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2》是由邱禮濤執導,劉德華、劉青雲、倪妮等人聯袂主演的動作犯罪電影。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細緻入微的人性刻畫、張力十足的爆破場面,再加之影帝級的演技加持,讓該片一經上映就贏得口碑、票房雙豐收。
從整體的情節設計上而言,《拆彈專家2》不同於上一部的平鋪直敘,而是擁有了更多的反轉空間,賦予了更多的衝突和碰撞。具體來說,一方面是對劉德華所飾潘乘風的性格設定,讓其從捨身救人到黑化為恐怖分子最後浪子回頭完成自我救贖;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潘乘風失憶、心理暗示、植入記憶等方式,代入了臥底偵查等元素,讓劇情變得更加精彩。全片的止惡與制惡,最終是兩個不同的潘乘風的一場自我對決。
在整體的效果呈現上,一開篇就用核彈引爆機場的視覺效果可謂非凡,而隨著劇情發展,全片幾場爆炸場景都步步驚心,最後青馬大橋的截斷,海中核爆的聲光電效果更是震撼感官,種種表現的張力無疑是第一部所不能比擬的。
影片在細節的掌控上也頗值稱讚,比如影片前「情侶綁架爆炸案」,潘乘風與同事救綁架人質的片段,在場景展現、聲效控制方面可以說拿捏相當到位,拆彈的過程更是讓觀眾捏了一把汗,直到收工才放下戒備。而反轉隨之而來,潘乘風因救一隻小貓而觸發隱藏炸彈最終失去一條腿,讓人在深感意外的同時也深感惋惜。但也正是這種慘痛和潘乘風之後的樂觀、拼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想回到警隊的急迫心理,也恰恰為潘乘風的黑化做好了鋪墊。
從刑責角度來說,法諺雲「無犯意則無犯人」,講的是刑事犯罪必須具備主觀方面的犯罪構成要件。我國刑法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片中不斷重複潘乘風所服用精神類藥品的特寫,其所偏執理解的警隊「用完即棄」,所感受的「眾叛親離」,直至所怒吼的「我不是瘋,我是痛」,讓人感覺潘乘風之所以黑化是因為刺激下有了精神類疾病,甚至產生為其脫罪的錯覺。
然而在刑法視野中,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必須是因為精神疾病導致喪失了辨認、控制能力,即在日常或者作案時處於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或者不能理解自己行為的狀態。潘乘風的系列行為並非如此,其為博士定製自爆炸彈,親自參與酒店爆炸案,以及最後炸毀機場、商場及地鐵沿途重要站點的精心策劃、準備和實施,這些顯然不能認為是在精神錯亂或者是沒有自由意志下所實施的。故此,從法理而言,潘乘風就相關犯罪行為依舊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但追究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潘乘風之後的救贖毫無意義。一方面,通過潘乘風的潛入,最終幫助警方知悉了相關作案計劃,並且幫助摧毀了恐怖組織,可以認定為有重大立功行為;另一方面,在潘乘風的介入下,有效防止了之前所策劃犯罪結果發生,就相關行為可以認定為犯罪中止。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國現行刑法的基礎之上,隨著潘乘風的犧牲,他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將思考留給了觀影者。貫穿影劇始終的「憤怒」,讓我們意識到,真正最可怕的炸彈,恰恰不是炸彈而是偏執的人。可以說,做好一個仇視社會隱患的「拆彈專家」,其價值並不亞於現實的拆彈專家,對於專業人士從業的心理評估,對傷殘、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心理疏導,實則需要社會付出更多的耐心與關心,這本身何嘗不是一種責任、一種救贖呢?(文/黃磊)