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2020-12-11 電子發燒友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綜合報導 發表於 2020-12-10 09:34:23

一、中科院物理研發納米矽負極材料
 
矽被用於電腦晶片和許多其他產品,因具有十倍於石墨負極的儲鋰容量,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理想負極。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
 
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是中國鋰電產業的奠基人,1996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鋰離子電池,率先解決了國內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國內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
 


 
 
在江蘇溧陽,陳立泉院士的得意門生李泓,帶領團隊經過二十多年的技術攻關,在一項鋰電池關鍵原材料上獲得突破,並在2017年進行了量產。
 
據介紹,中科院物理所從1996年就開始研究納米矽,納米矽負極材料是他們自主研發的新材料,用它做成的紐扣電池,其容量是傳統石墨鋰電池的5倍。同時,李泓教授研發的新型固態電池,採用這款電池的無人機,續航增加20%,奧秘都在這塊電池的固態化正極材料上。


 
2018年,這裡已經完成了300Wh/kg固態動力電池系統的設計開發,在車輛上搭載後,可以使整車續航裡程增加一倍。在今年5月份,這類固態電池已經開始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使用。
 
二、銀隆研究院研發鈦酸鋰電池
 
廣東珠海的銀隆新能源儲能系統研究院也在探索新能源電池的技術、新材料,鈦酸鋰電池就是其研發的一個重要項目。
 
電動汽車對於動力電池的要求基本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高、成本要低、充電速度要快、壽命長、安全可靠等。電池又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質、隔膜這四大關鍵材料,每個材料的創新應用,可能都會給電池性能帶來提升。鈦酸鋰是負極材料的派生系,即負極用鈦酸鋰取代原來的碳材料。而用鈦酸鋰代替碳材料之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快速充電,壽命長,不怕高溫和低溫。
 
與碳負極材料相比,鈦酸鋰材料被稱為「零應變材料」,其穩定性高,具有更高的嵌鋰電位(1.55V),從根本上消除了金屬鋰枝晶的產生,降低了電池發生內部短路的風險。此外,鈦酸鋰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活性較低,幾乎不生成SEI膜,因而具有很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
 
搭載鈦酸鋰電池的公交車充電三分鐘,電量就從33%充到60%以上,僅僅8分鐘,公交車就已充滿了,電量顯示99%。
 


 
而且公交車線路固定,一般一個來回的公裡數不會超過100公裡,利用公交車司機休息的空擋,就可以充分發揮鈦酸鋰電池充電快的優勢。而且工作溫度寬泛,在零下50℃的環境中,仍能正常充放電。同時,該電池的循環放電壽命長,這家研究院,有一塊鈦酸鋰電池,在2014年開始就已進行充放電循環試驗,如今已過了六年時間,充放電超過3萬次,電池容量只衰減了不到10%,性能十分優異。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款電池的熱失控保護性能更令人驚嘆,技術人員現場演示了鈦酸鋰電池跌落、針刺、切割試驗。特別是鋼針刺穿電池後,沒有發生燃燒、冒煙現象,而且電池還能正常使用。
 
不過,鈦酸鋰電池雖然具有這麼多優點,但是能量密度不夠高,目前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已經達到160wh/kg,而鈦酸鋰電池僅約50wh/kg,差了3倍不止。因此,他們把電池的目標市場分,放在了公交車、專用車,以及儲能電站等對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應用場景中。
 
三、中科海鈉研發新型鈉離子電池
 
中科海鈉團隊成員來自被稱為「電池研發國家隊」的中科院物理所二次電池研發團隊,其開發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在性能上對標鋰電池,包括使用壽命相當,快充快放,且能量密度可達 140Wh/kg。而在成本上則明顯優於鋰電池,甚至可以比肩在市場上處於低端的鉛酸電池。該電池負極材料以煤作為原料,正極以廉價金屬氧化物為原料,成本優勢明顯。
今年,中科海鈉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已經實現量產,是全球首款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化鈉離子電池。該公司數據顯示,目前電芯產能可達 30 萬隻/月,而且已經獲得了來自印度市場的訂單。
 
在上世紀 70 年代,鈉離子電池和鋰離子電池都是電池領域科學家研究的重點方向。讓兩者真正分野的索尼在 90 年代成功將鋰電池商用化,在消費電子領域大面積鋪開了鋰離子電池。商用化的順利進行反向抑制了鈉離子電池技術路線的發展。此後,雖然應用前景廣大,鈉離子電池的研究卻一直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鈉離子電池再次進入主流科學家的視野是在最近十餘年。在全球擁抱鋰電池之後,科學家通過計算認為,如果說地球上的內燃動力都換成電池動力,鋰電池是不夠的,主要原因是鋰元素本身不足。
 
中科海鈉 CEO 唐堃表示,地球上的鋰大概有不到 7000 萬噸,而鈉的存量大概比鋰大三個數量級,在整個地球的元素豐度中佔 2.3%,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前瞻性」思維的推動下,鈉離子電池路線重新獲得了研究者的關注。且鈉離子原理跟鋰電池完全一樣,工藝也基本一樣,只是金屬元素性質上存在一些差別,因此鈉離子電池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替代選擇。
 
總結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鋰電產業鏈快速崛起,在鋰電池的研發方面投入不斷加大,攻克眾多電極材料難題,為加速推動新能源的普及與應用提供了道路方向。發展便捷高效的新型儲能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憑藉一線科學研究者的努力,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中國鋰電未來會有更多成績,為解決儲能問題提供有力探索。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綜合報導,內容參考自中科海鈉、CnBeta,轉載請註明以上來源。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央視財經丨固態電池/鈦酸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優勢在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獲悉,近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播出了「新能源跑出加速度」專題,節目報導了儲能電池、動力電池研究最新進展,固態電池生產線曝光,鈦酸鋰電池、鈉離子電池有哪些優勢?詳細圖文、視頻如下。
  • 新型納米矽鋰電池問世!整車續航裡程翻倍 公交車8分鐘充電超60%
    新型納米矽鋰電池問世,容量是傳統鋰電池的5倍 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是中國鋰電產業的奠基人。上世紀80年代,陳立泉和團隊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固體電解質和鋰二次電池研究。1996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鋰離子電池,率先解決了國內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國內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
  • 新型納米矽鋰電池問世:5倍傳統鋰電池容量,整車續航裡程翻倍!
    新型納米矽鋰電池問世,容量是傳統鋰電池的5倍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是中國鋰電產業的奠基人。上世紀80年代,陳立泉和團隊在中國率先開展了固體電解質和鋰二次電池研究。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導讀: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討論矽基負極材料的儲能及容量衰減機理, 從矽碳複合材料和 SiOx(0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MCMB)、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鈦酸鋰(LTO)和矽基材料等。
  • 世界頂尖鋰電池研究團隊及其研究進展
    他也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發明人,也是鋰離子電池科學基礎的奠基人之一,被業界稱為「鋰電之父」。Goodenough教授已發表期刊論文700逾篇,發表論文累計引用46500餘次。  近年來,Goodenough教授繼續在所深愛的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領域展開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拓展到鋰離子電池的固態電解質研究中。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一旦矽負極的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進展,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電池的成本,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電池的體積比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 與鋰離子嵌入反應的石墨、 TiO2、Li4Ti5O12等負極不同,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此類材料存在較大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損失且會發生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在循環過程中電極材料粉化、活性物質與集流體之間失去電接觸,從而引起容量快速衰減。
  • 鈉離子電池: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探索
    摘 要近年來,對低成本儲能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促使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加入到鈉離子電池基礎研究和工程化探索的事業中來,鈉離子電池以可觀的速度在近10年內快速成長。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鋰資源形勢,尤其是我國鋰資源存在的潛在風險;隨後回顧了鈉離子電池的前世今生,並著重介紹了近些年全球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現狀。
  • 車企紛紛吹捧的動力電池「摻矽補鋰」到底是啥?
    其實,這兩個月「摻矽補鋰」這個技術在頻繁在車企、電池企業甚至央視新聞報導中出現,只是提法不同:去年12月8日,央視《經濟半小時》中提到天目先導的納米矽負極技術;2021年1月8日,國軒高科發布了一款210Wh/kg的磷酸鐵鋰電池,採用的也是摻矽補鋰技術;1月9日,蔚來發布的ET7聲稱採用了預鋰化、矽碳負極技術;以及智己汽車的摻矽補鋰。
  • 一文看懂矽負極的商業化進展
    晶體矽材料最大的優勢是容量高,在完全嵌鋰狀態下晶體矽材料的比容量可達4200mAh/g(Li4.4Si),達到石墨材料的10倍以上,甚至要比金屬鋰負極的容量(3860mAh/g)還要高,但是矽負極材料也存在嚴重的體積膨脹問題,在完全嵌鋰狀態下,Si負極的體積膨脹可達300%,這不僅僅會導致Si負極的顆粒破碎,還會破壞電極的導電網絡和粘接劑網絡,導致活性物質損失,從而嚴重影響矽負極材料的循環性能,這也成為了阻礙
  • 美國用摻雜氯的鈦酸鋰取代石墨陽極 制大容量的鋰離子電池
    鈦酸鋰納米花朵(圖片來源: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 雖然石墨能夠承受數百甚至數千次的充放電循環,但是其不能存儲足夠多的容量,用於能源密集型應用
  • 鈷價不斷上漲 鋰電巨頭加緊研製高鎳三元電池
    8月18日,由鋰電大數據、起點研究等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生態大會在深圳舉行,超800位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共議鋰電行業發展前程。  起點研究在會上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鋰電池行業發展調研報告。報告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動力鋰電池產量約16Gwh,寧德時代、沃特瑪、比亞迪出貨量分列前三。
  • 東華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有重大進展
    東華大學納米材料研究有重大進展 2005-11-10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承擔的《高聚物基納米特種功能纖維及製品
  • 德方納米: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真香」嗎?
    對此,安信證券指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廣下,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實現了快速增長,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對鋰電池的需求,鋰離子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需求被大幅拉動,鋰離子電池材料市場規模迎來爆發性增長。中信建投則認為: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顯著回暖,磷酸鐵鋰在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競爭力大概率將逐步增強,且有相當大概率進入全球龍頭車企視野。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得益於研究人員的持續推進,碳納米管器件現在正在越來越接近矽的能力,最新的進展也在最近舉辦的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揭曉。會上,來自TSMC,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該工藝可以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電晶體的電晶體完全關閉時至關重要。
  • 碳納米管為矽陽極應用鋪平道路 開闢鋰離子電池材料新領域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碳納米管來製造帶有矽陽極的鋰離子電池。該設備在150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優於87%。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克服了將矽用作陽極的許多障礙,開拓了鋰離子電池中電極材料的使用。外媒介紹,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科學家使用碳納米管來克服開發鋰離子電池矽陽極所固有的一些問題。
  • 「摻矽補鋰」成電動車巨頭共識 兩方面影響產業鏈
    新車將搭載上汽與寧德時代(300750,股吧)共同開發的採用「摻矽補鋰電芯」技術的電池,最大續航裡程超1000公裡,新車預計今年四季度實現量產交付。雖然「摻矽補鋰」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同時包含「矽」和「鋰」兩大關鍵詞的電芯工藝,幾天前已在蔚來的固態電池中出現過,即「無機預鋰化碳矽負極」。
  • 「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
    高(質量、體積)比容量的矽基負極是最有潛力部分取代商用石墨的鋰離子電池用新一代負極材料,但在嵌鋰過程中會發生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固態電解質界面(SEI)破裂及電極粉化等問題,使得容量迅速衰減。納米技術的發展提升了矽基材料的質量比容量,但較低的密度嚴重限制了其體積性能優勢的發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