一年影響會更大一些。
澳洲的移民政策與留學生數量一直有比較直接的聯繫。事實上,自從赴美留學越來越難,澳洲本應更受到中國學生的歡迎。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理想。
美國流失的留學市場份額沒有惠及澳洲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中國留學生的第一選擇,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總部位於荷蘭的諮詢公司Studyportals的數據顯示,2018年在美中國學生創造的經濟影響高達220億美元。但是,隨著兩國關係趨緊,留學美國已經不是一個好選擇。
由於申請美國院校面臨很多風險,大量本意前往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開始策略性地選擇「多國聯申」,將目光從美國轉向其他英語國家。
根據英國大學和學院招生服務部的數據,2018被英國學校錄取的中國大學生人數增加了10.4%,至10,180。申請中國學生人數躍升了30%,甚至更多超過19,700。
澳大利亞教育部上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3月,全澳國際學生人數達59.54萬人,中國留學生佔比30%,同比增長7%,是澳大利亞第一大留學生生源國,並且在2018年帶來了110億澳元的經濟收入。
澳洲還是英國?
與英國教育產業主要依賴歐盟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不同,如上文圖表數據顯示的那樣,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留學生是澳洲教育產業,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因為近年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學生的增加,使得澳洲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教育輸出國。
2018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全球高等教育中心所做的研究顯示,澳大利亞可能已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教育資源輸出國。他們研究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對2011年到2016年前往各主要教育輸出國家的國際學生人數進行了調研、對比,發現了這一國際留學生市場的巨大改變。
相比英國,澳洲的環境宜人、與中國時差小、薪資水平高,最重要的是可移民,確實在過去五到六年,吸引了不少中國留學生。
但最近一年,澳洲留學產業顯得「後勁」不足。根據澳大利亞教育部的數據,2019年1-6月,赴澳留學新註冊學生較去年同期僅增加1%,增速遠遠低於往年。
博滿金資首席分析師魏睿昊指出,雖然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緊是最為核心的原因,但從去年開始雙邊關係也出現一些問題,甚至教育部在2018年也曾發布過針對澳洲的旅遊留學預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國學生來澳留學的意願。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意圖提高對海外留學生入澳求學的英語要求。且在2018年12月對留學生籤證風險等級的評估中,將中國留學籤證的的風險等級從原來的Level 1提高到Level 2,也就是籤證審核將更加嚴格。
與此同時,隨著脫歐陷入僵局,英國更需要來自歐盟以外的經濟輸入,其中就包括留學產業。為了吸引更多歐盟以外的留學生,英國內政部(Home Office)近期宣布,重新開放國際學生畢業後可以留在英國兩年找工作的籤證(PSW)。推翻了前首相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在2012年擔任內政大臣時的決定:要求國際學生在畢業後的4個月內離開英國。這一舉動顯然是為了增加英國留學產業的吸引力。
此消彼長,在留學市場份額的爭奪中,澳大利亞和英國究竟誰會勝出,恐怕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顯現出來。
中國留學生對澳洲教育產業影響大
經合組織最新的年度報告比較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行業,發現國際學生佔澳大利亞所有高等教育入學人數的21%,而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僅為6%。其中,國際學生佔所有碩士課程註冊人數的近一半,佔博士候選人的三分之一,可見澳洲的高等教育非常依賴國外市場。
而這其中,又以中國留學生最為重要。
今年8月,一篇報告指出,在澳大利亞高校中,有七所學校中國學生佔留學生比重超過50%,使得學校的收入極度依賴中國學生的學費。他們分別是: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雪梨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科技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昆士蘭大學。
雖然,在中國留學生增速減緩的同時,南亞一些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來澳的留學生多帶來的經濟效益遠不如中國學生。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一些高附加值的教育產業。
根據IBIS World的數據,澳大利亞教育產業的產值高達1309億澳元。但魏睿昊指出,在這個產業中,核心資源是一些大型教育機構和大學,往往是非營利組織,並不會向海外投資者開放。海外投資者可以參與的多是語言學校、留學服務機構,以及一些專業培訓機構(如職業技術學校,即TAFE)。這也是中國投資者進入較多的領域。近幾年,來澳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VET)的中國留學生佔比有明顯上升。
一旦澳洲移民或留學政策出現變化,上述的相關機構受到的衝擊更大。在進行投資時,需要考量這一風險。
而長期看來,由於澳大利亞的高等學府收取的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很大一部分被用於研究機構的經費。一旦中國留學生有顯著減少,大學未來的科研經費也會相應減少,相應而來的就是科研能力的下降。這對澳大利亞整體教育產業的衝擊很可能更大,甚至會影響澳大利亞的全球競爭力。
(歡迎訂閱澳財網百家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財經資訊)
註: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投資時請謹慎決策,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