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
打著醫療的幌子談戀愛的偶像劇!!!
不專業、不走心、不深刻、不像樣
幾乎成了國產職業劇的詛咒……
醫務劇題材在任何時代和國家,應該都是火爆的。家裡娃生過病的都知道,多少家長巴不得自己就是學兒科的!又借著疫情背景、醫務劇劇荒的時機,可這部備受期待的劇,為何又淪為一部狗血到讓人看不下去的劇?
早前羅雲熙主演的《兒科醫生》,就雷得人看不下去,如今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收視率跌至0.3%,被稱為是來「黑醫護人員」的。
首先是不專業,觀眾都不好騙了。在首集劇情中,女主在給一個不慎墜樓的孩童做急救處理時,就被網友指責為「手法不對」、「搶救措施不專業」等。還有八歲孩童錯把敵敵畏當飲料、已經畢業前來童馨醫院報導卻連給兒童扎針都不會的護士……「案例確實可以看出來經過一定的市場調研,有些也都是真實的社會案例改編,但在專業性上有著嚴重偏差」,北京某從事兒科醫生職業的相關人士如是說道。
年輕醫護人員還不夠專業本不是問題。像港劇《On call 36小時》中,實習醫生各有各的問題,被罵得狗血淋頭,但劇情展示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不但符合邏輯、接地氣,還普及了醫學知識,展現了醫生和醫院的真實一面。
職業劇是不能缺少感情線的,但請注意——這不是偶像劇。某一集中,護士與醫生之間的感情戲、焦佳人與鄧子昂之間開始顯現的關係,佔據一集半,引發彈幕吐槽:這兩集內容是不是大可不必。女主焦佳人人設也被質疑過於「白蓮花」,「比起當醫生,她可能更適合當護士」、「女主妥妥的成長型人物,可是對於醫生這個職業來說,上手術臺是等不了你變強大才開始工作」……
畢竟,沒有足夠的「職場感」「成長感」支撐的感情戲和偶像人設,觀眾是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